景泰蓝又称“铜胎掐丝珐琅”,是以铜为主要材质的中华艺术瑰宝。它产生于元代,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明清两代为皇室所独享,是权力与地位的象征,昔日的皇宫大殿也以它作为镇殿之宝。史料记载,乾隆四十四年除夕年夜饭,只有乾隆皇帝的餐具是景泰蓝,官臣全部用瓷器。当年,皇帝偶尔也会把景泰蓝赏赐给王公大臣,王公大臣往往以家里能摆放景泰蓝而炫耀恩宠。历届世博会上,景泰蓝屡获金奖,被誉为“国之瑰宝”、“东方艺术之精华”。

明清两代,景泰蓝的制作技艺作为宫廷机密从不外传,当年皇宫里设有专门生产景泰蓝的机构“造办处”,历代帝王也曾经常亲自莅临督造,因而景泰蓝一直是紫禁城皇家宝库中最为神秘的珍品,被誉为“帝王级奢侈品”。加上在所有工艺美术品中,景泰蓝制作最为复杂,需经制胎、掐丝、烧焊、点蓝、烧蓝、打磨、镀金等上百道繁细工序且全部纯手工完成,因而收藏界自古就有“一件景泰蓝,十箱官窑器”、“收藏若无景泰蓝,藏尽天下也枉然”之说。

景泰蓝为什么很重(景泰蓝的历史及地位)(1)

由于景泰蓝制作非常辛苦,一般来说,从业20 年方可能有所小成,要想名作传世、成为大师至少需要40 年以上的心血和功力,因而当前景泰蓝从业人员日益减少,这项古老的民族技艺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国务院在2006年将景泰蓝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重点保护。

故宫金銮宝殿里的装饰物件主要是国宝景泰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