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尤其是在一些全是同姓大家族的村庄,村里人可能就是一个或两人(兄弟两人)老祖宗传下来的后代,结果往往是嫡系的长房长孙后嗣辈份越来越小,而同辈的老幺子嗣辈份则越来越大。

说起来也很容易理解。

过去大家族中婆媳同时怀孕、同时生育的现象很普遍,长子20岁时,长孙可能出生了,1岁了,而长子最小的亲弟弟可能也才出生,也是1岁,叔侄年龄相同或相近,但论辈份来说,差了一辈。我大伯父家的大堂姐就差我小叔叔1岁,从小就在一个大院里生活长大。此后辈份便越拉越大,长房长孙一系的辈份反而越来越小了,一个村庄里,年龄大的称年轻的为叔叔、爷爷就很常见了。

辈分称呼口诀(称呼应辈分优先于年龄)(1)

如今,随着推行放开二胎的政策,即使是在城市,婆媳同时怀上二胎的情况也不足为奇,自然也带来了辈份与年龄不平衡的差异。

宗族关系一般是牢固的,尤其许多家族是按家谱排列取名的,辈分字一般在第2个字(也有少量的放在后面的),这样宗族脉络便很清晰,不会搞错,该喊爷的就喊爷,该叫叔的就叫叔。哪怕跑到天南海北,遇到本家门的,只要一报名字,不论年龄、长相、职业也分得清长幼来。周恩来总理有一次遇见许广平就说过,鲁迅(周树人)长他一辈,他应该叫许广平婶婶。

辈分称呼口诀(称呼应辈分优先于年龄)(2)

在辈分上还有一个“乱亲不乱族”的规矩,即在亲属关系彼此交叉的特殊情况下,一般仍以族亲为主,姻亲要让位于族亲的习惯称呼。

我老家整个村庄属一大家族,全都一个姓。我外祖母系本村本族人,曾外祖父生有四子四女,外祖母是家中老八,最小,与她大哥、二哥差20多岁,反倒与她几个大些的侄子差不多年龄,从小在一起玩耍,十分亲热,侄子侄女们都亲切自然地喊她小姑姑。

外祖母出嫁到离本村七八里的村庄。母亲在家中排行是最小的,也是她这一辈最小的老幺。小时候外祖母常带着她回娘家,看望外公外婆,与一伙表兄表弟打得火热,大表哥更是要大她30多岁。我母亲长大后,外祖母又将她嫁回了本村出了五服的同族同姓人,俗称“还家女”,有亲上加亲的意思。但按辈份我祖父比外祖母要低一辈,虽然已成了亲家,仍习惯称她小姑姑。母亲嫁过来后,大场面上必须跟随我父亲的辈份叫,只是在私下里仍习惯于大哥二哥三弟小弟的称呼那些我父亲要喊的叔叔们。

辈分称呼口诀(称呼应辈分优先于年龄)(3)

宗亲之间都有家谱为序

当年下放农村,村里有姓朱的,族谱里就有“元"字辈,傲骄的称与安徽凤阳朱皇帝有渊源关系,再不济至少也是与皇家同宗的。因为辈分是同一个字,一些好名字便有重复的。像“德”字辈,叫朱德良、朱德实、朱德康、朱德前的,大队里有好几个,取谐音得粮、得食、得糠、得钱之意,博个好口彩。至于叫朱德米的则来得更直接了。另有几户姓袁的,族谱里有“世”字辈,那与籍贯河南项城的袁大总统又是本家了。至于孔姓孟姓的族谱与辈份更是清晰可查,直溯上祖。

现在人们在起名上很随意,大多未按老辈传下来的辈份起名字,渐渐地淡薄了宗族观念,这对宗族文化的复兴是个很大的冲击,这个缺陷可能只有在修家谱时才能得到弥补,使家族成员的辈份与脉络才更清晰准确。

辈分称呼口诀(称呼应辈分优先于年龄)(4)

辈分称呼口诀(称呼应辈分优先于年龄)(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