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吕氏春秋·义赏》
【故事】
竭泽而渔的意思是抽光池水,进行捕鱼,和杀鸡取卵是同一个意思,比喻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没有长远打算。这个成语出自《吕氏春秋·义赏》,讲的是晋国在城濮之战,击败楚国后,晋文公封赏有功之士的故事。
晋楚战争,晋军以弱胜强,究其原因主要是晋文公采取了狐偃的战术思想,但是在论功行赏时,对此狐偃持反对意见的雍季,反而在狐偃之上,这让所有人都很惊讶。我们现在看到这件事时也很纳闷,雍季是谁啊?怎么能和五贤臣之一的狐偃相提并论。所以分析此问题,我们先了解下狐偃在晋楚战争时都做了哪些贡献?
晋文公继位后,晋国政治局势终于稳定下来。但是经过多年的内斗,晋国实力已经大不如前,所以此时晋国最主要的事情是稳定政局,发展民生,尽少的参与到国际争端中去。然而此时楚国却对中原虎视眈眈,先是经过泓水之战将中原唯一可以和楚国抗衡的宋国打败,接着楚国联合陈、蔡、许、郑等附属国发兵包围宋国,以图歼灭宋国称霸中原。
在这关键时刻,狐偃就给出了决定性意见:“战也。战而捷,比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河山,必无害也。”这句话说的相当漂亮,足以说明狐偃的战略眼光之高。当时的楚国虽然被周天子封为子爵,同属贵族,但其爵位非常低。而且楚国身处南蛮之地,是不被中原各国认同的。此时如果有哪个国家能南拒楚国,那么必然会被中原各国认同,成就霸主之业。齐国在齐桓公时期就是因为南拒楚国,和楚国达成和平协议后巩固了自己的春秋霸主之位。所以狐偃这句话让所有晋国大夫心动不已,更别说晋文公了。而且下半句“表里山河,必无害也”再次陈述了利害关系,晋国身处山西之地,易守难攻,就算晋国战败,也影响不大。于是晋文公下定决心,出兵救宋。
当然和楚国正面作战,是以卵击石,不自量力。所以晋国出兵前,狐偃建议说:“臣闻繁礼之君,不足以文,繁战之君,不足以诈,君亦诈之而已。”狐偃这句话说出了晋国本次作战的战术思想,就是避其锋芒,寻求机会以求取胜。也就是和楚国作战不能直接对抗,需要用计谋取胜,所谓“兵不厌诈”就出自这里。但是晋文公毕竟是侯爵之身,华夏正统,春秋时期作战采用阴谋诡计取胜是被人所不耻的。
所以当雍季就说出了这句话时:“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畋,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晋文公彻底就放心了。这句话意思是,如今用奸计取胜,犹如竭泽而渔,不是长久之计。但雍季不是迂腐之辈,晋文公更不是,如今既然定下和楚国作战,那么要取得胜利,必然不能用平常方法,所以最终雍季同意了狐偃的计谋,晋文公虽然也支持狐偃,但战后的如何平衡战争得失,也已经想好了。
晋国君臣达成一致后,对楚军作战方针也就定下来了,所以晋楚之战,晋军一致采取了“诈”的策略。首先要解宋国之围,但不能和楚国硬碰硬。所以晋军就先攻打楚国的附属国——曹、卫两国,引诱楚国分兵。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围魏救赵”的战术思想,其实率先在城濮之战时就使用了。其次,楚军率军北上迎战晋军时,晋军又以“退避三舍”战术策略麻痹楚军,使楚军娇纵大意,最终晋军在城濮大败楚军,遏制了楚军的嚣张气焰。
当晋军最终取胜后,晋文公就将雍季的“竭泽而渔”长久只忠告拿出来警示各位大臣,让各位大臣戒骄戒躁,砥砺前行,继续为晋国做贡献。所以在论功行赏时,让雍季功劳位列狐偃之上,这是晋文公高超的政治手段,当然最终结果也显而易见,晋文公最终成为了第三位春秋霸主,傲视群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