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与熵
为什么热量总是从较热的物体传递到较冷的物体?为什么凋落的树叶不会重回枝头,枯萎的花朵不会重新绽放?
自然界中宏观事物的发展过程都有一个优先的方向,遵循的规律便是热力学第二定律,也称“熵增加原理”,它指的是在一个孤立系统里,如果没有外力做功,其无序的程度(即熵)会不断增大。
人的生命也如此,从物理层面的运动到精神层面的思考,都会消耗能量并产生熵,打破原有的平衡。我们的大脑也是如此,当我们思考时,大脑会消耗能量,产生熵。
热力学第二定律,有几种常用的表述方式。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将其表述为:热量不能自发地从温度低的物体传递到温度高的物体。英国物理学家威廉·汤姆逊(开尔文勋爵)和德国物理学家马克斯·普朗克将其表述为: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取热量,使之完全变成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熵增加原理表述为:孤立系统的熵永不自动减少,熵在可逆过程中不变,在不可逆过程中增加。
思考越高级熵越多
人类的大脑每天需要接收、记忆各种信息,学习、理解各种知识,分类、处理各样事务。这意味着大脑的熵在不断增加,若不及时优化、排序,大脑就会越来越无序。
研究人员利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观测到大脑不同认知功能的区域消耗的氧气量,从而计算出大脑不同时间、不同位置的能量消耗情况,并通过模型,计算出其产生的熵。
研究发现,当大脑处于休息状态时,各个脑区处于不同状态且不断转换,但各个状态之间的转换是随机、可逆的。我们认为这是一种“细致平衡(detailed balance)”状态。
而当大脑处于思考状态时,各个脑区在不同状态间的转换存在方向性,这被称为“细致平衡破缺(broken detailed balance)”。也就是说,在思考的过程中,神经活动的“细致平衡”被打破了,这时表示混乱程度的熵也增加了。
研究人员发现,在情绪处理、工作、社交、语言、理性思考、风险决策、运动执行等7种不同类型的大脑认知活动中,运动执行和风险决策等活动中的熵产生最明显,而语言、情绪处理等活动中的熵产生较少。也就是说,进行越高级、越复杂的认知活动,大脑产生的熵越多。
挖掘大脑的潜能
结合这一科学研究与自己用脑学习时的情况想一想、观察一下,前文中说的与自己的情况是不是一样?利用这项研究可以让我们在未来学得更好或变得更聪明吗?我们又要如何对抗大脑熵的增加呢?
研究表明,当学习的速度慢下来时,神经元中熵的增加会减缓,从而使我们的学习效率不降反升。
对于每个人来说,大脑是我们身体的总指挥部,对抗大脑熵增加的方法就是科学用脑,不断挖掘大脑的潜能。例如,在学习方面,可以不断地重复、慢慢雕琢、反复练习,要知道“欲速则不达”“慢工出细活”反而学习效率更高。或者去看一场电影、读一本书、与朋友进行一次畅谈,从中探索到新鲜的信息、知识或智慧,为大脑“减熵”。
人类对自身大脑的认知与探索神秘而迷人的宇宙一样,充满未知却又其乐无穷。想要真正解锁人类大脑蕴藏的玄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相信总有一天,人们能解开大脑的终极奥秘!
知识链接
用生活中的例子帮你理解“熵”
整洁的桌面,如果我们不随时整理、清洁,使用一段时间后,会变得杂乱无章。桌面的混乱程度,就是熵。若我们一直不整理(即没有外力做功),桌面就会越来越乱(即熵会不断增大)。
再比如,我们买来的新电脑,运行速度通常会很快,但是如果我们长期不清理垃圾文件,它就会变得越来越卡顿,也就是熵在不断增大。
“贪吃”的大脑
在人体中,大脑的重量仅占体重的2%,但是消耗的能量却达到了整体消耗的20%~30%,大脑“贪吃”葡萄糖的习惯使其成为全身耗能最大的器官。
你或许会觉得,大脑每天要思考那么多事情、学习那么多知识、作出那么多决定,肯定会有很多消耗。而你大概没有想到,这20%其实是大脑静息状态的耗能——即使什么都不想,神经元(如上图所示,它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在休息时也会消耗如此多的能量,又被称作大脑的“暗能量”。若是再进行一番“深思熟虑”,那消耗的能量还要再多5%~10%。
童年时期的大脑甚至更加“贪吃”,对氧的需求量较成年人更大。研究显示,五六岁儿童的大脑消耗的能量可以占到全身的50%~60%。
此外,即便大脑处于极度不活跃的状态(例如昏迷),其葡萄糖消耗量也只下降到了正常水平的一半,与其他器官相比仍是高耗能的。
作者:刘恺
单位: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来源:知识就是力量、学习强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