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日常生活中还是去看中医,经常会听到一个词“湿气”,很多人不能理解,到底什么是湿气湿气是中医的术语,西医是没有湿气的说法的,不过湿气重导致的疾病非常广泛,可以说是涵盖了西医各个系统的疾病,那么下面给大家讲解一下中医如何认识湿气(包括湿气的本质、湿气的危害、湿气形成的原因)、湿气有哪些表现以及湿气可以导致哪些疾病、寒湿与湿热的鉴别,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怎么判断体内湿气是寒湿还是湿热?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怎么判断体内湿气是寒湿还是湿热(湿气的本质是什么)

怎么判断体内湿气是寒湿还是湿热

不管是日常生活中还是去看中医,经常会听到一个词“湿气”,很多人不能理解,到底什么是湿气。湿气是中医的术语,西医是没有湿气的说法的,不过湿气重导致的疾病非常广泛,可以说是涵盖了西医各个系统的疾病,那么下面给大家讲解一下中医如何认识湿气(包括湿气的本质、湿气的危害、湿气形成的原因)、湿气有哪些表现以及湿气可以导致哪些疾病、寒湿与湿热的鉴别。

一、中医如何认识湿气:

生理状态下人体内有很多的津液,津液包含非常的广泛,除了脏腑所藏的精和运行于血管中的血,其他人体内的液体都称为津液,津液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并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津液有滋养肌肉、皮肤、五官、筋脉、骨节、脏腑、脑、髓等的作用,所以津液对于人体非常的重要。津液运行正常可以起到滋养人体的作用,一旦津液运行失常,就会聚集在局部成为湿气,所以湿气的本质就是运行失常的津液。

上面我们知道了什么是湿气,下面来讲讲湿气的有什么危害,一方面湿气的形成消耗了人体正常的津液,从而导致的人体津液的亏虚而使机体失去滋养;另一方面湿气形成之后会阻滞局部的经络,从而导致局部气血运行不畅,影响了局部经络和脏腑的正常功能。

下面再来谈谈湿气形成的原因,因为只有知道了湿气形成的原因,才能做到预防湿气的生成,以及为治疗湿气提供明确的方向。

想知道湿气形成的原因,首先得知道正常津液的代谢过程,津液的代谢比较复杂,涉及了多个脏腑的共同参与,中医四大经典之一的《黄帝内经》提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精并行。” 这句话是对津液代谢比较经典的论述,提到了津液主要来源于饮食,先后通过了胃、脾、肺、膀胱等脏腑,从而使津液输布于人体全身,五精并行指的是五脏均参与了津液的代谢;《黄帝内经》还提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进一步明确了脾在湿气形成中的重要作用;《黄帝内经》还提到:“肾者水脏,主津液”,明确了肾在津液代谢中的重要作用。

(此处已添加医疗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综上所述,在津液的代谢和输布过程中,最重要的三个脏器是肺、脾、肾;另外肝主疏泄,对调控全身气机顺畅的过程中起着非常大的作用,气行则水行,所以肝在津液代谢过程中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湿气的形成往往和肺、脾、肾、肝等脏腑的功能失调有很大关系。

以上所说的主要是湿气形成的内在原因,外在原因就和饮食生活习惯有很大的关系。长期居住阴冷潮湿环境、饮食油腻、熬夜、运动少、淋雨涉水都是湿气侵入人体的外在原因。

二、湿气重的表现以及湿气可以导致哪些疾病:

湿气由于可以影响局部经络、气血的运行,所以最常见的表现就是局部气血不通、脏腑功能失调,根据湿气停留部位的不同,可以表现为不同症状和疾病,所以湿气的表现可谓千变万化。

1. 湿气停留于脑:《黄帝内经》形象的描述为“因于湿,首如裹”,首就是头的意思,裹就是被什么东西包裹的意思,提示湿气停留于脑部可以出现头脑像被东西包裹一样沉重、紧绷不适,并可伴有头晕、头痛、容易犯困、总想睡觉、失眠等。对应西医的疾病常见有血液粘稠导致的脑部供血不足、神经性头痛、神经衰弱等。

2. 痰湿停留于肺:可以表现为咳嗽咳痰(痰常常比较粘稠),喘气,喉中痰鸣。对应西医的疾病常见有支气管炎、慢阻肺等。

3. 痰湿停留于心:可以表现为心慌、胸闷。对应西医的疾病常见有心律失常、冠心病、心脏神经官能症等。

4. 湿气停留于脾胃:可以表现为胃胀、腹胀、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泻、大便粘、口臭等。对应西医的疾病常见有胃炎、肠炎、肠道功能紊乱等。

5. 痰湿停留于经络、肌肤、关节:可以表现关节疼痛、僵硬,水肿,皮肤出油多,皮下脂肪多,肢体困重等。对应西医的疾病常见有关节炎、肾炎、肾病综合征、肥胖等。

6. 痰湿停留于胞宫:可以表现为月经不调、白带多、小腹痛,甚至不孕。对应西医的疾病常见有多囊卵巢综合症、盆腔炎等。

7. 痰湿停留于咽喉:可以表现为咽喉异物感。

除以上表现之外,湿气重多为厚腻苔,脉弦或滑或濡。以上为湿气重的典型表现,除以上表现之外古代医家还记录了一些湿气重相对少见的表现,也不能忽视。

如《黄帝内经》记载:“有渐于湿,以水为事,若有所留,居处相湿,肌肉濡渍,痹而不仁,发为肉痿”。指长期接触水或居住在潮湿环境中的人,会导致湿气侵入肌肉,导致肉痿,表现为肌肉麻木无力。《黄帝内经》还记载:“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长,緛短为拘,弛长为痿。”指湿热可以导致肌肉抽搐和无力。

《黄帝内经》还记载:“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干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首先提到了吃的太油腻容易生湿,并且可以发为消渴(多对应西医的糖尿病),这句话也对部分糖尿病患者从脾湿论治提供了理论依据。湿气可以导致口干,不过湿气导致的口干多是渴而不多饮,此特征可以与其他原因导致的口干相鉴别。

三、寒湿与湿热的鉴别:

湿气与寒气相结合称为寒湿,湿气与热气相结合称为湿热,寒湿与湿热治疗有着很大的区别,湿热祛湿的同时需要配合清热泻火的药,寒湿祛湿的同时需要配合温阳散寒的药,所以将寒湿与湿热区分开来是非常重要的。

寒湿除了以上湿气重的表现外,还有怕冷,遇寒关节疼痛加重,或遇寒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痰多为白色清稀的,小便清,舌苔白腻,脉多缓、紧。 湿热除了以上湿气重的表现外,还有怕热,遇热出汗多,口干口苦口臭,大便臭秽,大便有排不干净的感觉,小便黄赤,或有尿频尿急尿痛,小腹胀痛,或黄疸,容易烦躁,手足心发热,舌苔黄腻,脉数。

不过临床中有一部分人并不是单纯的寒湿或湿热,而是寒湿与湿热错杂的情况,这种治疗起来就相对更困难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