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黄的内部特征之神奇的萝卜丝

所谓的萝卜丝就是田黄内部的丝纹,大多是通体皆有的,就像萝卜内部的丝纹一样(真是一个差劲的比喻,呵),因为大多形状很类似萝卜内部的丝纹,所以起名萝卜丝,萝卜丝并不是田黄在独石的形成过程中形成的,他是在矿脉的时候就有的,从矿脉剥离后,他仍然保有这种特征,研究萝卜丝就可以知道大致田黄的原矿脉在现在的那些矿洞矿脉附近.好,那么来说说萝卜丝有两个田黄的萝卜丝一个模样吗?答案是没有,但是其中有一些相互之间的萝卜丝非常相似,所以大致可以归为丫形萝卜丝和筋形萝卜丝,网形萝卜丝,云彩形萝卜丝等等。

丫形萝卜丝是最典型的田黄萝卜丝,(丫形萝卜丝也就是常说的类似切片萝卜纹理的萝卜丝,萝卜丝这个名词由此得来)丫形萝卜丝大多都不是很明显,有时要石头的特定角度才能看见,正因为其的若隐若现,增加了田黄的神秘感,所以丫形萝卜丝被认为是最美的萝卜丝。细小的萝卜丝丫形萝卜丝中最好看的是通体的细小萝卜丝,可以明显看出有萝卜丝,但是界线不是很清晰,萝卜丝呈现细小的丫形并有明显方向感,此种萝卜丝通常布满整个田黄,有此种萝卜丝的田黄一般质地都非常的好.一般有这种萝卜丝,就可以证明材质是田黄石。

中等大小的丫形萝卜丝

稍大一些的丫形萝卜丝一样是通体都有的,就是比细小的丫形萝卜丝稍大一些,也比较长一些,也非常的好看,这种萝卜丝也是只有田黄才有的。

石中之帝田黄(石中帝王田黄鉴赏)(1)

石中之帝田黄(石中帝王田黄鉴赏)(2)

粗的丫形萝卜丝

这种萝卜丝显得比较粗大,不是很好看,如果整个石头都是此种萝卜丝是要影响整体价值的,不过没有丝纹的地方质地倒是很不错.这种萝卜丝一般也单独出现,并不和其他丝纹共生.

石中之帝田黄(石中帝王田黄鉴赏)(3)

根系状萝卜丝

与都是由直线条组成的丫形萝卜丝不同,根系状萝卜丝可以说是丫形萝卜丝的变种,他的萝卜丝线条开始比较集中,渐渐有一些弯曲,成类似植物根系的形状散开.此种萝卜丝的后部边缘和田黄融合较好,有似化非化的感觉.它经常与中型大小的丫形萝卜丝共同生长在同一个田黄上,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田黄与荔枝矿洞到坑头矿洞这一片矿脉之间的密切关系.因为有一些这一带的山坑矿石的萝卜丝就有这种特征。

石中之帝田黄(石中帝王田黄鉴赏)(4)

网形萝卜丝

网形萝卜丝是又一种典型的萝卜丝(网形萝卜丝和丫形萝卜丝正好相反,它就和萝卜皮上的纹理一样,呈现网络状)此种萝卜丝经常出现在靠近溪流的地方和溪中的田黄上,据此萝卜丝形状判断,其原矿脉应该和现坑头洞附近的矿脉的有一些关系。

石中之帝田黄(石中帝王田黄鉴赏)(5)

以上类型都是可以在高山矿区找到萝卜丝特征类似的石种,故可以归结为一个大系.另一个大系的田黄质地普遍比这个高山系的田黄要来得油润一些(可能是珍珠陶石的含量比较高),他们的萝卜丝主要为筋形萝卜丝.由此演化出各个类型,目前还没有找到与之萝卜丝特征类似的石种.这类型田黄都开采自溪坂,应该不是单纯的高山系石头形成,有寿山溪后段两岸矿脉原生矿加入的可能。

典型筋形萝卜丝

筋形萝卜丝绝大部分是偶尔出现的,往往不多,一两条而已,在石头中就像白色经脉一样,比较明显质地细腻,油润.光泽极好。

石中之帝田黄(石中帝王田黄鉴赏)(6)

石中之帝田黄(石中帝王田黄鉴赏)(7)

但此类型的田黄多石花(其实就是大面积的筋形萝卜丝,或称之为杂质,糕等,)哈哈,也就是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吧.石花会形成各种形状,组成了筋形萝卜丝的各种变种,但是这些各种形态的纹理和石花如果不太明显还是不错的,如果太清晰和田黄质地差别太大,是要影响田黄的价值和美观的.

石中之帝田黄(石中帝王田黄鉴赏)(8)

筋形萝卜丝

这是筋形萝卜丝的第一种形状,像筋的形状,筋形萝卜丝的外表多样,但是萝卜丝普遍颜色比较白,比较显眼,没有筋形萝卜丝的地方则很纯净,润泽,有些筋形萝卜丝看上去像石头中的白色血管.

石中之帝田黄(石中帝王田黄鉴赏)(9)

石中之帝田黄(石中帝王田黄鉴赏)(10)

根须状萝卜丝

根须状萝卜丝是又一种像萝卜皮上的丝纹的萝卜丝,它和根系状萝卜丝的区别是他的萝卜丝比较小但萝卜丝的边缘非常清晰,在田黄中一眼可辨,就像植物的淡黄色小根须一样.这样就造成此种田黄的外观比较差一些,此种萝卜丝也经常出现在溪管田上,同样我也认为有这种萝卜丝的田黄和坑头矿脉有一定的关系.

石中之帝田黄(石中帝王田黄鉴赏)(11)

石中之帝田黄(石中帝王田黄鉴赏)(12)

云彩状萝卜丝云状萝卜丝

这是筋形萝卜丝的变种,继承了此类田黄质地细腻,透明度高的特点,只是丝纹变薄呈各种似云彩层状分布。

石中之帝田黄(石中帝王田黄鉴赏)(13)

石中之帝田黄(石中帝王田黄鉴赏)(14)

田黄的流水纹

其实这流水纹也是筋形萝卜丝的一个变种,石头中有条形结晶体,但结晶体内部可能会有萝卜丝。(或说是筋形萝卜丝的形成母体)

可是我为什么说流水纹田黄是筋形萝卜丝田黄的形成母体呢,那是因为如果透明部分单独出来就是一个筋形萝卜丝的田黄,如图,图中透明的部分就有细细的筋形萝卜丝。

石中之帝田黄(石中帝王田黄鉴赏)(15)

石中之帝田黄(石中帝王田黄鉴赏)(16)

田黄的粽粒纹

这也是筋形田黄的一个变种,不形成萝卜丝的形状,结晶体呈现粒状分布。

石中之帝田黄(石中帝王田黄鉴赏)(17)

原石图(这是一个粽粒纹和流水纹结合的田黄,不是单纯的粽粒纹,如果是单纯的密集粽粒纹会更好看)

石中之帝田黄(石中帝王田黄鉴赏)(18)

筋形萝卜丝的田黄冻

如果筋形萝卜丝的田黄比较纯净,那么很容易达到田黄冻的程度,这种田黄冻纯净处是没有丝纹的.筋形萝卜丝也只是偶尔出现的一两条.

石中之帝田黄(石中帝王田黄鉴赏)(19)

田黄的其他内部特征

田黄的小白泡

田黄除了上述的各种丝纹外,还有一些较少见的其他内部特征.比如小白泡,黑点等等.田黄的小白泡一般只出现在表皮上,也有一些会进入田黄内部,小白泡很微小,肉眼观看就是一些微小的白点,这些小白泡并不很常见,一般只出现在很少的一些质地较结实的黄色田黄上.小白泡的产生是田黄在形成过程周围砂砾土壤环境交换物质时产生的.所以有这种白泡的田黄都是比较老的田黄.

石中之帝田黄(石中帝王田黄鉴赏)(20)

黑斑和黑点

黑斑是很少很少出现的,这些黑斑是田黄在矿生原石的时候就有的,所以当田黄形成后还保留下来,这也是田黄大多是高山矿石形成的一个佐证.这些黑斑并不是砂丁(针)只是一种黑色的斑点.

石中之帝田黄(石中帝王田黄鉴赏)(21)

黑点就是小一些的黑斑,也是原生矿时留下的,大致同黑斑

石中之帝田黄(石中帝王田黄鉴赏)(22)

田黄的内部特征中,萝卜丝是田黄鉴定的主要依据,各种萝卜丝的形状其实和现在的山料的萝卜丝都有区别,所以单纯的染色有萝卜丝山料还是可以鉴别的,掌握田黄萝卜丝的特征是非常重要的,当一个成品没有石皮的时候(清朝,民国的甚至到改革开放初期,田黄章及雕件一般是不保留石皮的),田黄的萝卜丝和质地就是鉴别的全部证据,如果有萝卜丝,就以萝卜丝的鉴定为主要鉴定。

由于一个田黄挖掘出来后,到成成品,中间经过很多次交易,往往难以判断其准确产地,所以按色泽区分田黄是常用的做法(按田黄内部质地的颜色,不是皮色),这样就把田黄分类成白田类,黄田类,红田类,灰田类,黑田类,绿田类,杂色田类,其中以黄田类(田黄)最多和最下典型,久而久之,田黄就成为所有田黄类别的统称。

其中原水晶矿脉形成的白田色微黄,清澈,质地细腻凝结,无萝卜丝或少数一两条,色筋微黄发红,表面无明显石皮,多产在坑头坂和上坂。

石中之帝田黄(石中帝王田黄鉴赏)(23)

另一种白田,色白带黄,通体直丫形萝卜丝,萝卜丝比较清晰,非常像切开的白萝卜,有明显红色色筋,偶尔有黑色或黄色色格,外皮偶有黄色石皮,如果全部裹黄皮则是稀罕的金裹银田黄,这类田黄多产在上坂,中坂很少。

石中之帝田黄(石中帝王田黄鉴赏)(24)

而最美的白田是中坂溪边的白田,其实这类白田是中坂银裹金田黄的一种,只是由于白色石皮非常厚,内部包裹的黄色比较少,或干脆就看不到,也就称为成为白田,萝卜丝比较清晰,这类白田是最稀有的,为白田中的上品。

石中之帝田黄(石中帝王田黄鉴赏)(25)

还有一些内部颜色比桂花黄还淡的各种田黄,不管是什么石皮,也被称为白田。多出产于上坂和中坂。(例如一些外皮有乌鸦皮的,也可以叫乌鸦皮白田)

石中之帝田黄(石中帝王田黄鉴赏)(26)

黄田类

黄田中以枇杷黄,黄金黄,橘黄为上品

桂花黄,鸡油黄为中品

熟栗黄,桐油黄,蜜黄为普品

皂黄等为下品

桂花黄,淡黄色带白,一般都是上坂田,浅黄而不透的是为桂花黄,色气比较淡(福州话发音-蒋),石皮大多为薄透明石皮,也有一些是正常厚度的黄皮和乌鸦皮,白皮,只是比较少。

石中之帝田黄(石中帝王田黄鉴赏)(27)

鸡油黄,淡黄色,质地比较通透有润泽度的称为鸡油黄,石皮大多为薄透明石皮,也有一些是正常厚度的黄皮和乌鸦皮,白皮,只是比较少。产地多上坂

石中之帝田黄(石中帝王田黄鉴赏)(28)

枇杷黄,黄色,不透,比黄金黄稍浅,比桂花黄颜色稍深,似枇杷皮的颜色,各种田黄石皮都有。产地上坂,中坂

石中之帝田黄(石中帝王田黄鉴赏)(29)

黄金黄,明黄色到金黄色,是价值最高的颜色之一,各种田黄石皮都有。产地中坂

石中之帝田黄(石中帝王田黄鉴赏)(30)

橘黄,黄色中带红,也是价值最高的一种,各种田黄石皮都有。产地中坂,下坂

石中之帝田黄(石中帝王田黄鉴赏)(31)

皂黄,稍淡於熟栗黄,不透,质滞而黝的为“皂黄”,多带有溪产石皮特征。多产在溪坂

石中之帝田黄(石中帝王田黄鉴赏)(32)

熟栗黄,黄色中带褐气,不透,多为黄皮和乌鸦皮。一般产地中坂,下坂

石中之帝田黄(石中帝王田黄鉴赏)(33)

桐油黄,比较通透的暗黄色,多为蛤蟆皮或薄白皮。一般产地下坂,溪坂

石中之帝田黄(石中帝王田黄鉴赏)(34)

蜜黄,非常通透的暗黄色,带红赭色,滋润,给人陈年老蜜的感觉,多为黄皮。一般产地下坂

石中之帝田黄(石中帝王田黄鉴赏)(35)

红田类一共只有两种,一是橘红田,一是煨红田。

橘红田,极品,多为黄色石皮,质地细节滋润,内部质地橘红色,橘红指的是福橘的皮色,红色略带一点黄气,是最顶极的田黄颜色,产地中坂,下坂。

石中之帝田黄(石中帝王田黄鉴赏)(36)

煨红田,农民在水稻收获后,会焚烧秸秆,造成一些靠近地表的田黄变色,其中一些黄色田黄会变成红色,是为煨红田,煨红田的色彩一般比橘红田微淡,由于煨过,裂格会增多,表皮会变黑。

石中之帝田黄(石中帝王田黄鉴赏)(37)

黑田类

铁头岭及下坂的黑田为黑褐色,微透,透光发红,质地细腻富有光泽,萝卜丝较其他田黄来得粗,有黄色石皮,内部浅灰色和灰色,多产在坑头坂,属于比较低等级的颜色

石中之帝田黄(石中帝王田黄鉴赏)(38)

上坂和中坂的黑田内部质地黑灰色,有黑金砂丁,外皮黄色,产地中坂,上坂,无透明度。

石中之帝田黄(石中帝王田黄鉴赏)(39)

一些中坂的厚乌鸦皮,也被称为黑田,这些黑田外面是发绿的乌鸦皮,内部被乌鸦皮沁透,极少黄色或没有。

石中之帝田黄(石中帝王田黄鉴赏)(40)

绿田萝卜丝细密,质地凝结富有光泽,一般认为绿田是乌鸦皮田黄中的一种,也是乌鸦皮渗入田黄内部造成的,这些发绿的乌鸦皮沁入田黄内部后,使得受沁的田黄内部为灰绿色带黄气,而没有受到沁色的仍为黄色,绿田是红田都是很稀有的。

石中之帝田黄(石中帝王田黄鉴赏)(41)

绿田晶,这是传说中的极品石种,无萝卜丝,按推测应是高山系天蓝冻形成的田黄,原天蓝冻的蓝色加上形成田黄沁入的黄色,使得田黄带有绿意,由于天蓝冻本身就是稀有的极品,当然绿田晶就更稀有,这种绿田也不是绿色,而是黄色田黄晶带绿意,所以取名绿田晶。目前应该只有冯志杰先生经手过一两个

杂色田

田黄中有一些纹理色泽混乱的,也被成为花田或杂田,这类田黄由于难看,一般不被人重视。不推荐购买。

石中之帝田黄(石中帝王田黄鉴赏)(42)

其他田黄

煨乌皮田和煨红田早年农民在稻田烧稻草肥田时,如果有一些田黄正好在火焰下的稻田中,就会收到影响,其中一些表皮变黑,一些是内部变红。表皮变黑的是煨乌皮田,内部变红的是煨红田。

煨乌皮田黄

石中之帝田黄(石中帝王田黄鉴赏)(43)

搁溜田

搁溜田也是一种田黄,搁溜田是田黄由于自然或人为的原因从原环境来到地表,由于日晒,风化等原因,和田黄有了比较大的区别。表皮变得干燥,内部失去韧性,易碎。质地有欠温润

石中之帝田黄(石中帝王田黄鉴赏)(44)

寺坪田

寺坪田就是在广应寺遗址上发掘出来的田黄,广应寺建于唐光启三年,至明末两度毁于火灾。寺中和尚有用寿山石制成佛珠,佛像赠送施主的习惯,品种主要有田黄石、水坑冻石以及高山石等(高山顶部有和尚开采矿石的矿洞,现在被称为和尚洞)。而寺坪田就是寺中收藏的田黄石,在寺庙烧毁后,就留在了遗址的土地中,由于经过火的洗礼,大多寺坪田的裂格比较多,一部分田黄和煨乌皮田类似,一些只在外皮上留下一些痕迹。

石中之帝田黄(石中帝王田黄鉴赏)(45)

溪管田

溪管田就是溪产的田黄,一般产在溪坂,在其他产地的寿山溪底下的沙砾层也有产出,溪管田外形比较圆润,灵度较好,石皮要比田产的田黄要薄一些

石中之帝田黄(石中帝王田黄鉴赏)(46)

判断一个独石是否田黄,先看质地,如果质地达到田黄的要求,则以石皮,萝卜丝等特征验证,同时还要以石头上的特征进行反证,如果有田黄所没有的特征的话,那当然也不是田黄。

石中之帝田黄(石中帝王田黄鉴赏)(47)

有田黄没有的块形糕,自然不是田黄

石中之帝田黄(石中帝王田黄鉴赏)(48)

对于田黄来说质地是关键因素,具有田黄石皮,无萝卜丝,质地差的,则被称为硬田,一般不认为是田黄

石中之帝田黄(石中帝王田黄鉴赏)(49)

而特征是决定性因素,如果质地够温润,色泽上也有田黄的特征,却没有石皮和萝卜丝,那只能说有可能是田黄

石中之帝田黄(石中帝王田黄鉴赏)(50)

而对于同时具有典型田黄萝卜丝和典型田黄石皮的田黄来说,在质地尺度上会稍微放宽一点,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则是特征起关键作用。如果有明显的田黄萝卜丝和石皮,那么质地稍差一点点也被认为是田黄

石中之帝田黄(石中帝王田黄鉴赏)(51)

有田黄质地和田黄石皮,没有萝卜丝,也被认为是田黄。

石中之帝田黄(石中帝王田黄鉴赏)(52)

有田黄萝卜丝和田黄质地,没有石皮,也认为是田黄。

石中之帝田黄(石中帝王田黄鉴赏)(53)

田黄质地,田黄萝卜丝,和田黄石皮,那当然是田黄,没有疑问。

石中之帝田黄(石中帝王田黄鉴赏)(54)

本期我们主要介绍了田黄的内部特征——田黄的萝卜丝,并对田黄做了更进一步的精细分类,结合实际案例,以之前我们讲述过的田黄特征来讲解田黄的大致辨别方法。然而纸上得来终觉浅,百看不如一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上手了,才能更清楚的把握田黄鉴赏的这些细则。

在下一期的《田黄鉴赏》中,我们将以故事的形式,站在田黄的角度,经历一场奇幻的冒险,了解田黄的形成过程,体会田黄的来之不易。诸位看官,咱们下回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