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神剧、又称抗战雷剧,是指故事剧情荒诞、拍摄场面浮夸、违背历史本相的一类抗日战争体裁电视剧或电影,因这类型剧中的抗日英雄角色通常表现得神通广大而得名。

一段时间以来“神奇”的镜头接二连三呈现在抗日体裁电视剧中,已经成为电视荧幕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网友戏称此类作品为“抗日神剧”。“鬼子坚持了八年真不容易!”

事实上,雷人桥段层出不穷的现象透露出的是,风靡荧屏的抗日体裁电视剧越来越类型化。“抗日”逐渐简化为一种故事背景,其内核被悄悄替换成武侠剧、爱情剧、偶像剧。即使主线仍是“抗日”,武打、枪战、爱情、时尚、性感等类型元素也统统裹挟进来。

抗日剧属于主旋律范畴,体裁稳妥,而且每年的电视台需求量很大,有相对稳定的收视率,总之对投资者来说,性价比和安全性都很高。至于部分抗日剧为何异化成雷死人不偿命的呢?原因很简单,电视剧的体裁就那么多,老百姓爱看的元素也明摆着,但古装剧、反腐涉案剧被踢出黄金档,宫斗、穿越被制止,家斗、谍战数量太多被调控,现实体裁更是禁忌多鸿沟不清难以琢磨,剩下的只有抗日剧这个旱涝保收的避风港可以做文章。可是当所有的创作者都被赶到狭窄短促的池子里,一边不可避免造成创作的同质化,一边也无可挽回地加料博出位。

一、最常使用的背景哀乐:一个女人的啊啊声

剧中每当有八路军或国军的重要人物牺牲,总是会呈现一个悲痛的喊声:“啊...啊...啊...'',小鬼子的重要人物死了,那当然是八路军的欢乎声。

二、最常提及的外国军事院校

国军:美国西点军校;八路军:苏联伏龙之军校;小日本:陆军士官学校。而且经常呈现的情节是两个好朋友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一个回中国抗战,另一个来中国侵略,俩人在战场厮杀。

三、日军女特务最常用的雅号:帝国之花

剧情中总会呈现一个日本女特务,进入八路军以色相勾引小官员被识破,进入国军以色相勾引高级军官次次成功。

抗日神剧真相揭秘(应该让后人知道的10条抗日神剧)(1)

四、舞会上最常呈现的歌曲是《夜上海》

剧中只需情节发展到舞厅,那首《夜上海》就来了,几乎所有抗日剧都是这样,而且同一部剧中即使屡次呈现舞厅镜头,也就会屡次呈现这首歌,你很难听到其它的歌曲。

五、小日本军队最常呈现的亲戚:司令官的女儿

司令官的女儿不但长得漂亮,而且一定会爱上一个中国军队的帅小伙,让日本另一个小军官吃醋,最后女的死了,小鬼子军官也死了。

六、最常提到的酒:法国葡萄酒

中国人对法国葡萄酒的喜爱,电视剧帮忙做了不少免费的贡献。抗日剧中只需呈现喝酒的情况,规律是:国民党高官总是会有朋友从法国带来的葡萄酒,而八路军则是喝当地老百姓的米酒,土豪地主则是喝女儿红,小鬼子则是清酒。

抗日神剧真相揭秘(应该让后人知道的10条抗日神剧)(2)

七、最常用的三十六计:高调虎离山

剧中只需一打丈,马上就是调虎离山之计。八路军用的成功率高达95%,国军用的成功率50%,而小鬼子用成功率只有5%,绝大部分会被识破。

八、收降土匪武装

小鬼子的战略是送枪送钱加威胁,最终失败;国军的战略是送枪送官职加欺骗,最终也失败;八路军的战略是思想工作加上比武比枪法,八路军神枪手一枪击中铜钱孔,土匪服输,最终成功!

九、营救被捕同胞的方法:化装成日本军人

剧情规律是:化装成日本另一个部队的军官,说一口流利的日本话,日本警卫人员一有怀疑,中国军官立即甩几个巴掌过去,他们还怀疑,就再甩几个巴掌再加上几声“八嘎,你的怀疑自己的长官?”。

十、逃离县城的方法

在城里大闹一通后,被小鬼子搜查,国军逃离的方法是抢日本鬼子的车强行高速冲击关卡突围,死伤沉重;八路军则装扮成送亲队,送葬队或杂技团,塞点钱顺利过关。呈现最多是装死人睡棺材里,鬼子要翻开就说是得了天花病死的。

抗日神剧真相揭秘(应该让后人知道的10条抗日神剧)(3)

关于抗日神剧的故事,总是隔一段时间就会冒出来,从开始的“手撕鬼子”到后来的雷人台词,无不检测着咱们的智商、挑战着咱们的心理下线,只是在检测咱们的一起,也暴露了编剧和导演们的IQ。关于它们的雷点,恐怕不比我过多赘述,诸位也应该有所耳闻,当一件事情以同样的戏码屡次上演时,不论你如何变幻招数,也不免落入俗套,即便是吐槽。

但是吐槽也得吐出节操来,不然怎么对得起编剧们的良苦用心呢?

在这些“脍炙人口”的神剧当中,槽点最多的当属最欢乐的道具和台词了,当“太君”们操着一口流利的中文普通话,挥舞着劣质的指挥刀“开疆拓土”的时分,然后开着捷达,拿着AK47,杀掉了你9岁的爷爷,然后对你说:阎王让你五更死,谁敢留你到三更?最后在八百里外被一枪干掉,真是难为他们了。抗日的体裁就像孔老夫子的屁股,谁来了都想摸一摸,人们已经习惯于看到这种“鬼子”被痛打的好戏,在那些所谓“抗日神剧”中,“鬼子”总是被冠以狰狞弱智的形象,是一群不堪一击的乌合之众,当编剧们不知道节操为何物时,呈现“手撕鬼子”、“手榴弹打下飞机”、“掌劈日军”的“勇敢”桥段也就不难理解了。

人们常说这是个文娱至死的时代,说到文娱,国民一直有文娱“鬼子”的传统,各种影视剧、小说里都有,在这些影视剧中,日本军队一直被冠以“日本鬼子”的称谓,并且无一例外地是愚蠢、丑陋、好色、残忍的。这是由于新中国成立后特定的历史时期的面具化、形象化的产物,在特定的环境下可以起到团结同胞、同仇敌忾、鼓舞民族自信心的作用,但近年来的“神剧”较之前者有过之无不及,显得过于夸大和矫揉造作,用一系列的虚构的情节来自我意淫,在满足虚无的革命浪漫主义精神的一起,是否能获得应有的快感呢?

抗日体裁的先天优势清晰可见,祖先们的创造精神在这里被充分利用,历史的过去的政治,政治是未来的历史,咱们都是历史的见证者,当人们把抗日剧当作武侠剧和搞笑剧来看时,被文娱和消费的还有整个民族和国家的羞耻,而周围的看客也无一例外地成为调侃历史悲剧的文娱围观者和见证者。日本人在淡化历史,咱们在“美化”历史,尽管过程不同,但结局都相同。

消极影响

1、严重影响中国人的历史价值观与民族认同感,甚至有一些国人会因厌而生恨,反而助长了歪风邪气,赔了夫人又折兵!

2、抗日神剧大多没有什么逻辑思维,受众大多以文化水平不高的青、少年儿童集体为主,这些人明辨是非能力较低,不免使他们产生代入感,使得他们以为真实的历史就是这个姿态。

3、这些抗日神剧把敌人描绘得过于弱智,这不仅是对历史的歪曲,更是对浴血捍卫家国的先烈们的不敬。当前人浴血奋战换来的胜利被描述成唾手可得,恐怕后人就很难理解与反思为何这场战争要付出如此巨大的代价。

4、严重影响中国的国际形象。

5、日本(特别是右翼实力)会借此作为否认历史的理由,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6、不利于传播健康营养的影视文化,抗日神剧本质是充满糟粕腐朽元素的作品,有损影视产业的阳光发展。

现象反思

抗日神剧、抗战神作的层出不穷是制片方和投资商动机不良、审批部门把关不严、观众只顾追求文娱心态三者共同作用下的结果。抗日神剧的泛滥成风是对当年无数抛头颅洒热血的抗日英雄先辈们的严重不敬,是对那段值得深思哀悼的痛苦历史的自欺欺人。有关部门对此现象的监督过程应该是长期和严格的,为了历史的真实、为了孩子的价值观、为了民族的荣辱感,应该引起满足重视,避免这类不良影视作品卷土重来或变相复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