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南宋时期的建阳文化,不仅在哲学思想,而且在自然科学领域,文学诗歌、美术、书法、音乐、医学、法医、史学等多学科方面也成绩斐然。
《南宋 建阳》刘辉整理(副本)
南宋时期,福建建阳是一个高度物质文明、经济发达、文化思想繁荣的县份。南宋时期,建阳出现的种种繁荣现象,南宋时期全国三大刻书中心建阳辉煌的刻板印刷经济文化,"江西估客建阳来,不载兰花与药材。装点溪山真不俗,麻沙坊里贩书回。"宋代八大窑口黑釉建盏生产,备受皇家推崇的兔豪曜变的奇异现象,宋徽宗皇帝在《大观茶论》中道:"盏色贵有黑,玉豪条达者为上。"在《宫词》中赞誉:"兔毫连盏烹云液,能解红颜入醉乡。"可见皇帝对建盏兔毫盏的钟爱。
南宋时期,建阳不仅出产有举世瞩目的建本、建盏,建锦,建阳扣等物质文明,而且在思想文化成就上也是独树一帜,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朱熹在建阳考亭聚徒授业,开创考亭学派,创立闽学,彪炳史册,光载千秋。同时涌现出七贤过化,蔡元定、黄榦、刘爚、熊禾、游九言、叶味道等先贤。以及同时出现的书院林立,讲帷相望的文化景观。南宋时期的建阳文化,不仅在哲学思想,而且在自然科学领域,文学诗歌、美术、书法、音乐、医学、法医、史学等多学科方面也成绩斐然。
建阳史称朱熹、蔡元定、刘爚、黄干、熊禾、游九言、叶味道等"七贤过化"之乡。与孔子齐名的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大哲学家、教育家朱熹晚年定居考亭讲学,四方学子不远千里前来求学,研究理学,著书立说,与蔡元定等创建学术史上令人瞩目的"考亭学派",考亭也因此喻为"南闽阙里",建阳称为"理学之乡"。如今每年清明节前后,远在美日韩及港澳台等海外朱子后裔都会前来祭祀拜谒,他所创立的南宋理学迄今仍被美国、日本、韩国、马来西来等国推崇。宋代以来麻沙、书坊雕版印刷全国闻名,"建本"图书远销海内外,是宋代三大印刷中心之一,有"图书之府"美称。建阳人杰地灵,世界法医学鼻祖宋慈是建阳童游人。13世纪,宋慈就撰写出世界第一部法医学专著《洗冤集录》。此外,北宋诗人、画家僧惠崇,宰相陈升之,明代福建第一个状元丁显,刻书家余象斗、熊大木,医学家熊宗立,清代天文学家游艺等都是建阳人。建阳名胜古迹有革命遗址3处、古文化遗址132处、古建筑12处、古墓6处、古石刻3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唐-元代建窑遗址、宋代朱熹墓),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唐代将口窑址、宋代宋慈墓),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8处。
亮点之一:書香建阳这是一个奇特的经济文化现象,在南宋短短的150年间,在福建闽北崇山峻岭之中,一个人口不足二十万的山区小县建阳,却出现了蔚为壮观的经济、文化、思想繁荣现象,成为南宋时期全国三大刻书印刷中心,宋瓷八大窑口之一,刻书印刷书籍数量居全国之冠,出产的黑釉建盏成为皇家贡品,在香港拍卖会上,一个建盏竟拍价到二千多万元。还有建本、建锦、建阳扣等一些弥足珍贵的地方特色产物。
在哲学思想文化上,南宋时期的建阳思想文化首屈一指,是当时哲学思想领域,学术研究最为浓厚、活跃的地方,由朱熹在建阳考亭书院创立的考亭学派是南宋理学正宗的学术学派,至今影响深远。朱熹集儒家学说之大成,继承发扬的新儒学南宋理学,成为南宋以后一千多年,统治中国哲学思想界的学术指南。同时,在南宋时期的建阳,还诞生了世界法医鼻祖宋慈,音乐地理学家蔡元定等一批彪炳史册的历史文化人物,南宋著名诗人辛弃疾、陆游、刘克庄等频频光临建阳,留下赞美诗篇。
亮点之二:千年古邑
建阳自东汉建安十年(公元205年)建县以来,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到宋代,建阳一直隐居闽北大山深处,默默无闻,基本没有什么大的事迹和人物闻名于世。随着南宋政权的迁移,使偏居东南角默默无闻的建阳一跃而起,逐渐成为南宋时期的经济文化新星。南宋时候的建阳,由于地处福建闽北中心腹地位置,北有崇安分水关,东有浦城仙霞岭,两大山险要关隘阻碍,山岭耸立,丘陵起伏,河谷与小盆地错综其间,成为北方人氏理想逃难栖息,繁衍生息之地。为建阳的经济文化发展提供了地理优势。这个时候的建阳,是建阳历史上的黄金时期。宋建炎二年(1128年)移建州治于建阳。(《闽北概貌》),说明那个时候建阳一度成为闽北郡府所在地。"宋代闽北三府军,建为最。府属七邑,建阳为最,麻沙和崇化,实为建邵两郡走廊。"(《福建史稿》)"靖康之乱,中原涂炭,衣冠人物,萃于东南。"(《朱熹文集》),位于闽北腹地的建阳,因独特的地理位置,南宋以后,随着全国政治经济文化难移,闽北逐渐逐渐成为东南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建阳首当其中,在闽北大地崛起一颗经济文化新星。
亮点之三:建学四门
北宋末年,宋室南渡,为避战乱,再次出现南迁浪潮,寝庙南移,皇族入闽,西北流寓之人,遍布闽北各地。南宋朝廷南迁后,中原大批士族随之南迁入闽,兴诗教,"建学四门,以教闽士之秀者。"使闽中文教大兴,本土人才辈出,而入闽必经建阳,建阳是闽北的交通中心位置。中原望族入闽往往首选富庶安宁且交通便利的建阳一带定居,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建阳的经济、文化繁荣起到一定作用。这个时期的建阳,号称邹鲁之邦,书坊兴盛,书院林立,儒学昌明,人才辈出。嘉靖建宁府志记载:"建居闽峤上游,士风清嘉,山水娱人,故君子乐居之,其游宦往来者,往往占籍而家焉。"当时的建阳街道纵横,商铺林立,商业贸易繁荣。有南街、北街、大街、西街;南门、北门、西门、永安门、永宁门;乌石巷、笔巷、浮桥巷、庇民巷、游家巷、井巷、潘家巷、后营巷;有崇儒坊、礼义坊、御史坊、仙桂坊、兴贤坊、宣化坊、永秀坊等。(见道光版《建阳县志》)
建阳城外更是景色宜人,有著名建溪八景:东林烟树、西郭桃源、双溪映月、勒马团云、沧洲飞雨、开福晨钟、锦江夜钓、泮水书声。(见道光版《建阳县志》)建阳先民生活在如此优美景色中,经商贸易,经济往来。
五代末年,福建出现三种政治势力鼎足而立的状况,战乱频繁,民不聊生。宋统一福建之后,结束了福建长达100年的政局动荡,许多士兵解甲归田,百姓负担大为减轻,为经济文化繁荣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宋朝统一福建之初,在福建建立了邵武军、兴化军两个州级机构,南唐建立的剑州被改名为南剑州。于是,福建就有八个州的建制:福州、建州、泉州、漳州、汀州、南剑州、邵武军、兴化军,"八闽"称呼由此而来,八个州其中有三个州在闽北,可见闽北在当时的重要性。建阳又位于闽北腹地,在闽北地理位置中十分重要,南宋以后,大量北方人士流入福建,导致福建人口剧增,绍兴三十二年(1162),福建人口为1390566户,比60年前净增33万户,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福建人口更是增长至1599214户,成为全国人口最多的省份。
南宋时的建阳地域广阔,人口稠密,户数达41230户,人口达110648口,这是建宁府志记载宋崇宁年间(1102-1106)建阳人口的,南宋以后,由于较长时间社会相对安定和经济发展,人口有较大幅度增加。建阳人口应增加二成以上。自1129年1198年,陆游说:"宽赋薄征,修养元元,岁且屡丰,公饶私余,生齿繁滋。郡户八万七千九百有奇,今增五万四千二百有奇,可谓盛矣。"鼎盛时期,建阳崇化书场(即现在的一个乡镇)人口超三万。
当时建阳的手工业十分发达,由建阳出产的建锦享誉朝野,大家所知道有四大名秀,却不知道在闽北建阳有生产提供皇家宫廷使用的"建锦"。建锦,是闽北建阳的一种地方织秀,建锦的工艺成就极高,宋徽宗崇宁、大观之际,皇宫殿柱要围裹以升降龙花纹的织锦柱衣,"凡百易工无能成者,因以殿柱尺度付蜀工,亦不能选"。最后由建阳织锦工臣依图样织选,即成,施之殿柱,文合为龙不差,上大喜,厚赏匠人。"宋元时代,建阳锦畅销勃泥(印尼)、真腊(柬埔寨)等国。(《闽北概貌》)
建阳县志也记载:建锦"红绿二锦,产同由里,故县号小西川。而桥名濯锦,即今锦溪是也"。如今建阳的水南桥。在南宋时期称濯锦南桥,童游桥称濯锦北桥。可以想象,夕阳西下,建阳织女们手挽着建锦在双溪河畔浣纱濯锦,温暖的晚霞,把织女的背影投射在漓漓的水波中,形成一幅美好的山水晚霞图。
《舆地纪胜志》记载:"建阳故邑,址号小西川,出红锦绿锦。"宋代,闽北盛产蚕丝和其他丝织品,主要产地集中于建阳。
南宋时期,建阳街上有专门经销建锦的"锦行",建锦通过锦行销往全国各地,甚至到勃泥、真腊(柬埔寨)。建锦生产一直绵延到明代,建阳织锦工匠不仅能织秀出传统雨丝锦、方方锦、条花锦、散花锦、浣溪锦、缎等六大门类的锦缎,而且能织出各种奇花异草、瑞兽祥禽图案的锦缎,可见建阳的织绣工艺已经非常成熟。明朝万历皇帝修葺皇宫,有大臣建议采用"建阳锦溪锦缎"围柱,首辅张居正派钦差到建阳督办,建阳织锦工匠精心织绣,织出84条栩栩如生、形态各异的金龙图案锦缎,进贡皇宫,万历皇帝见后龙心大悦,褒奖建阳,并在建溪之畔,建坊表彰"锦溪织锦"。
建阳不仅出产提供皇家宫廷使用的建锦,还盛产普通老百姓使用的苧,一种用苧织成的粗布。建阳方言称"縩布",又成夏布,既可制作衣服,又可制作蚊帐。据方志记载;"织苧为之,有曰腰机布,又名縩布。出嘉禾、北洛、崇化、崇政四里;曰木棉布出洛田、三衢二里"(建阳县志)
除了建锦、苧布,还有一个建阳很出名的纸,名曰;建阳扣,南宋以来建阳为四大印刷雕刻出版中心,雕刻印书离不开纸张。
《闽产录异》卷一记载:"建阳扣,土人呼为书纸,宋元麻沙版书,皆用此纸,二百年来吴中书坊,每岁以值压槽(定钱),禁不外用,故闽人不得建阳扣。"
嘉靖建阳县志对建阳扣的生产产地也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嫩竹为料,凡有数品,曰简纸,曰书籍纸,出北洛里;曰黄白纸,出崇政里。"
宋时,建阳手工制作纸张主要原料为嫩竹,工序有采竹、腌灰、蒸煮、漂白、抄纸等,竹需嫩竹,小满节前后砍取,断成两尺长一段,破成竹片,放入塘水中浸泡三个月左右,才能取制成竹丝,竹丝清洗经过石灰浸泡,蒸煮制成竹坯。竹坯置入楻锅内浸泡碱水,洗净复蒸煮一次,漂白后还要蒸煮一次,才得到漂白纸浆的熟料,将纸浆放入槽内,加水洗涤,搅拌均匀,用布滤过,再将所得纸料放入大槽加水,粘剂搅匀,用竹帘滤抄成张。抄纸的帘用细竹丝编成,外加木框,大纸张需两人合抬一帘,抄得湿纸,滤去水分贴至壁上,干后即是成品。所产纸张称"建阳扣"。(《大潭书》)
亮点之四:嘉禾名邦
建阳地广人稠,建阳的地域面积为全省第二,田多人多,勤于织耕,粮布杂产,甲于它乡。盛产水稻粮食等经济作物,曾经因为生产一株特大的水稻,而改名嘉禾县。朱熹有诗称赞:"沃野无荒年,正得蹲鸱力。区种万叶青,深煨奉朝食。"
农业发展是经济文化昌隆的基础。《古今图书集成 艺术典》记载;闽北多梯田,"田尽而地,地尽而山,虽土浅水寒,山岚蔽日,而人力所致,雨露所养,无不少获。""四望无平地,山田级级高。"李纲在《桃源行诗序》中写道:"今闽中深山穷谷,人迹所不到,往往有民居,田园水竹,鸡犬之音相闻。礼俗淳古,虽斑白未尝识官府者,此与桃源何异?"
南宋时期,水稻品种很多,《太平寰宇记》记载:南剑州水稻分为金黍、赤鲜等十一个品种,其中占城稻在福建八郡中普遍种植。《建阳县志》记载:"福建的占城稻种,初止散于两浙,今北高仰处类有之者。高原种之,岁岁足食。"
南宋著名诗人刘克庄也对建阳富庶之地赞不绝口:"其山水明秀,二桥如画。茶笋连山,称妙天下,人家池榭,多奇卉珍树。"
新中国成立后,建阳列经多次变更,先撤县设市,后又是撤市设区,现为南平市建阳区,如今经国务院批准,南平市政府又搬迁建阳办公。建阳依然是闽北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
建阳位于武夷山南麓,另称潭城,是福建省最古老的五个县邑之一,历史上,特别是宋代曾以"图书之府"和"理学名邦"闻名于世。东邻松溪、政和,南接建瓯、顺昌,西连邵武、光泽,北界武夷山、浦城,武南高速公里,宁武高速公路,合福高铁等多条快速通道从建阳境内通过,北可达北京、上海、武汉、重庆、南可下广州、深圳、厦门等国内大中城市,一日之内均可到达,武夷山飞机场距离建阳30公里,交通十分便捷。
建阳以"闽北粮仓"、"茶果基地"、"林海竹乡"著称于省。远在4000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劳动、繁衍、生息。东汉建安十年(公元205年)置建平县。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更名为建阳县。南宋景定元年(公元1260年),唐石里(今黄坑镇)产嘉禾一本15穗,诏改建阳为嘉禾县。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复名建阳县,历明、清及民国。民国时期,建阳为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所在地,第三战区长官司令部曾设于县城。革命老区分布于9个乡镇77个行政村。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建阳两度为地区行署所在地,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县级市)。2015年又撤市设区,成为南平市直辖区,下辖10个镇、3个乡、190个自治村、14个居委会及3个国营农场。总人口33.77万人,面积3383平方公里。居民以汉族为主,还有占人口1.5%的畲、满、回、苗、壮、蒙、侗等21个少数民族,约5600多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