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从上海昆剧团获悉,上海昆剧团国家一级导演,中国戏曲导演学会副会长、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沈斌因病医治无效,2月12日23时16分在上海第六人民医院逝世。

沈斌1947年生于上海,1959年进入上海市戏曲学校昆剧二班学习武生,师从盖春来、谭金霖及郑传鉴、方传芸等“传字辈”名师。1978年上海昆剧团成立时,沈斌即入团工作,1986年入中国戏曲学院导演系进修,系统全面地学习戏曲导演艺术。他曾为上海昆剧团执导精华版《长生殿》《占花魁》《血手记》《白蛇后传》《新蝴蝶梦》《甲申记》《无盐传奇》《上灵山》《假婿乘龙》《钗钏记》《龙凤衫》《狮吼记》《临川四梦·南柯梦记》全本《长生殿》(一本、二本)等多台大型剧目。他参与执导的精华版《长生殿》获第七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剧目大奖(榜首)、优秀导演奖,他曾被授予“昆曲艺术优秀(导演)主创人员”称号。

传家沈斌的饰演者(导演沈斌去世他曾说)(1)

“1959年9月1日,12岁的我考入了上海戏曲学校昆二班学戏,当时不知道昆曲是什么,更不懂什么叫艺术。只知道戏校不收费,吃饭不要钱,为了减轻家庭的负担,我就这样好奇地踏进了戏曲艺术之门,没想到这样就是一生。”沈斌还为京、越、豫、淮、婺、绍、锡、粤、黔、雷、越调等十多个剧种执导百余台剧目,如京剧《秋风赋》《范仲淹》《巾帼红玉》《秦良玉》、昆剧《李清照》《大将军韩信》、婺剧《铁灵关》《遥祭香魂》、豫剧《西湖公主》《周公辅政》、淮剧《千古韩非》《樊梨花》、越剧《沙漠王子》、绍剧《渭水之战》、秦腔《李白长安行》等。他执导的作品曾荣获“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大奖、文华导演奖、文华新剧目奖、中国戏剧节优秀导演奖等艺术大奖。

回顾导演生涯,沈斌曾表示,方传芸、郑传鉴两位老师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方老师去上影厂开拍《大风歌》时,就带着我去当技导。从跟着方老师学技导,到独立担任电影《笔中情》的技导,助推我想当导演的兴趣。1979年上海昆剧团排练由莆仙戏《春草闯堂》改编的昆剧《假婿乘龙》,方老师是该剧的艺术指导,我担任导演,这是我步入导演生涯的起点。”

传家沈斌的饰演者(导演沈斌去世他曾说)(2)

从事戏曲剧目导演四十年,沈斌面临过戏曲改革的艰辛和不易,有过困惑、彷徨,却又锲而不舍地去实践、求索。如何将戏曲艺术本体的文化元素与创新意识合理结合?一直以来他在创作中有意识地探求,历经长年的创作实践,逐渐形成对中国戏曲艺术本质性的认识,“最终我认定:具有独特个性的戏曲艺术,在新的创作中必须具有戏曲化的思维方式。由此,‘古不陈旧、新不离本’的创作理念逐步确立。”

“作为一个戏曲导演确实不容易,既要有对全剧风格、样式的掌控能力,又要具备全剧灯、舞、道、效的综合能力,更应该拥有引领演员进入人物创造的手段,使一个剧达到真正的完整。”在艺术的综合中,沈斌非常注重表演艺术,也就是注重演员如何运用自己的表演技艺去塑造人物,“我们戏曲的特点就是突出演员的表演,戏曲观众是来看演员的,俗话说是‘角儿’的艺术。直到当代,我认为戏曲的观众仍是抱着这种欣赏习惯走进剧场,看好演员以唱、做、念、打的‘绝活’演人物。因此,导演要调动各部门的艺术手段为塑造人物服务。一切的综合艺术手段和高科技器材的运用,不是单纯为了满足当代观众的视觉冲击,更应该是为了烘托、渲染人物情感、内心,围绕创造人物服务,要‘炫’演员的技。真正搞成具有本剧种特色的保留剧目流传下去,不能以导演艺术个性的张扬来淹没演员的表演。”

传家沈斌的饰演者(导演沈斌去世他曾说)(3)

沈斌强调,一个好的戏曲导演,不仅要掌握戏曲表演写意戏剧观的表现规律和戏曲舞台虚拟、灵动、自由的时空处理,达到整体演出的完整,更应是一个优秀的、懂表演的艺术家,“能精通生、旦、净、末、丑各个行当的传统表演手段,能自如引导演员以戏曲独特的表演手段为特定人物服务。试想,如果我们戏曲导演不熟悉、不掌握戏曲艺术的表现性,如何去驾驭、判别演员的表演和引领演员根据不同的人物,进入整体的表演之中?”

栏目主编:施晨露 文字编辑:施晨露

图片来源:资料图片

来源:作者:诸葛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