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交汇点新闻开设的“首页看点”栏目,每天通过关键词,为您推荐最及时的新闻资讯、最重要的热点事件、最值得铭记的人和事今天,我们推荐的关键词——运动周末,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保持儿童运动的乐趣?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保持儿童运动的乐趣(首页看点运动周末)

保持儿童运动的乐趣

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交汇点新闻开设的“首页看点”栏目,每天通过关键词,为您推荐最及时的新闻资讯、最重要的热点事件、最值得铭记的人和事。今天,我们推荐的关键词——运动周末。

10月10日,周日。白天,南京佛手湖郊野公园,五颜六色的帐篷一簇一簇搭在绿色的草坪上,一群群孩子在草地上追逐嬉戏或进行“丛林探险”。晚上,南京联灌体育俱乐部篮球馆里,18名中小学生在运球声和教练的哨中,进行着篮球训练。

未来,这样的场景可能会越来越多。一个月前,国家颁布学生“双减”政策,将学生从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的桎梏中解脱出来,孩子们的休闲时光多了,课余时间增加了,开展体育锻炼的机会更多了,还孩子一个“运动周末”的概念被提出。 “十一”过后的首个周末生活似乎正在印证着人们的期待——补习班的教室空了,公园、广场、运动场上孩子多了。 不过,“双减”政策毕竟刚刚落地,孩子们能否真正在周末“动起来”,中考体育成绩权重增加,孩子们的运动有没有变味?如何真正为孩子打造健康快乐的“运动周末”?这些都值得持续探索。

“双减”后,孩子们真的动起来了吗?

南京人王军的大女儿上小学六年级,正是最紧要的学年,但他毅然停掉了女儿在“书人培训”上了3年的课程。“机构和家长一直在渲染焦虑情绪,孩子也学得累,效率低。”王军认为,“高质量”周末应该是运动而高效的,强健的体魄、健康的精神面貌比分数更加重要。 “不上培训班,我们可以给孩子增加习题训练、强化巩固。”王军告诉记者,家里制定了一项新规则,全家人每天必须运动半小时,周末必须有半天走出家门运动,确保劳逸结合,倒逼孩子提高学习效率。 “‘双减’后,朋友圈风格都变了。”王军笑说,以前刷朋友圈,家长们说的都是“就在送娃接娃中度过了”“不是在辅导班,就是在送娃去辅导班的路上”。现在打开朋友圈,家长都在“喊话”——周末该带孩子去哪儿过呢? 采访中,不少家长反映,“双减”后,没了“课外班”和繁重的作业,小区里、公园里孩子的身影的确多了起来,跳绳、踢毽子、打羽毛球,或者就是简单围在一起玩闹,就连广场舞大妈们都乐于让一部分场地出来给孩子“疯跑”。 为了让孩子们真的能走出门、动起来,家长们绞尽脑汁带娃玩耍,连一些“冷门”的项目都变得不再“小众”。在团购类网站随意搜索,马术、高尔夫、攀岩、冲浪、击剑等各类培训随处可见。 上周末,记者在位于南京扬子江大道青年文化艺术中心的德菲特击剑俱乐部里看到,各种年龄段的孩子穿着击剑服,在有模有样地训练中。“现在学员有300人左右。仅这两个月就有40-50位新学员报名加入,人数增加得非常明显。其中,6-8岁的孩子最多,占了7成。”德菲特击剑俱乐部馆长魏浩介绍。 卞女士是两个男孩的妈妈,大儿子一一在南京市力人学校念初一,小儿子九九幼儿园中班。两个孩子都在南京奥体中心射箭俱乐部练习射箭。“我一直非常支持孩子们进行体育运动,有了良好的体质才能应付未来越来越紧张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健康的生活方式,这会让他们终身受益。” 现在,一一和九九每个周末至少拿出半天时间专门用于运动。 记者了解到,德菲特击剑俱乐部目前与12所学校开展合作,为在校学生提供击剑课程。南京奥体中心射箭俱乐部也为芳草园小学、凤凰花园城小学、白云园小学、新城小学、致远小学分校等鼓楼、建邺两个区10多所学校提供课后服务。学校和家长都希望,通过将运动机构的“延时服务”项目引进学校,真正带动孩子们在周末“动起来”。

体育成绩是“外力”,健康才是目的

有人担忧,中考体育成绩权重增加,孩子们的运动会不会变味?这样的导向是否会让家长“急功近利”,“逼”着孩子进行体育运动? 采访中,大多数家长还是非常理智冷静的。 10月9日下午一放学,南京秦淮外国语的初一学生朱正扬匆匆吃了口饭,就背上书包和篮球包,一路小跑赶往900米外的南京市小西湖小学,准备进行当天的篮球训练。 “学习是马拉松,不是短跑,好的身体是坚持学习的基础和保证。”朱正扬的妈妈刘影倩告诉记者,初中课业繁忙,但一家人都很支持孩子运动,参加篮球训练后,孩子内驱力、团队意识更强,自信心提高,遇到困难可以很快调整心态,加上训练都在周末,学习成绩没有受到丝毫影响,通过锻炼儿子还“变高变帅了”,最主要的是,孩子喜欢运动,为了上篮球课,他能主动完成作业,至于体育成绩,那是顺其自然的事情。 “这学期,女儿现在每天都将羽毛球拍带到学校,每天下午打上半小时到40分钟的羽毛球,开心得不行。”提到学校的“延时服务”,镇江市中山路小学六(三)班宦博文的爸爸宦翼赞不绝口,“学校真正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课余活动丰富多彩,今年还新增了羽毛球馆和击剑馆,学生在课间、下午延时服务期间、周末都可以免费到场馆运动,非常方便。 “‘双减’后,家长更重视体育了,主动要求学校布置体育作业,还有很多孩子带羽毛球拍、乒乓球拍到校。”镇江市中山路小学校长陶静告诉记者,以前,孩子们课间就是上个厕所,在走廊上适当玩一玩。现在课间巡视时,经常看到打乒乓球、羽毛球、篮球的孩子,孩子们在“快乐课间”中才能真正体会到运动的快乐。 在南京理工大学体育部主任潘志军教授看来,让孩子参加各种体育运动,不言而喻是件好事,为加快培养这一好的习惯,使它尽快融入孩子的生活,需要内外合力,其中中考体育即是重要的“外力”。 但不可否认,将体育纳入中考后,部分家长和孩子可能有一个难熬的“过渡期”,“补体育短板”成为不少家长替孩子做出的“必答题”,但在给孩子的运动时间上,却选择仅仅是“考前突击”,而不是平日里放手孩子出门运动。潘志军认为,“这种心理反映出的直接问题是对体育运动的价值认识不足,认为运动成绩可以速成,然而却忽略了健康是无法速成的。把运动周末还给孩子,才是最好的选择。”

是什么绊住了孩子出门的脚步?

尽管运动好处多多,但采访中记者也发现,还是有不少孩子“不愿出门”或是“不能出门”,是什么绊住了孩子出门的脚步? “小区里新修了个足球场,没跑道,只能交钱进去踢球。家附近有一个篮球场,基本都被大人占领了,孩子除了上篮球课,平时根本找不到地方打球。”家住南京城市绿洲花园二期的宋先生抱怨道。 和宋先生一样烦恼的家长不在少数。“五年级后,女儿越来越不爱出门运动了。”提起上小学六年级的女儿,杨女士连连叹气,“天天在家刷手机,肚子上肉也出来了。”国庆节,杨女士决定带女儿去公园慢跑,结果刚跑了三百多米就停下脚步,直喊“跑不动了”。 对于女儿“不愿出门”的想法,杨女士也并非完全不能理解。“连一楼花坛都拆掉用来停车了,哪儿还有孩子锻炼的地儿?”但到俱乐部运动,一节羽毛球课130元,一次攀岩260元,一次击剑300元,普通家庭怎么吃得消? “运动场地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通过多元化途径来满足青少年的运动需求,学校运动场、全民健身路径、体育场馆、盈利性场馆等都可以充分利用起来。”南京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副院长史曙生说,受疫情影响,很多学校的场地无法对外开放,学校可以调整课程设置,让学校的运动场所尽可能利用起来,学生在每个时间段都可以运用学校的场馆设备,而不是集中在下午。小区的全民健身路径也可以强化一些青少年设施的建设,让各个年龄段的人都能够使用。 那么,到底该如何给孩子们创造一个健康又充实的运动周末呢? 今年4月,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强调着力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并明确了体育家庭作业制度。其实早在几年前,我省中小学中,就已经启动了体育家庭作业制度。 “运动一定要结合爱好,适合自己。”史曙生认为,我省学生体质健康报告书制度已持续多年,根据每个孩子体质情况,给予相应的运动干预的建议。青少年可以根据建议,结合学校布置的体育家庭作业进行运动,将课内课外运动一体化有效衔接;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运动项目。 “让孩子更好的运动,学校是基础。”潘志军建议,学校可以培养孩子的运动兴趣、学会运动技能、建立班级、年级、校内、校际各级联赛制度,通过竞赛巩固提高运动技能,把“学会、勤练、常赛”作为常态。 南京市芳草园小学体育老师陆生宁从教27年,她切身感受到,学生体质差距愈发明显。在这种变化下,学校在体育教学上要不断调整,用更科学的方法和更合理的安排进行更有梯度的教学。让陆生宁欣喜的是,近年来家长对孩子体育运动的支持度越来越高。以往她带一年级的新生,发现有近一半的孩子不会跳绳。但今年再接新的一年级,全班竟然只有两三个小朋友不会跳。 “无论从专业上或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上,体育就是通过身体活动的一种教育,作为一名体育老师,肯定是乐于看到家长愿意带着孩子多运动。”陆生宁认为,家庭是孩子运动的关键,孩子校外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能否真正落实要看家长的态度,练什么、如何练、练多久取决于家长,建议家长有时间与孩子一起运动,在运动中加深与子女的交流沟通,共同享受运动的乐趣。 专家表示,在孩子体育运动中,社会要发挥保障作用。比如,在全社会积极营造运动氛围,为孩子的体育活动提供场地服务,体育场馆设施要免费或优惠对孩子开放,并为各类家庭打造一批以户外活动、健康减重、运动干预为专题的公益性项目,帮助儿童和青少年养成经常锻炼习惯,提升体质健康。 江苏省外有很多可以参考的做法。在上海,2020年起,该市体育局就开展了青少年体育周末营。今年“双减”政策落地后,该市青少年体育秋季周末营已扩展到32个项目7000个名额的规模。公益性、专业性、多样化的体育周末营,也受到了当地有娃家庭的追捧和认可。 “只有把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拧成一股绳,校内校外一体化,为学生提供体育服务,才能形成合力让孩子更好的运动。”潘志军说。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杨昉 蒋明睿 付奇

新华日报全媒体经济新闻部出品

本文来自【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