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年(汉灵帝光和元年)

仪郎蔡邕

《后汉书.蔡邕列传》记载,蔡邕在建宁三年(170年)升任仪郎,之后一直到光和元年没有职官的变化。议郎,相当于国务院参事,是个闲职。

184年(汉灵帝中平元年)

十常侍

十常侍指东汉汉灵帝时的宦官集团,其首领是张让和赵忠。十常侍主要有张让、赵忠、夏恽、郭胜、孙璋、毕岚、栗嵩、段珪、高望、张恭、韩悝、宋典等十二个宦官,他们都任职中常侍。在小说《三国演义》里,十常侍指的是张让、赵忠、封谞、段珪、曹节、侯览、蹇硕、程旷、夏恽、郭胜等十人,他们朋比为奸,号为“十常侍”。

三国演义的三派人物及事件(按年代梳理三国人物的职官变化与史实对比之一)(1)

大将军何进

据史料,中平元年(184年),由于爆发黄巾起义,何进被任为大将军,率左右羽林军五营士驻扎于都亭,修理器械,以保卫京师。黄巾首领张角的部下马元义密谋在雒阳起兵,何进将其破获,因此功而进封慎侯。

中郎将卢植

史料记载,黄巾起义爆发后,汉灵帝拜卢植为北中郎将

三国演义的三派人物及事件(按年代梳理三国人物的职官变化与史实对比之一)(2)

中郎将皇甫嵩后加封车骑将军领冀州牧

据史料,黄巾起义爆发后,皇甫嵩上疏请求解除党禁,被授为左中郎将,率军镇压黄巾军。战后以功拜左车骑将军、领冀州牧,封槐里侯。

三国演义的三派人物及事件(按年代梳理三国人物的职官变化与史实对比之一)(3)

中郎将朱儁加封车骑将军河南尹

后汉书记载,黄巾起义爆发,朝中公卿都推荐朱儁,说他有才略。于是,朝廷任命他为右中郎将,持节。中平二年(185年)春天,朝廷任命朱儁为右车骑将军。朱儁率兵回京,被任命为光禄大夫,增加食邑五千户,改封钱塘侯,加位特进。

幽州太守刘焉

幽州太守这个官职东汉不存在,刘焉黄巾起义时没有担任幽州刺史,不过可能当时担任冀州刺史。

幽州校尉邹靖

据后汉书,邹靖是东汉末年时期的北军中侯,任职地点不详。另据三国志,刘备黄巾起义时曾追随邹靖和黄巾军作战。

青州太守龚景

青州太守此职官在东汉不存在,龚景在其他史书不见记载,应该是小说虚构人物。

骑都尉曹操后除济南相

史书记载灵帝光和7年(184年),曹操改任骑都尉,随皇甫嵩镇压颖州黄巾军,迁为济南相。骑都尉,古代官名。汉武帝始置。两汉均置,属光禄勋,秩比二千石,掌监羽林骑,无定员。济南相就是济南封国的丞相。

河东太守董卓

史实是黄巾起义前,董卓曾任并州刺史,河东郡太守。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六月,拜董卓为东中郎将,接管冀州战区事务。

扬州刺史臧旻

史载:臧旻,桓帝时,为徐州从事,辟司徒府,除雍奴令。灵帝时,为吴郡太守。熹平初,拜扬州刺史,迁使匈奴中郎,将徵拜议郎,转长水校尉,历中山、太原太守。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