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其中诸葛亮这个角色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并为他最终没能实现统一三国的理想而感到叹息。
可是相较于众人的惋惜,毛主席却对诸葛亮持以相反的看法,在毛主席看来,诸葛亮的失败,从隆中对开始就已经注定了。
对此,众人十分不解,并在一次对话中提出疑问“为什么呢?隆中对距离结局那么早,从哪里看出他一定会失败呢?”
毛主席微微一笑说:“我读了很多遍《三国演义》,我觉得诸葛亮确实很完美,但他一共犯了三个致命的错误,而后来也一直没有纠正,所以他一定会失败。”
那么毛主席所说的这三个错误到底是什么?诸葛亮这么聪明,为何没有发现自己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战略失误
在众人问出问题以后,毛主席就为大家娓娓道来,他表示,首先诸葛亮就是战略错误,在《三国演义》中,刘备在请教诸葛亮的时候,诸葛亮规划了一个宏伟蓝图。
这里面提到,刘备首先要把兵力分成两个部分,分别攻占宜州,荆州地区,然后以这两个地方为中心,把附近地区一点一点收入囊中,逐步扩大自己的实力,最后统一三国。
但如果细细分析之下,我们不难看出,这两个地点相隔的距离非常远,而蜀国的兵力又比较弱小。
分散以后,一旦某一方出了问题,连支援都很困难,而事实也是这样,关羽大意失荆州后,直接被砍头,而刘备虽然痛苦,但没有办法赶过去救他。
但这个计划本身是没有问题的,只是蜀国的实力比较弱小,前期并没有办法实现这个计划,如果换成魏国的话,就很有可能成功了。
在叹息之余,毛主席也从这件事里吸取了经验,1931年,上海临时政府准备集结力量对敌人发起进攻,先攻克他们的大城市,并且把第一站的目标定在了赣州,试图攻占这里,然后逐步占领全中国。
但毛主席得知这件事以后极力反对,他立刻找到当时的负责人,表示现在攻打赣州只会让我们的战士白白送死。
因为当时红军的力量非常弱小,连枪支弹药都很少,跟装备优良的国民党相比,实力悬殊巨大。
而且赣州当时是大城市,城墙很高,敌人在这里驻扎的兵力也很多,所以我们坚决不可以攻打这里。
可当时并没有人听从毛主席的话,都觉得他什么都不懂,甚至还有人嘲笑他,说他怕了,不敢跟敌人正面对上。
所以即使毛主席反对,上海临时政府还是坚持要攻打赣州,毛主席也只能配合,尽力减少伤亡。
攻打赣州当天,我军士兵们高喊着口号冲向赣州,希望一举拿下这里,可没有奇迹发生,结果像毛主席预料的那样,我军伤亡惨重,而敌人却靠着坚固的城墙并没有过多的伤亡,此时领导人才惊觉毛主席的说法是对的。
在千钧一发之际,毛主席当即带领军队撤退,随后经过仔细思考,他决定要放弃大城市,集中所有的力量从小城镇开始。
第一站就是闽南,这里国民党驻守的军队很少,凭借我军的实力,我们一举夺下了这里,并且还缴获了大量的枪支弹药,我军转危为安。
毛主席也凭借这次的策略一战成名,确定了领导地位,并且跟周总理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用人不当
诸葛亮第二个致命的错误就是在北伐曹魏的时候错用了马谡。
诸葛亮一直很赏识马谡,所以在街亭之战的时候,诸葛亮觉得马谡一定能胜任,于是不顾众人的劝阻让他带队。
在为他送行的时候,诸葛亮专门嘱咐说:“街亭的位置特别重要,你一定要守住,不然以后蜀军就会很艰难。”
并且给马谡详细地交代了自己的作战计划,让他一定要严格遵守,可马谡却并没有听从诸葛亮把军队驻扎在水源附近的计划,而是私自把部队驻扎在南山。
剧照
马谡自信满满,觉得这样一定万无一失,但张郃只用了一招,那就是断绝水源,放火烧山,致使马谡大败,街亭失守。
接到失败的消息以后,诸葛亮不可置信,他全心全意地信任马谡,却得到了这样的结果,他不得已挥泪斩马谡,而他的第一次北伐计划也以失败告终。
因为这个,很多人都觉得失败全都是马谡的原因,如果不是他,诸葛亮可能早就统一三国了,可毛主席却觉得失败的主要原因就是诸葛亮太轻信马谡了。
马谡出生在一个将领家庭,从小就熟知各种带兵打仗的方法,诸葛亮对他十分喜爱,一起谈论的时候经常从白天到黑夜。
剧照
但诸葛亮忽略了一点,就是这是马谡第一次独自带兵打仗,他所有的经验都来自于纸上,并且他不擅长正面攻击,所以诸葛亮应该为他配一个比较有经验的将领,他也并不应该一直背负骂名。
正是深谙要将正确的人放在正确的位置上这一道理,在对印反击战的时候,毛主席决定让张国华领兵出战。
毛主席选完人以后,还专门征求了大家的意见,有人就提出了反对意见,他们表示这一战事关重大,这是在国际上证明我国实力最好的方法,所以这次一定要成功。
在之前的战役中,张国华身体已经落下了很多的病,此时应该要让他好好休息,而我国有那么多优秀的将领,这次应该给他们表现的机会。
但也有人表示,这么多年以来,张国华将军带兵南征北战,很有经验,如果他带队的话,大家都会放心很多。一时间,没有一个统一的意见。
犹豫之下,毛主席接见了张国华,并询问了他的意思,张国华毫不犹豫地就接下了命令,并表示这场战役很容易就会打赢。
至于自己的伤,他让毛主席不必太过挂怀,这些都是老毛病,并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于是他当即带兵赶到了前线。
在印度战场上,张国华用兵如神,刚一跟印度对上,就获得了好几次胜利,让印度高层气急败坏。
为了获得大胜鼓舞人心,张国华专门去实地考察,分析了敌我兵力以后,他做了一个大胆的策略,他提出要左右同时出击,歼灭敌人的王牌旅。
计划上交以后,遭到了大家的强烈反对,因为刚开始的计划是先歼灭印度的一个营,然后再逐步打退敌人,所以大家都觉得这太冒险了,一旦失败,对我军的信心是一个打击。
但毛主席听完张国华的作战方案以后,不顾众人的反对竟然同意了,他说:“让他打,打不好重来嘛。”
有了毛主席的肯定,张国华信心百倍地按照自己的计划开打,他的计划很成功,我军获得了大胜,全军的士气都很高昂,连带着我国的地位都提高了很多。
后来有人问毛主席说:“你就不怕张国华失败吗?”毛主席信心百倍地说:“他数次上战场,有很多经验,我相信他。”
而正是因为毛主席的识人善任,以及多各个将领的充分任用,新中国才得以建立。
放弃指挥权
诸葛亮的第三个错误就是放弃了中心指挥权,同时这也是导致他彻底失败最主要的错误。
经过多年的南征北战,蜀军上下都已经非常信服诸葛亮,他就是军心,每次战争只要有他在现场,士兵们就像吃了一颗定心丸。
可纵观后期的战争,诸葛亮都不在现场,而是在后方指挥,战场上瞬息万变,一切都不会像诸葛亮计划好的那样,所以需要他在场做指挥。
就像马谡失守街亭那次,如果诸葛亮在的话,他一定不会任由马谡改变驻扎地址,可能蜀国真的会统一三国,他也不会有太多的遗憾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毛主席从这一方面也有很好的借鉴,在建党之初,我党并没有迫切地集中兵力,而是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在了宣传党的思想,扩大阵营上。
那个时候我国很多农民都没有文化,当务之急就是要给他们传输革命思想,团结全国老百姓,所以当时我党的行动是正确的。
随着队伍的扩大,蒋介石创办了黄埔军校,这个时候,我党也意识到了枪杆子的重要性,所以派遣了很多我党优秀将领到黄埔军校的各部门任职,向他们宣传中国共产党,并且试图建立我们自己的武装政权。
但是由于我党的成员大部分都是无产阶级,所以一直都没有掌握有力的政权。
随着北伐战争的顺利,大家在开心的时候,有人也生出了不一样的心思,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突然叛变革命,在上海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先进人士。
那个时候,由于组织的武装力量十分弱小,所以共产党损失惨重,中共党员的数量损失达到70%。
勉强逃出来的共产党员就面临了一个问题,接下来该怎么办?该用什么样的方法继续革命。
有很多人都批评农民革命太“过火”,才会导致蒋介石的叛变,一时之间,大家众说纷纭。
在这个时候,毛主席指出“农民如果不用极大的力量,就不可能推翻中国几千年来的地主势力。”他肯定了农民革命,同时有了枪杆子比较重要的初步想法。
也有苏联的人来向我们传授经验,但毛主席并没有照搬他们的说法,而是综合考虑了我国的国情,有力地提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理论。
南昌起义的成功让我党所有人都认识到了武装力量的重要性,开始正确的革命道路。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毛主席始终坚守在一线,并且根据瞬息万变的局势适时做出重要的决策,所以才会领导我们走向成功。
综上所述,这三个原因是导致诸葛亮没有统一三国最主要的原因,毛主席分析完以后,众人都露出恍然大悟的神情,纷纷称赞毛主席确实是把《三国演义》读透了。
紧接着,毛主席表示,虽然诸葛亮存在这么多的错误,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不是一个好的将领,现在说这个也并不是对他提出批评,只是吸取经验教训。
确实,诸葛亮本就是一介农民,虽说他精通各种道理,但他的眼光确实没有那么长远,如果结合当时的情况来看的话,他确实是蜀国的英雄。
后世的无数人都从诸葛亮的身上吸取了经验教训,从而完善自己,包括毛主席也一样,他非常喜欢阅读古代人的事迹。
毛主席经常拿着一本资治通鉴,上面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批注,书本都被翻得破破烂烂。
毛主席也正是从书里借鉴名人们的经验,再加上本身的聪明才智,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才会有着长远的眼光和出色的领导能力,并由此带领军队成功建立新中国。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