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沙官庄

今天《扬州晚报》陈金龙老先生介绍的《扬州市赵娜扬剧团》,让人读罢五味杂陈,有些话如鲠在喉不吐不快。赵志林、陈文倩夫妇小时习戏,尽管中途离场,但初心难改,2012年又重操旧业,创办了自己的扬剧团。苦心经营几年,生旦净末丑角色一应俱全,吹拉弹拨行行不少,阵容声势蔚为壮观,更难能可贵的是薪火相传,爱女承继父业,乐此不疲,这种走民间路靠百姓活的扬剧之路,让人看到了扬剧振兴的曙光。实践证明,扬剧活得长,要靠百姓扛。

扬剧励志(艺苑漫话扬剧活得长)(1)

有识之士对本土文化杰出代表扬剧的担忧已有时日,于今尤甚。历史已翻过农耕文明一页,回到过去无疑痴人说梦,现实坚硬的壁垒使得扬剧在艰难突围。改革开放激发了全社会的活力,人们摆脱了贫困的困扰,追求精神生活的多样化自不待说,现代歌舞、通俗歌曲、音乐电视、电影、影视剧等等纷至沓来,这些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使得美好生活有了现实模样。但在本土文化生态中,过去一枝独秀的扬剧在艺术的百花园中已被野蛮生长的现代艺术盖过了头。环顾四周,观众群体规模日渐萎缩,新戏一时很难为扬剧迷认可,动辄声光电杂陈的豪华舞美使得演出成本居高不下,年轻演员迫于生计很难安心从业,编导演职人员青黄不接是不争的事实。

扬剧作为地方艺术瑰宝,国家“非遗”项目,是扬州历史文化荣光的见证,也是扬州人引以为荣的文化名片,更是扬州文化再创辉煌的智力支持和力量源泉。让扬剧活得好、活得长,是扬州人情之所系、责之所在。

向远方出发,看看来时的路。扬剧由香火戏、地方小曲、扬州方言揉合而成,一桌两櫈是它初始的模样,通过寓教于乐的剧本,由演员的歌舞让观众或捧腹大笑、或一掬同情之泪、或义愤填膺、或滋生离愁别绪,不一而足,情感之丰富、精神之享受、闲暇之充实,各美其美。扬剧历史之盛况任何言说都很难逮及。要再创扬剧辉煌,还得向经典致敬,向历史讨教,那就是重回民间。只有民间才是扬剧复兴坚实的支撑,只有百姓才是扬剧生存的衣食父母。赵娜扬剧团7年演出2460多场,足迹遍及城乡,其旺盛的艺术生命力令人叹为观止。

其实,扬剧从来不是高大上的代名词。恰恰相反,它是表达百姓喜怒哀乐的大舞台,历来充满人间生活的烟火气,那种把扬剧硬往高大上扯的作为都是取鱼离水的行径。艺术多样化、选择多元化,并不代表扬剧没有市场。相反,在现代化的今天,更多的人也许想从扬剧中找到乡愁,这难不成不是扬剧突破重围、再回民间、重振旗鼓的最佳契机?

歌诗合为时而作,扬剧理应放下身段再出发,不再迷恋所谓的高大上,不再沉缅昔日的辉煌,不再纠结于田间地头、街巷菜场的演出是否艺术掉价,让百姓接受你、欢迎你、喜爱你,才是你活下去的理由,也是你活得有价值的明证,更是你为扬州文化再创辉煌再立新功的最有效的办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