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大行同步下调广州地区房贷利率,首套房利率从此前的5.6%下调至5.4%。上海、武汉也出现首套房贷款利率小幅下调,且放款时间缩短的情况。

中国目前真正的经济运行状态怎么样?为什么目前国家要采取更加灵活、宽松的货币政策?

据央行发布的2022年1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1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3.98万亿元,是单月统计高点,同比多增3944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量6.17万亿元。同时,1月份政府债券的发行规模也增加了近6000多亿元,这也是一个相当惊人的数字。

为什么要这样做?根据中国央行最新公布的《2021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2021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238.3万亿元,同比增长9%。但是狭义货币(M1)余额达到了61.39万亿元,同比下降了1.9%(扣除春节因素,经调整后M1实际上涨2%)。这是一个非常罕见的数据。

决定m2上涨的因素(M2背后的含金量抓住货币)(1)

M2和M1“剪刀差”扩大背后又隐藏着怎样更具“含金量”的信息?

我们现在看到大量的文章报道都大量提到所谓的M1、M2、社融、信贷等名词和数据,以及各种各样的相关说法。如果我们仔细分析这些说法,你会发现其实很多人并没有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

要想了解其中奥秘,看懂社融、M1、M2……这些专业名词背后隐藏的秘密和潜台词,看清2022年的经济形势,我就必须首先了解“钱”的秘密,在现代金融体系下,货币从哪里来?银行又是怎么创造货币的。

首先,什么叫社会融资总规模,它其实是从金融体系的资产端来观察得出的数据。做一个形象比喻,金融体系相当于一个存放财富的仓库,社会中的所有的人将所创造的财富堆放在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之中。然后,金融体系对这些财富发放一种“收据”——货币供应量(这就是所谓的M2)。

像一个硬币的两面,这些财富从资产端来观察就是社融(社会融资规模),从负债端来观察就是货币供应。

其中,所谓的M0、M1、M2,乃至M3,只不过是在货币供应中间做出的若干分类。

所以,我们仅仅试图从M0、M1、M2的这种分类中来了解货币的流动性,那就会陷入本末倒置的窘境,而忽视了“谁在创造货币”“如何创造货币”的实质性问题。

可以说,目前社会中绝大多数人对“货币是怎么创造的”这个问题并不清楚。西方的主流银行学也对于这个问题“讳莫如深”。目前,主流的银行学三大理论,无论是金融中介学说、部分准备金学说,还是信用创造学说,都在回避“银行创造货币”的细节问题。

长期以来金融界不希望人们将焦点放在“银行创造货币”的细节上,因为正是这个问题真正地暴露出“钱”的要害。

因此,你会看到真正的这方面的实证研究非常少。这也导致了社会中的绝大多数人对货币——这种天天都在使用,并且不可或缺的东西,反而缺乏必要的了解。

据一项调查显示,在英国,这一现代银行制度诞生的老家,居然有84%的国会议员也不知道,银行创造货币的“秘密”。他们仍然认为,银行只是把普通人的储蓄收集起来,然后把这些收集起来储蓄放贷给企业和个人而已。

但实际情况绝非如此。比如,英国整个国家的货币供应量中间97%是银行创造出来的。其中,27%的资金流向了其他的金融机构,50%的资金流向按揭抵押贷款,8%的资金流向了信用卡和高利贷。整个银行放贷中只有15%的资金流向了非金融的实体经济。

在2014年,英国南安普顿大学教授维纳发表的一篇论文中,进一步解密了“钱”被银行创造出来的细节。维纳通过对银行中每笔业务的追踪,第一个通过实证调查的方式,解密了银行通过独特的“记账”方法,创造货币的过程。

维纳将至称之为“两步记账法”,通过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商业公司,三类公司不同记账方法的分析,揭示出银行“无中生有”地创造货币的秘密。

维纳的报告终于抓住了货币“魔法师”那只看不见的手。

银行的这种特殊记账方法,源于1848年英国大法官的一次“灾难性”的判决。此后,欧美的金融体系纷纷学习了英国的模式。而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也不得不跟随欧美银行的惯例。

所以,要正确理解中国货币供应的M0、M1、M2,就必须从货币创造的原理出发,才能深刻地理解上述货币分类的本质,进而从中发觉隐含在中国1月份金融数据背后,那些更具有“含金量”的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