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听话了,叛逆,讲什么都不听,现在出去,都不好意思提他。”一位年近半百的老师在和同事谈话时,无奈地抱怨着。她兢兢业业教育学生二十年,却在管教自己孩子时翻了船。

而相比这位老师,有些家长就特别会管孩子。他们有一套让孩子少提要求、乖乖照做的话术,熟知如何在孩子面前树立自己家长的威严。他们培养出的孩子,无一不安静、听话,哪怕之前敢和家人对着干,现在也乖乖坐在角落,不吭声。

可这些被调教成家长朋友圈“艺术品”的孩子们,经历了怎样的心理挣扎,有过怎样的感受,我们很少得知。因为他们的声音大都被淹没在责骂和怒吼中,缺少向外界倾诉的渠道。

哪怕只是根据他们的经历拍成的电影,上映后也直接被禁止。导演曹保平凭借这部电影斩获了柏林银熊奖,却没能在素材发源地得到认可。很多人说,这是因为他把中国家庭的强权教育拍得太“露骨”,家长成了坏人,最后还是个悲剧,对大众影响不好。

狗十三怎么读懂孩子的(从两个孩子的故事)(1)

但是,这部电影从小黑屋里出来了,带着豆瓣8.2的高分和知名影评人的称赞,让父母辈的人,忆起年少的痛苦与无奈,也让孩子们看到家庭教育残忍的一面。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聊的电影:《狗十三》。

电影聚焦一个普通的市井人家,讲述了刚满13岁的少女李玩,因叛逆而被家人用拳头和怒吼教育,最终被迫吞下对自尊的渴求,最后变得乖巧顺从的故事。

电影以“狗”为线索,从少女李玩丢狗、家人买狗等一系列事件中,为我们呈现出李玩从叛逆到挣扎再到屈服的心理历程,从一开始的追求个性,再到后来的乖巧顺从,我们看到了中国式教育下孩子们压抑痛苦的心理变化。

家庭的失语和表面关心,让成长变成了一场谋杀。接下来,我将从李玩的成长经历入手,剖析电影中传达的关于“青春叛逆”这一主题的思考和启示。

狗十三怎么读懂孩子的(从两个孩子的故事)(2)

一、身体的变化,呼唤独立的思考

叛逆是每个青少年在发育中,都跨不过去的坎。随着年龄增长,大脑和第二性征不断发育,他们开始有了明显的“性别”和“自我”的感受,有了独立的思考和选择。

这样的思维,驱使他们向外界寻求尊重,可这种和年龄不符的成熟,在成人看来,太幼稚。于是,年龄和思想深度的矛盾,造成了他们既无法回到孩子世界,又无法融入成人社会的困局。内心渴望的尊重无法得到,他们便开始批判周围的一切,看谁都不顺眼。

狗十三怎么读懂孩子的(从两个孩子的故事)(3)

电影开场,李玩和父亲就起了冲突,原因是李玩热爱物理,但是英语成绩拖了后腿,老师问李玩父亲要不要让孩子退出物理小组,加入英语小组。李玩本等着父亲帮自己说话,没想到父亲觉得成绩是最重要的,兴趣爱好可以放在一边,擅自帮李玩改了意向。

因此李玩赌气好几天没有理父亲,父亲还觉得给钱都哄不好女儿,丝毫没觉得是自己的错。

本以为父亲会尊重自己的喜好和选择,到头来却碰了钉子。父亲在李玩心中高大的形象,因为这件小事,开始逐渐崩坏。

狗十三怎么读懂孩子的(从两个孩子的故事)(4)

二、在父辈的阴影中,寻找自我

成人对孩子的叛逆,其实是很敏感的。他们能很敏锐地察觉到“孩子不听话”或“孩子跟自己对着干”,但孩子有这样的表现时,内心真正需要什么,他们往往没耐心深究。

也正是这一环节的忽略,让很多家庭,都只能在“不听话、打、更不听话”的死循环中打转。

接下来,让我们从影片中两个孩子的角度,看看她们在这断层的沟通中,究竟想和大人们说些什么。

1.姐姐:乖巧的工具,渴望融入成人社会

李玩的姐姐李堂,成绩优异,相貌甜美,深得家里人喜爱,但她喝酒,早恋,在成人的监视之外尽情快活。

她的叛逆,是双面的——在家里人的眼里,树立好模范生的标杆,大人没空管自己时,到处放纵厮混。

她可以嘴里含糖,好好哄着父母,也可以转头就和自己心中的白马王子热吻;她可以答应全家下次还考年级第一,也可以立刻就和男友玩起深夜视频聊天。

因为她想要的,是自己在成人世界中的存在感。她的认知中,成人世界是两面的,一面是家里大人的世界,一面是外界社会青年的空间。好成绩,只是让她在家人口中有一席之地,成为激励弟妹的工具。

而酒吧里俊男靓女的举杯欢庆,劲歌热舞,才真正让她感受到成人自由生活的甜头。这两个几乎割裂的双面生活,让她品尝到了成熟的快感,也让她对即将到来的成人礼充满向往。

狗十三怎么读懂孩子的(从两个孩子的故事)(5)

2.妹妹:迷茫的孩子,希望成为真正的大人

少女李玩的形象,其实更贴近多数家庭的孩子。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能考年级第一,叛逆了就是去做不良少女。

她对家里人都没什么需求,她只能谈“希望”:希望从小陪自己长大的爷爷奶奶,能知道自己患了乳糖不耐受,别再天天给她灌牛奶;希望爸爸能别只关心二胎弟弟,也花点时间陪陪自己;希望那些自称“大人”的人,能负点责任,自己做错了事,要会弥补。

她叛逆,是因为发现爱自己的亲人,都不是她眼中真正的大人。狗被爷爷弄丢的那天,她朝着脸色阴沉的家人大吼:“你们根本没有去找对不对!”

弄丢了别人的东西,不想着去找,不想着去补偿,还觉得委屈,只会用自己家长的身份压榨孩子,这算什么交代?

电影里,她看着是最躁动的叛逆因子,打不听,骂不听。实际上,她只是希望能从大人的口中,得到一点尊重,得到一点理解,而不是一直被灌输说自己要理解他们。

狗十三怎么读懂孩子的(从两个孩子的故事)(6)

三、电影给予家庭和少年的思考

《狗十三》是一部悲剧青春电影。李玩经历的,是“谋杀式”成长,那份叛逆被彻底扼杀,让她的心灵变得扭曲且脆弱。虽然听话懂事,但太软弱无力。

导演用尽心力设计的这份成长经历,其实是我们应对叛逆的“避坑指南”。

1.帮助感知,而不是占据空间

电影中,最让人心头一软的桥段,是李玩对着镜子咧开嘴,露出牙套,小心撩开上衣,看自己身体的场景。正处在叛逆期的她,正是爱美,爱面子,爱自己的时候。

她对自己的身体充满好奇,但又有些害羞,不知道该如何表达。可正是这份对自己,对自我的感知,让她慢慢从之前对大人的言听计从,甚至崇拜中脱离出来,让她找到自己的思考。

可更多时候,孩子们选择压抑自己。他们把身体的变化归类为“奇怪”,感觉自己成了异类,与周围人格格不入,然后陷入自我怀疑。

而让孩子能顺利建立感知的关键,在于自我空间的建立。

电影中的李玩,因为和爷爷奶奶住着,有自己独立的房间,能听自己喜爱的音乐,看自己喜欢的书,有拒绝他人进入的权利。正是有了这样的小环境,她才能在深夜边吃自己爱的方便面边胡思乱想,也能在绝望时,隔离所有人放声大哭。

所以,当孩子开始慢慢锁起自己的房门,藏起自己日记的时候,请给他们空间,去感知自己,而不是挤占他们的秘密基地,让那些本就难开口的想法再被压抑。

狗十三怎么读懂孩子的(从两个孩子的故事)(7)

2.放下身份,而不是单纯咒骂

“我都XXX了,你还想怎样?”

电影里,几乎此话一出现,就不会再有对白了。因为这句话,从来不需要回答。它是一句宣判,告诉你我已经为了你如何如何,接下来你就应该接受,然后照做。

狗丢了,继母给李玩随便买了一只打算搪塞过去时,李玩刚想大闹一场,却被爷爷喝住:狗给你找来了,你还想怎样?最后,狗留下了,大人谈笑庆祝,只剩李玩一个人低头扒饭。

明明真的在问“你想如何”,却莫名其妙变成了一句陈述。这样的“命令式”沟通,让孩子越来越想闹,也让大人越来越抓狂。

而如果我们能转换身份,放低身价,与孩子同身份沟通,情况就大有不同。只有把孩子当成了同龄的朋友,相信他们有独立的思考和判断力,很多不敢说的话,才能彼此说开,孩子也才能由原来的敢怒不敢言,变得知无不言。

狗十三怎么读懂孩子的(从两个孩子的故事)(8)

3.认真奖励,而不是打击式教育

当李玩考了年级前三,原本最差的英语考了接近满分时,父亲立刻许诺,带她去天文馆看展览。可只有在自己没饭局,又兴致大发的时候,他才想起奖励女儿。可是等他有空的时候,展览并没有开,李玩早就失望了很多次。

唯一一次接近胜利的时刻,卡在了那场饭局。李玩父亲为了全程陪好领导,总让女儿“再等等”,甚至最后被催烦了,直接借势举杯说:“小丫头要去看天文展览,我都不知道有什么好看的,地上的事情都没搞清楚,还往天上看!还不如好好坐在这听听张伯讲话,听听人生经验!”

对待自己的奖励承诺,父亲从没真正放在心上,就连女儿的喜好,在他眼中也从来不值一提。这样的打击下,女儿虽然不敢逆反,却也失去了对家庭的信任。

如果可以,请让自己每次和孩子的承诺,都算数。他们取得的成绩,除了让人骄傲,也是他们小心翼翼换取你关注的筹码。

《狗十三》除了作为国产青春片的顶梁佳作,还有更多的现实意义。

叛逆,远远不止“不听话”那么简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