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大桥下面》是上海电影制片厂于1984年摄制的一部彩色故事片,老导演白沉等编导,当红影星龚雪和张铁林主演。
电影片头
电影片头
影片反映的是当时上海沪西一带棚户区“个体户”青年的生活,因此外景也就选择在曹家渡附近的曹杨路桥周围拍摄。当然一部电影有许多内外镜头组成,不可能只在一个地方拍摄,因此影片还在沪南的新桥路等处拍摄了龚雪、张铁林等个体户“摆摊”干活的场景,然后组接在一起,非常生动地反映了当时上海底层老百姓的生活百态,至今看来,仍有特定的历史影像价值和意义。
电影《大桥下面》剧照
1980年代的电影演员龚雪
影片片头,就是一个上海城区的长镜头,然后镜头从南京西路、外滩的高楼大厦渐渐扫到沪西万家灯火的棚户区,最后聚焦在曹杨路桥上一手提菜蓝,一手拿油条的龚雪身上。
电影片头(上海城区)
电影片头(旧曹杨路桥景)
只见她神情凝重,步履匆匆,一路小跑向家中赶去。一个从早晨开始便为生活操劳的上海年轻女人的形象跃然银幕,使观众聚神凝眸看下去。
电影片头(旧曹杨路桥景)
电影片头(旧曹杨路桥景)
而当镜头扫到龚雪身上,龚雪身后的苏州河、曹杨路桥身、桥栏、桥梯,以及桥下层层叠叠、五颜六色的棚户房屋也“全景”似地映入观众眼帘。
电影片头(旧曹杨路桥景)
电影片头(旧曹杨路桥景)
为什么《大桥下面》会以曹杨路桥作为影片的片头和主人公龚雪的出场“背景”?这绝对不是电影编导的随机所为,而是深入思考提炼之后的精心设计。
电影《大桥下面》剧照
原来,影片的导演兼编剧之一,当时已年逾花甲的白沉就住在曹杨路桥北堍的一幢普通楼房内,每天到上影厂上班必走曹杨路桥。
导演白沉(中)与影片男女主演
曹杨路桥现景
曹杨路桥的前身是架在苏州河沪西段曹家渡上的一座木桥,建于1920年代末。因曹家渡南岸有三官堂,此桥就被远近居民称为三官堂桥。此后,曹家渡市集日渐繁荣。沪西主要的农贸产品市场结集于桥两岸一带,远近闻名,这里也成为曹家渡主要的街衢。
1980年代曹杨路街景
1940年代,原木桥不敷使用且常损坏,人们又在桥西另建一座木桥,人称三官堂西桥。
1949年之后,这里水陆运输繁忙,农贸市场更是全上海有名,以至人们将这一片区习称为“三官堂桥”。1978年,原有的两座木桥已不适应当时的交通状况,政府部门便拆去木桥,在原东桥桥址上建造了一座总长326米的钢筋混凝土桥梁,因通向曹杨路,便称曹杨路桥。由于该桥引桥较长,两岸原街巷及居民点均处于桥下及引桥两侧,车辆、行人改道,昔日市容已大为改观,虽然三官堂早已湮灭,但人们仍习惯称此桥为“三官堂桥”,并沿用至今。
1980年代曹杨路桥周边地图
在1990年前后,桥南岸有上海绢纺厂、内河航运局;桥东沿万航渡后路北侧,有两幢多层住宅楼。北岸东有江南造纸厂,西有上棉二十五厂。引桥两侧,为密集的居民区,有光复西路1091弄、兴顺里、新裕里等。这些住宅区大多为砖木结构的平房或二层楼房,其中有不少的棚户简屋。三官堂桥农副市场仍设于桥南北堍沿江岸一带,北堍东侧设有三官堂桥禽蛋批发市场,贸易兴盛。
1980年代三官堂桥禽蛋批发市场外景
著名电影导演白沉生于1922年,很早就从事戏剧电影工作,曾拍过《南岛风云》等名片。但1957年之后全家被下放至安徽农村,直到1980年之后才平反回到上影厂,如上所述,厂里给他安排了一套三官堂桥,也就是曹杨路桥附近的住房。
现曹杨路街景
现曹杨路桥桥景(旧称三官堂桥)
现曹杨路桥桥景
现曹杨路桥下景
恢复了创作的自由,又迎来文艺的春天,白沉仿佛青春焕发,浑身有使不完的劲。但编什么、拍什么呢?白沉天天从三官大桥下走过,发现这里石库门楼房鳞次栉比,小弄堂错综复杂,集聚着各行各业的普通劳动者,其中还有不少待业青年和个体户。这些人都没什么显赫的社会地位,但他们是人民的大多数,是推进社会,创造国家财富的根本力量。
现曹杨路桥下的苏州河景
历经二十多年的坎坷,白沉仍然深信生活的美好和人性的善良,决定将他复出后的第一部影片聚焦到上海最普通的老百姓身上。
于是,白沉就“沉”入这片人口稠密、热气腾腾的生活区,并与不少待业青年和个体户交上了朋友。
现曹杨路桥苏州河景
白沉发现,虽然经历十年内伤,苏州河里沉渣泛起,但这些青年仍是那么善良、真挚、热情和坦率。特别在就业问题上,他们深知当时国家的暂时困难,就纷纷自谋生计,为国家分忧。“国家好了,我们就好了!”这句朴素的话,正是出自他们肺腑的心声。
电影《大桥下面》演员合影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经过深入的采访和思考,1983年初,白沉终于与他人合作完成了电影剧本《三角地的初春》,讲述“个体户”青年如何在困境中自强不息,互相关爱,破除旧观念,奋发向上的故事。上影厂很快便将此剧本列入当年拍摄计划。
进入拍摄之后,白沉认为,电影是一种分切生活,同时加以重新组织的视象艺术,如何在复杂的生活中去芜存菁,去伪存真,不仅是个立场观点问题,同时也是电影美学的问题。离开了民族的感情、传统和广大人民群众欣赏习惯来“创新”,可有可能走进死胡同去。所以白沉在导演阐述中提出这一个总原则:“用朴朴实实的手法,讲一个实实在在的故事”,追求淡雅、含蓄、浑厚和神韵生动、以情动人的中国民族风格。
现曹杨路北段西侧街景
正是居于这样的创作理念,白沉将原来颇有“小资”艺术情调的片名《三角地的初春》,直接改为《大桥下面》这样接地气的片名。因为影片中的人家都在大桥下面,走出家门就是大桥,不言而喻,他们都是普通老百姓。而他们的生活就象大桥下的河水,乍视平静,实际上却在顺乎规律地不断流动,有波澜,有浪花,以至有漩涡……通过可见的画面,让观众感受不可见的思想,徐徐向观众传播着某种对生活的见解。
现曹杨路桥下现景
影片是成功的,它最终获得了1984年文化部优秀影片一等奖,女主角龚雪也因影片导演的帮助,含蓄深沉富有生活质感地表现了女主角的心路历程,而分获当年电影百花奖和金鸡奖女主角奖,成为“双料”影后。
电影《大桥下面》女主角龚雪
现曹杨路桥桥景
现曹杨路桥桥下景
电影片头(旧曹杨路桥下景)
所以,影片以“三官堂桥”为片头,既是真实生活场景的再现,也是贴近影片题旨,具有深邃意境的艺术画面,更是导演敏锐观察生活、厚积薄发的点晴之作。如今再看此影片,仍会为影片的人物情节和“三官堂桥”四周生动的“人间烟火”而感慨,感谢电影编导为我们留下了上海城市变迁中的“人生百态”和“万家灯火”。
现万航渡路街景
还想一提的是,三十多年过去,“三官堂桥”又在1997年左右拓宽扩建,四周的棚户简屋早已不见踪影,三官堂桥禽蛋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不少工厂等也迁移或湮灭,代之以起的是多层、高层住宅群楼、大厦、创意园区和大片的绿地,一派现代化滨江城区新气象。
现曹杨路桥桥景
现曹杨路桥南段东侧景
如今曹杨路桥北端是曹杨路,南端是江苏北路,曹杨路桥成为连通普陀区和长宁区交通干道的“中点”。北堍东侧,原“三官堂桥禽蛋批发市场”成为轨交11号线隆德路站和上海印钞有限公司大厦。
现曹杨路桥北端东侧景(原禽蛋批发市场处)
北堍西侧成为世纪同乐和水岸豪庭小区;南堍东侧是蔚蓝水岸名苑、大桥小区;南堍西侧是华联创意广场,还有万航小区和长芝大厦……
现曹杨路桥南段西侧景(向南望)
不可否认的是,“三官堂桥”这个片区名已经开始在人们的视线里渐渐淡漠,只有曹杨路桥还留有昔日三官堂桥的遗韵,南北东西4座人行梯桥并列对称,方便行人在河岸两边上桥下桥,也显得此桥比一般大桥构造复杂,宽阔气派。
人世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这里的变化太大了,几乎没有一点旧景观,还好电影《大桥下面》片头忠实记录了昔日“三官堂桥”的“原生态”,睹片思景,让人有沧海桑田般的感慨。
现曹杨路桥南段西侧景(向北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