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横渠后人写在前面:,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北方曲艺的龙兴之地?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北方曲艺的龙兴之地(北方曲艺节目南下)

北方曲艺的龙兴之地

文/横渠后人

写在前面:

前日识局刊发《东北小记——沈阳处处是高楼,东北遍地小沈阳》一文,是来自经常往东北出差的来稿者的一点感受。有的读者喜欢,有的读者不喜,就像一千个人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人对东北有一千种感受。

诚如作者坦言,他行文之目的,在于一份感受。每一份所谓群体印象背后,其实都是个体感受的汇聚,正如每一个区域特色背后,也都是个体呈现的集合。我们非常欢迎更多有识之士给出您对区域、产业、行业等更丰富的观察和见地,识局愿做这份一线声音的交流平台。

本文还是东北相关元素。尽管近几年来北方经济整体弱于南方,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输出欢乐方面,北方的确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为什么北方人普遍更擅长语言类节目?也许你是语言类节目的忠实拥簇者,也许你对这种“北方式幽默”并不感冒,但无论你是哪种,周末了都不妨笑一笑啦。

正文:

上海东方卫视推出的《笑傲江湖》(第三季)重磅回归,在娱乐节目满天飞的当下,我觉得该节目还是值得一点期待的。在工作压力够大、生活够累的今天,谁不想抛开烦恼忘乎所以地大笑一场呢,而助笑剂其实也不是那么好找啊。

《笑傲江湖》(第三季)第一期和第二期共播出了13个节目,表演者依次是:台湾腹语大师刘成,东北本山传媒周云鹏,山东章丘孟繁淼,日本哑剧大师,辽宁省铁岭发小三人组和来源地不明的上海某大学的三名毕业生;山东王迪,东北李晓华陈小刚夫妻,德云社相声演员组合,不明来源地的年代组合,东北二人转二代组合,不明来源地的退伍战友组合和澳洲喜剧大师。

我之所以不惮其烦地把13个节目的表演者全部罗列一遍,并且注上他们的来源地,是想证明一个感受:一直以来,相声、小品等语言类曲艺节目是北方演员独霸天下的局面,南方人在这一行出名的很少(本身从业这一行的也就不多)

《笑傲江湖》第三季前两期的播出再次验证了这一局面:剔除国际友人的节目外,11个节目中至少有7个是由北方演员表演的,占了64%的比例。有3对表演者组合的来源地不明,但没有一个节目的表演者明确标明是来自南方某地的(暂不讨论来自台湾省的表演者)

依我个人之见,就现场的表演效果来看,其中最出类拔萃者则是来自辽宁省的周云鹏,甫一开口、刚一转身,二人转功底昭然若揭。此外,东北F4组合的二代们也已经开始崭露头角,不容小觑。

不单是演员阵容,“刚纲丹”观察员组合也是清一色的北方人背景(冯小刚导演祖籍是湖南湘潭,所以他相对来说寡言,原因如下所述),进一步加重了北方人“雄霸”语言类节目天下的色彩。

我想这个发现本来也算不得什么发现,因为大家估计都是这么看的。值得探讨一下的问题是:嗯······这是为什么呢?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林语堂先生和易中天先生都曾经撰文分析过中国北方人与南方人在脾气、体格、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大概的结论是:由于北方地势开阔、生活条件相对艰苦,粗粝之境造就了北方人豪雄之气,尤以山东、东北两地为代表,侠肝义胆、古道热肠。动乱年代,山东出响马,东北出胡子;和平年代,北方人粗疏爽朗,呼朋引伴。

与之相较,南方人则普遍含蓄内敛,文质彬彬,智力发达,喜欢舞文弄墨,不爱动刀动枪,表现出来的性格特点就是喜静不喜动。

喝酒习惯的不同,可以很好地体现南北方人的性格差异。普遍以为:北方人能喝、爱喝,无酒不欢;南方人不爱劝酒、不愿意多喝,主张适可而止。

在江湖走动得多了,听过不少相关的段子,我曾亲眼在酒桌上见到一个北方人在斥责他华东某地的朋友:“上次在你那里,你拿出三瓶啤酒往桌上一放,还说今天放开喝,喝死拉倒。瞧你那熊样,看看三十瓶啤酒能不能把我喝死。”

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北方人一般爽直,南方人大多婉约,就如同慷慨激昂、雄豪不羁的豪放派与圆润清丽、婉转和谐的婉约派之鲜明对比。性格上的不同,遂导致表情达意方式上的差异,北方人大多直接,喜欢直来直去;南方人则相对含蓄,一般引而不发。当然,这只是性格上的区别而已,并没有孰优孰劣之分。

如果这个结论大体正确,那它是不是解释北方人垄断语言类节目市场的原因呢?还有一个猜想就是,在那漫长的统一时代,中国的首都基本是在北方的,南方只有杭州和南京等地在短暂的统一时代和割据时代做过首都,因此北方人比南方人更具有君临天下的霸气,舍我其谁的豪气,所以北方人更具有表现的欲望和表演的天赋。作为语言类节目的基本功,北方人在说与唱两方面都普遍地优于南方人。

语言类节目的表演一般要求演员具有幽默感,解放天性也是电影学院表演系的必修课程。总体来说,北方人内心深处受外在形式主义东西的束缚比南方人要少,更能放松身心、表现自我,解放天性。在语言类节目的表演中,也就表现得更有幽默感。

北方历来是多民族杂居、多文化交流的地带,文化交融,语言混合,因而北方人口语化词汇更加丰富,表达风格更为诙谐幽默。并且,北方方言多与普通话比较相似,与南方方言相比,更容易被大众所吸收理解。(其实也有不少南方朋友表示并不能听懂“奇怪调调的普通话”)

通过央视春节晚会舞台而红遍全国的东北籍小品演员群体的出现,让全国人民领略了北方人的语言魅力,也使得原先只活跃在东北三省及内蒙古东部的二人转闻名全国。没有东北二人转演员群体的参与,很多小品、喜剧类节目的比赛一定会失色不少。

分析一下刘老根大舞台在全国的分布,也许很有意思。目前刘老根大舞台在全国共有九家分店:分别是沈阳、长春、吉林、哈尔滨、北京、泰安、天津、郑州和深圳。除了南方的深圳外,基本全部分布在北方城市里。可见二人转等北方特色的小剧场表演目前仍然是立足北方,深圳虽然深入最南方,由于其移民城市的特点,北方人(包括很多东北人)在深圳非常活跃,这是支撑大舞台的主要群众基础。

(识局君注,在深圳的好朋友有个感受,其实广东本省人对于北方文化还是比较陌生的,很多人也都不知道刘老根是啥。但作为一个移民城市,深圳的东北人又非常多,北方特色的剧场依旧有市场。更大多数人对此基本怀有着文化包容心。)

至少在曲艺领域,目前是北方人高歌猛进一路向南,呈现横扫之势。虽然刘老根大舞台的布局眼下主要还是立足北方,但从湖南卫视、浙江卫视、上海东方卫视等娱乐性节目的演员组成来看,北方人与北方风味的文艺节目已经实质性南下并占领了统治地位。

也许在经济上,南方以招商引资、项目对接、资金流动等方式向北方输出资本;但在小品、相声、二人转等能给人带来世俗性乐趣的民间文艺上,北方当仁不让地在向南方输送欢乐。经济与文艺的双向对流,促进南北方的全面大融合。

《笑傲江湖》在上海滩的火爆,再加上刘老根大舞台选择深圳作为其南下战役的首站,在让观众得到了笑声的享受、让投资制作方收获了丰厚的利润的同时,其最大的象征性意味也许就在于:集北方人语言艺术与表演天赋于一体的曲艺节目已经在南方的经济中心站稳脚跟,豪放与婉约牵手,经济并欢乐同行。

值得关注的是,刘老根大舞台接下来会在南方的哪个城市落户,这也许是评选最具有北方性格的南方城市最大的参考依据之一。对了,红遍全国的小沈阳,身为北方纯爷们,表演的角色却是忸怩作态的婉约派风格。南方人在哈哈大笑时,理所当然地以为那是个北方人,小沈阳不就是东北那疙瘩的人吗?北方人听后,不禁莞尔而笑:那个娘炮是打南边来的。

林语堂先生老早就说过了:“人生在世,还不是有时笑笑人家,有时给人家笑笑”。这也许就是小沈阳们能被北方人与南方人所共同鼓掌欢迎的原因吧。

(识局微信公共账号zhijuz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