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谈谈做豆腐脑的学问,实际上这几天我研究了好久,试验了几次,豆腐脑还是没有成功的做出来,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做豆腐脑需要多少时间?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做豆腐脑需要多少时间(做豆腐脑的一些道理)

做豆腐脑需要多少时间

今天来谈谈做豆腐脑的学问,实际上这几天我研究了好久,试验了几次,豆腐脑还是没有成功的做出来。

这个失败,总是会考虑过去的加工方式和当今的加工方式。在当今,网络上到处都是做小吃的视频,做豆腐的做豆腐脑的,以及豆制品的加工,很多人手把手的教,中间该准备什么物件都齐全,但是做起来的时候就有很多的学问,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结果出来还是没有外边的好吃。看来纯手工制作的状态也不是很好的选择,费事。

豆腐脑的制作,我参照了普遍的做法。其中的环节,一个不少。第一次做用的是白醋。

这个做法前边的过程一是是泡豆,我从前一个晚上泡到第二天晚上;二是打豆浆,用家用的小型设备一杯杯打,然后过滤成浆;三是煮豆浆,煮着搅拌着,水滚之后,熬上五六分钟,关火等待温度下降;四是温度下降后,就用白醋一勺勺的朝里边点,就能看到豆浆看是慢慢的形成了豆花。五是等待豆腐脑的形成,不过遗憾的是,最终还只是豆花。宣告失败,但是用豆花浇了香油香菜生抽,孩子觉得味道挺好。这是一种安慰。

后来研究说可以不用白醋,就用内酯。这玩意很多都说做的好,最后能够做到和街上一样的豆腐脑。所以勾起了兴趣,就从网上买了,二十来块一千克,订货后第二天开始又泡豆。到了第三天内酯到了,晚上就开始加工,又是一样的程序磨豆浆、熬豆浆,然后按照要求把豆浆锅端下来,放置到85度左右(实际上,85度什么概念并不了解),按照网上的说法就是滚烫的放置10分钟,然后就冲进事先准备好的内酯溶液中。这感觉好啊,慢慢的就开始等待,照着上边的十五分钟,可是三十分钟已经过去,豆浆还是水一样。摸摸已经变温了,想了很多原因,最后也没有解决。是内酯少了还是放水多了?人家说十毫升,怎么三十毫升水可以不?这个排查的过程不亚于实验室研究。结果想着放弃,就把豆浆放火上烧起来,在两秒钟内发生了奇迹,豆浆迅速的形成了豆花。然后静止十分钟,就出现了豆腐脑。

虽然还不是街上的模样,虽然不是成功,但是这一次已经接近成功。

豆腐脑这样的过程充满着学问。

一是豆子的选择,世界上有很多豆子,有哪些可以做成豆腐呢?从小我见过的就是黄豆、黑豆,而今据说绿豆、红豆都可以,实际上为什么可以呢?古代人可能不会想的那么多,从豆腐无意间的发现,到后来黄豆制作豆腐,许多年来人们并不会去选择,为什么黄豆能够做成豆腐,相反中国很多时候人们的思维是为什么黄豆不能做成豆腐?黄豆做豆腐已经是公理,客观的大家都知道的事情,还用去解释吗?

这里边就是中国过去的思维,不会去想为什么,想起来的就是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的生克关系,这样记起那年来人们认为就是这样的道理。而没有去考虑豆子中蛋白的作用。

而一旦知道蛋白的作用机制后,做豆腐就开始变成了一种实验室的研究,蛋白质与凝固剂的结合变成了美味的豆腐。

二是做豆腐脑离不开凝固剂,这就是古人的一物降一物的厉害角色,这个有什么呢?一般用的醋、也有石膏、现在有内酯。这三者比较普遍,我小时候记忆的主要是醋。而那个时候陈醋并不是遍布全国各地,农村醋主要是柿子醋和酸菜。而每年到了年底,每家都要做些豆腐,所以很多家庭到了秋天就开始准备做醋的东西,柿子醋相对很好,做出来的好吃;白菜的醋,力度不够。这是我小时候的概念,做豆腐纯粹的天然,但是醋总有不够的时候,怎么办呢?就用别人做过后的酸浆。酸浆是别人做过的,经过存放加热又可以当做醋来点豆腐。所以那个时候,亲戚家、邻居家过年到家里借醋的很多,不然连豆腐也吃不成了。那个时候买醋也不好找地方,有些推车叫卖醋和酱油的,后来有人传言这家伙很坏,经常朝里边兑水。人们脑洞大开是在一些人说可以用石膏制作豆腐,这个过程后来我也没有亲身的见过,在老百姓的脑海中觉得用石膏是如同石灰,对人不好,所以没有人使用。但其实,在山村之外,石膏豆腐是大行其道的,而从古到今天一直在使用。目前,人们发现了用内酯,这是日本的做法,其实就是化学反应。这个现在因为产量高,容易加工,豆腐嫩很受欢迎,但内心还是对酸醋制作的豆腐情有独钟。

这其实就是一个化学的过程,但是从古到今天有人去思考其中的原理吗?实际上没有,人们不知道为什么石膏可以制作豆腐,也不知道酸醋为啥也可以做豆腐,这样几天年很有意思的学问,我们没有人去研究。就是在八十年代的农村,也是习惯了每年做豆腐,而凭借的全是经验,所以到了年底会做豆腐的很受欢迎,到处请来。而作豆腐在那个时候是一门技术。

如今农村这样的人已经不多了,很多人已经忘记了怎么做豆腐,忘记了为了几十斤豆腐一家老小要熬上一个通宵。

我对这个过程记忆深刻,对于童年来讲,很少吃到豆腐,吃到的时候就到了过年的时候。过年的时候做豆腐是每家都要做的,因为家家都种有豆子,年底做起来就是费些功夫,并不需要多少的钱。八十年代当时的情况,村里还没有通电,加工豆浆用的是柴油机驱动的设备,一边磨豆浆,一边朝里边放豆子放清水,这其实是先进一些的,此前用的是石磨。如今想来,这样的场景真的如同历史一般,如今的小孩怎么也想不到那个时候还是这么的原始吧?

磨了豆浆就要朝一口大黑锅里边放,放满了然后烧火,烧开豆浆,撤了火,等待降温,而后就用醋、酸浆水点豆腐,先要在大瓢里实验,然后开始朝大国里倒,一口锅基本上要用到五六斤的醋,有些家庭醋加工的不好,一桶倒进去也没有什么用。这个过程就是技术,我的父母每年都要在这个环节高度的紧张,孩子小,从磨豆浆到豆腐出来需要一天一夜的时间,而且还是要排队,所以每天晚了深夜,寒风刺骨,但是还要充满热情的等待着热豆腐。

那个时候,做出来的豆腐是先吃豆腐脑的,熬夜的人一人一碗,谁家的出来了都是这样,这叫热闹。一碗热豆腐脑配上葱,酱油,就是很好的美味了。孩子们这个时候基本上都吃腻了豆腐脑,需要的就是豆腐,特别是自家的豆腐出来了。那个时候有句话“吃豆腐吃豆腐,两眼熬成鸡屁股”,鸡屁股就是红红样子。

豆腐脑等待半个小时温度降得差不多就开始加工豆腐了,就是将豆腐脑盛在事先铺好纱布的大木框子或者荆条框里,弄完后收拾好纱布,就开始挤压水分,往往需要好几个人,排除大量的水分后,上边压上盖子,在压上石头,这就是等待了。大约一个小时到两个小时,豆腐就好了,这个时候主人最热情的就是赶快切了热豆腐感谢帮忙的人,而自己的孩子这个时候也是可以美美的吃上自己家的豆腐了。

那个时候,家家的感情都是靠年关做豆腐熬出来的,这是一个合作的过程,没有一个家庭可以独自完成。在这期间,一碗豆腐脑、一块热豆腐,互相之间可以泯了恩仇。

如今这样的场景越来越少了,到了农村,年关杀猪宰羊的少了,做豆腐的少了,互相之间的帮忙少了,豆腐超市都有,羊肉牛肉鸡肉逐渐的不需要储备很多,这就是时代的变迁。那个时代,豆腐辛辛苦苦的做出来,要从腊月二十六吃到正月出来,这年才过了。这一个多月要储存豆腐也是相当的难,没有冰箱,豆腐只能冻在水缸里,里边装上水,夜里冻了,吃的时候取出来。如今,这样的技术也要失传了。

一碗豆腐脑,可以串联许多的记忆,如今人们已经忘记了很多过去的岁月,很多来到身边的都已经习以为常,过去的那份辛苦都荡然无存了。每当讲起来的时候,很多人都会觉得发生在古代,实际上在中国的农村这不过是几十年的事情,如今都变了。

一碗豆腐脑,穿起来了多少家人的辛酸,那暖洋洋的一碗豆腐脑会想起来很多过去的人和事,许多年过去了物是人非,都在发生变化,而那种深刻在记忆深处的对农村生活的记忆,还能保持多久呢?年味,慢慢的就淡了。

一碗豆腐脑,承载着古今时代的差异,如今科技日新月异,什么都可以数据化量化,可以按照说明书做出来豆腐、豆腐脑,但是会发觉无论多么现代化的加工,也总是没有抵得上那个时代目不识丁的老乡们做出来的热气腾腾的一碗豆腐脑,同样的物品,不一样的情愫。这也是温度。

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每个人的内心都需要一个反复归真的空间,在这里有很多美好的记忆。虽然苦涩,单调,但是有无限的快乐。而人为何如此的活着呢?难道是为了追求一种简单压抑充满竞争或者扭曲性格生活吗?

忙里偷得闲来的生活,其实也就一碗豆腐脑而已。其中成败无论,不过如此尔尔!如果处处无味,吃起来豆腐脑也变得苦涩,这还是什么有价值的生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