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的灵感

------与青年设计师谈创作灵感

创作灵感真金不怕火炼(创作的灵感灵光一闪)(1)

好像一切都得从讲故事开始。

今年春天,我随队去了金龙峡景区。10点钟到了就开会,11点多吃饭,吃完饭就集体撤退。席间,我们领导说,你得给这个景区写一篇文章。为了应付场面,我说没问题。没想到,主人说,那我们就等着。

往外走到门口,看到一块石头,立在院子中间。觉得有点意思,看了两眼,没看明白,就拍了一下。坐到车上,我看着它的照片,忽然觉得它哪里像罗丹的那个著名的雕塑。给同车的人说,人家没当回事,笑着说,搞文学的人就是浪漫。我把照片发给他,他看了一下说,你这么一说,还真有点像。

创作灵感真金不怕火炼(创作的灵感灵光一闪)(2)

这块石头就这样存在我的心里。我想起金龙峡名字的由来,即峡谷的河道里,乳黄色的玛瑙石天然地生成许多龙的样子。这完全是上天的无意之作,被人发现了,取了这么一个名字,就让这个峡谷有了一些传奇的亮色。其实,写作不也是把自己独特的感受说给别人嘛!关键是要有独特的感受,以及独特的表达,即想的奇、说的好。于是,我的金龙峡的文章就自然地有了!一群有心人,水中望月地发现了这山谷里的金龙,又聚沙成塔地做出了满山谷的秀美,让它成为市民观光旅游、百姓就业致富的福地。至于它里面能有什么?天下山水差不多,我不用看,也能写出一篇标新立异的文章。

文章写成了。从一块石头,写到一个山谷,写出一种精神。刊发出来后,有人读了出来,还真像那么回事。

创作灵感真金不怕火炼(创作的灵感灵光一闪)(3)

故事讲完了。确属实事,如有虚构,敬请问责。该有个结论:写文章与搞设计一样,就是要把自己独特的体验赋予载体,吸引和引导着别人,来发现某种意义,唤醒一种意境,体验一些美好。当然,你们的设计是要用来盖房子的,会用另一种载体长久保留。而我的文章呢,多是一风吹过,很快就无影无踪。

如果只是五分钟交流,那我今天就讲完了,剩下的就交给大家去品味和交流。但是,你们老板请我来搞讲课,我怎么也得对付一个小时。下面,我就把这点见解和体验,掰开来,揉碎了,慢慢讲,感觉有点像白酒的勾兑(玩笑)。

创作灵感真金不怕火炼(创作的灵感灵光一闪)(4)

先做一些铺垫,讲一下我对灵感的理解。

生活中有一种有趣的现象:越是广泛被说的、经常被议的,多是说不清的。越是说不清,人们还越喜欢说。这样才能各说各的,让每个人都获得满足。灵感,好像也是这样的。

说到灵感,人们会想到创作的某一瞬间产生的思想火花。它往往很神奇地出现,很容易让人想到灵异、神灵,扯到非理性。无论是文学、科学、技术,或者其它领域,关于灵光一闪、创造奇迹、实现突破的故事很多。这些网上都有,我就不贩卖了。所有创造性的工作都需要灵感。灵感是什么呢,我认为,它是人们在思考和探索过程中,由于某种机缘的启发,突然出现的豁然开朗、精神亢奋、实现突破的一种心理现象,是一种高强度的、突发性的、创造性的思维。其形式常常表现为一个念头、一种发现、一点顿悟等。有了它,人们可以脑洞大开,可以点石成金,可以创造奇迹。

创作灵感真金不怕火炼(创作的灵感灵光一闪)(5)

问题是,灵感从何而来?讲三个方面:

第一部分,激发灵感。

退休快两年了,我天天都在写文章,四五点起来写,八九点就完成作业,悠闲过日子。经过35年军旅生涯的积累,有着四十多年文学爱好的底子,我可以天天写,感觉越写想的越多,写的就越顺。经常是早晨起来还不知道要写什么,带着小狗在院子里转一圈,灵感就来了。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我不敢睡懒觉,生怕错过了老天在路上留给我的虫子。我的第一个小观点,养足精神,生命刚健,灵感才有可能爆发。(放飞生命)

创作灵感真金不怕火炼(创作的灵感灵光一闪)(6)

我喜欢琢磨一些平平常常的字词(好察迩言),比如大家都会讲灵感爆发,说它像曙光破晓,像石破惊天。琢磨这些词时,我自己都会提着劲。如果没有劲,气息孱弱,甚至细弱游思,连词都讲不出来,怎么还能让灵感爆发出来。从事创造性工作,首先必须有充沛的活力,充盈的状态,要有苏轼讲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至于怎么做到这一点,我个人的经验,包括一辈子喜欢折腾的性情,经常与高人交流,经常去看壮美山川,喜欢读人物传记,培养丰富的人生爱好,包括喝一点小酒等。各人有各人的活法,无论如何,都要“善养吾浩然之气”。我属于瘦肉型的,身体不够壮,平常也很蔫,但进行思想交锋、文字冲浪时,常会有端起酒杯的豪气。

第二个小观点,下够功夫,广泛涉猎,才能推陈出新。(放眼全局)有句俏皮话,“从别人的灵感中来,到自己的灵感中去”。经的少,见的少,只能有一点自以为新的发现,拿出来才会明白,那多是别人吃过、剩下的渣。要想有公认的、独特的、甚至独创的发现和体验,你得先把别人已经有的东西看到、消化。90岁的文学评论家阎纲老师,给我题词说,“文学之道,在于多读,多读胜于多写。写不下去时,读你崇拜的作家的精品之作,庶几可以脑洞大开,灵感随之而来。”我的很多文章,都是在读别人的文章时,从人家的缝隙里找到灵感的。从众才能出众!从众的功夫,也就是学习、浏览的功夫,是琢磨、消化的功夫,是不可或缺的。多看多想,摸清行情,摸出道道,真有感觉时,灵感就会从你的烟囱里跳进来。

创作灵感真金不怕火炼(创作的灵感灵光一闪)(7)

第三个小观点,人在事中迷,跳将出来,才能豁然开朗。(放大格局)西安城的角角落落里住着神仙,我经常与文艺界的朋友交流,也经常去看书法绘画展,去看戏听音乐,参加各种开幕式听人讲话。这就是在开阔眼界,拓展思维,寻找突破。整天钻在文字堆里,像唐僧被蜘蛛精缠住一样,头疼,哪里还能有灵感。抗疫时我结识了青年画家金老师,经常与他网上交流。他在西安封城时尝试了一些画作,发给我。说老实话,我看不懂。看了二十多幅,他请我写篇评论。我只好硬着头皮,用外行的感受,写他的画作中涌动的力量,又联想到全民抗疫形成的中国力量,草木萌发时形成的生命力量。没想到,文章还写成了,专业的评论家说,有很敏感的体会,也有很精彩的表达。老天,我那时才发现,所谓的文艺,就是把健康向上的情绪,用你的专业语言表现出来。自圆其说就算及格,标新立异就能成一家。受此鼓舞,我先后给秦腔、给民乐、给歌舞剧、给快板书等都写过评论,还在各种场合去讲话。爬格子之外干了这么多杂事,慢慢打开我的创作格局,也让我创作思路敢随意挥洒,不再那么紧张地中规中矩。贝聿明的作品,我这个外行都看出了他的灵感源,一个是金字塔,一个是大篆字。谁的视野宽、阅历多,谁的思维就开阔,灵感就可能在叠加和碰撞中产生。

创作灵感真金不怕火炼(创作的灵感灵光一闪)(8)

第四个小观点,灵感像影子,心湖平静,它才显现。(放松自己)我到现在还不会游泳。一进水里就紧张,一紧张动作就变形,就忘记了教练讲的。教练不停在旁边说,要放松,要放松,我紧张地狠狠地蹬了人家一脚。灵感是一种高强度的思维,但它常常出现在高强度后的放松时。一直紧绷的弓箭上,只能发出有力的箭头,不会射出灵感的光芒。专业地写了三百多篇文章后,我心底有了一些从容和自信。去年11月,与光明日报原总编去了白云观。他很博学,一直在讲,我轻松在听,心思随黄河流向远方,随白云飞到高空。返回的路上,大家都在说白云观的传奇,我忽然觉得它不就是人造的一个文化景观。这样举重若轻时,灵感来了,我把它与武当山比较,想到当年修建的不易,讲到人们的奋斗精神,讲到实现小康后文化休闲。当天晚上,写出了文章,发到北京,很快在人民日报上刊发了出来。

灵感就这么可爱。你刻意地伸手去抓,它就会跑了。你必须放松。提到放松,还要防止另一种误区。我今天什么都不干,就躺在床上等灵感。这其实是另一种紧张。紧张时人会关闭感觉通道,难以让灵感出现在自己的心空。所以,提倡创新的单位,要经常组织一些活动,把大家从办公状态中拉出来;个人呢,要在工作之余,投入地干些与工作不搭界的事,达到高质量的放松。

创作灵感真金不怕火炼(创作的灵感灵光一闪)(9)

第二部分,捕捉灵感。

正常情况下,我晚上10点就准备睡觉,倒下会马上进入梦乡。高考时我都没熬过夜,工作这么多年,几乎不熬夜,认为熬夜最划不来。越来越多的资料证明,晚上10点以后,不仅能量下降、做事效率差,而且,长时间低压负荷和低速跑路,特别伤身体、伤精神,有很大的伤害性。所以,劝大家要有张有弛,适当留白,尽量不要熬夜,要留出让灵感聚拢的时机。

早睡才能从容地睡好。刚睡下时,特别解馋,可能会打呼噜。很快,就会进入深度睡眠,像飞机进入巡航一样,只需耗费很少的能量,就能让身心得到修复。大约两三个小时后,休息够了,从深睡眠区钻出来,转入浅睡眠区。这个时候,你心里惦着念着的事情就会冒出来。半睡半醒中,在澄澈的心空里,天马行空,不受约束。一会儿这样想,一会儿那样想,一会儿把已知的方案梳理一下,一会儿又把它们全部推倒。精气神充足,人就不着急。这么一遍一遍过筛子时,常常就会灵光一闪!灵感就来了。

创作灵感真金不怕火炼(创作的灵感灵光一闪)(10)

遇到灵感,就像钓到一条鱼,当然急着想把它收进笼子。我往往就在那个时候起床了。习惯了早睡的我,一直能早起,不会在床上多赖一分钟。特别是心里有事时,比憋着尿还要着急,会赶紧起来,把想到的记下来。只是,我躺在那里想的东西,如同水中望月看到的,是细若游丝的心力拼凑的,无论是图形还是概念,水面稍有波动,心力稍一减弱,画面就碎了,意念就散了。所以,得特别小心地把它们端在心里。不能放,也不能急。我曾有许多的感觉和点子,一起身,一上厕所,忽然就没了,找不着了。为了第一时间把心里的感觉记下来,你得在床头随时放着纸和笔。记的时候,越简单越好,几个字,一句话,或者一个你能懂的简笔画就行。千万不要想复杂、求完整。你心思一动,意念就会被干扰,想法就会在涟漪中散乱开来,很难聚拢起来。这是第五个小观点,手边准备好纸和笔,养成随时记录的好习惯。(等风来)

2020年元宵节时,心里想着前方的战友,梦到他们回来了,感觉归来的样子越来越清晰。起床后,我把这种感觉,写在报纸的边上,生怕它跑了丢了。那天早晨,我一直在琢磨这句话。由此想到了队员们的出发,一点点消逝,汇入星海。现在盼着他们回来,一点点走近,汇入春花。围绕这么一个走远又走近的意境,中午休息时写出百字的小诗,请人谱了曲,唱了出来,由上海音像出版,上了省里的抗疫晚会。灵感让我不小心成为歌词作家,而且,一发不可收拾,三个月内写了9首歌,都唱了出来。这里得补充说明灵感的产生状态。那三个月我全身心扑在抗疫工作上,精神和思维都高度集中,随时都能擦出灵感(白鹿原的月)。现在,人放松了,不在状态了,365天也写不出一个,甚至感觉那些歌都很陌生,都不是自己写的。

创作灵感真金不怕火炼(创作的灵感灵光一闪)(11)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今年春节前,数着日子等过年时,有一天晚上,突然发觉时间的长河里,人们只是借助某个职业、某个平台或者某件事情等这样的船,躺在时光的河里,经过高山平原,最终流向大海。把这样的感觉紧紧捉住,起来后我写了七个字,“躺在时光的河里”。由此写出的一篇生命散文,发表后被学习强国转发。

第六个小观点,思维展开,自动漫游时,要顺藤摸瓜,循循善诱,让它不断延伸,结出果子。(诱导她)初春,着急等花开时,我体会到了春分三段的意义,明白了节气、气温、物候意义上的三春,进而又想,春是一个过程,需要付出,也需要等待。把这样的感觉写出来,“品味三春”就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出来,被山东省列入中考阅读篇目,网上还有专门解析它的阅读理解题。

创作灵感真金不怕火炼(创作的灵感灵光一闪)(12)

在这篇文章的构思过程中,我在心里看到了思维行动的轨迹,看到了灵感聚形的过程,还有引导灵感漫游的感觉。以前我也有这样投入思考的时候,在半梦半醒中,一边任由意识流蔓延,一边站在旁边看着,但没有引导它慢慢延伸的意识。常常是,刚刚看到一点迷人的影子,就急着伸手去抓。结果,水中的月亮,手一碰,影子就散了,思维也就断了。那一天,当我从平常所讲的三春开题,想到了三段春、三侯春、等三春时,我就想着要把它结成一个精彩的网。我小心翼翼地引导着思维,陪伴着灵感,让它不停有更精彩的绽放,在各个枝叉上伸出诱人的触觉。结果,在三春的框架下,写出了能挠人心的一些理、一些话。文章成功了。大家在设计过程中,可能也会有这样的感觉。要享受这样的感觉,用喜悦心来奖励思维,放任和引导它有更好的表现。

当然,这样陶醉的思考很快就会结束,仍得赶紧把思维的过程和成果记录下来。养成记录思维的习惯,把你偶尔想到的,昙花一现的,当作小品,记录下来。它们会成为酵子,积累多了,说不定会在某一天发酵成一个作品。

创作灵感真金不怕火炼(创作的灵感灵光一闪)(13)

灵感可遇不可求,你得随时为它的到来做好准备;但是,任务在肩,等不得时,就得逼着你去寻找。第七个小观点,运用思维导图,不断拓展,进行大海捞针。(找出他)地球上本来没有经纬线,为了认识的需要,有人发明了它们。思维本来也是无形的,为了认知的需要,有人发明了导图。我感觉,思维导图是一个发散性的、有着无数洞洞的大漏勺,经常能从混沌的水里捞出鱼来。

今年5月,我到蓝田杏花谷采风,当时也不知道要写什么。但是,从进入村子,我就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在搜集、整理、编排相关的素材。我发现,山坡上的村子很幽静,街道很美,行人很少;沟里的果子黄了、正待人摘,路边大树参天、静默无语;鸟鸣林中,更显山幽。这些感觉进入心头,慢慢形成框架,灵感就呼之欲出。我继续耐心地寻找更多更细的素材。我留意了树的品种,包括杏树、樱桃树、核桃树、桑树、柿子树、白杨树、椿树、槐树、柳树等,把各种树的特点记了个大概,比如树杆、树皮、枝条等。看着这些树时,我联想到小时候买桑椹的故事、捡柿子蛋的故事,还想到了吕氏乡约的故事等。这么多的东西和故事聚拢到一起,达到一定的数量和浓度时,灵感就孵化出来。我一下子想到了白居易的诗,“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以此立意后,专门搜集的这些的素材和故事马上都活了起来。这篇文章,很快被《工人日报》刊发出来。我感觉,这次的灵感,就是在耐心地观察、记录、梳理中硬找出来的。

创作灵感真金不怕火炼(创作的灵感灵光一闪)(14)

思维导图是根据思维分类又分层的特点,尽量描摹和搜索思维的工具。它便于把所有已知的材料开放地放在一起,想到啥写啥,不分先后,不讲逻辑,想要调整哪个的顺序,划线拉到哪里就可以,十分省事,又一目了然。它还有一种功能,可以根据摆在眼前的已知,联想、推导、甚至直觉地生出更多的未知。我过去搞活动策划时,经常用这个导图,一边整理,一边出新。也经常组织年轻人,让他们七嘴八舌讲,进行头脑风暴。现在写散文,同样用它,重要的文章都留有导图底稿。

4月份时,我陪老师去看了仪祉湖,给他讲了沣河与沣惠渠的故事。他说,你的老家平淡无奇,就这些河还可以写一写。河是客观的,如果只把它记录下来,那就是小孩子们写的小作文。走过山水的经历,看过变迁的阅历,我当然不会写空洞无人的小作文。就有意识地从村边的涝池、小河渠、沣惠渠、沣河组成的网络,写到沣河汇入渭河,流入黄河,最后流向海洋的大格局。在这样的框架上,写了四个故事,有了“生命的河畔”的立意。文章洋洋洒洒,写了很大的篇幅,后来由“合肥晚报”整版刊出。

创作灵感真金不怕火炼(创作的灵感灵光一闪)(15)

第三部分,表达灵感。

相信大家在写论文、课题、标书时,都经历过折磨。我倾向于这样一个观点,打动人的关键在于讲好故事,讲出有爱有温度的故事。我参与过两个院士的评选,他们都顺利当选。在旁全程观察得出的启发是,无论你从事的是多么尖端的研究,着眼的是多么玄妙的东西,但大道相通,最后的陈述,必须让所有人能听懂、能认可。表达是能力,感染力才具杀伤力。写作是用美丽的文字,给灵感穿上好看的外衣,用以感染人。设计呢,大概也是这样子吧。

第八个小观点,心手合一,跟着心流,把心中所想勾勒出来。在灵感的启发或统领下,人一旦进入表达状态,内心就悄悄在说话,在叨叨。写作实际上就是听着这样的声音,给它们找到合适的语言,再借助文字的外衣表现出来。我写文章时常常自言自语,甚至感觉内心有一个声音,嘴里有一个声音,还有手指敲击键盘的声音。它们在碰撞,试图心手合一,言及心声。顺利的话,一篇文章很快就完成了。任由指尖往下敲时,有时也会出现偏离主题或者框架的情形,我还是听任笔尖往下写。笔尖已经有了自己的偏好、预感和倾向,会自然向前,自动驾驶,写出我想都没想到的。我夫人经常问我,你的哪些妙语是从哪来的?我说是写出来的,是笔尖划出来的。之前我真地不知道,之后再让写,也不一定能写出来。

创作常常是在某种氛围下,跟着灵感,觅得神来之笔。海里的浪花,没有谁能准确设计和界定它,才有了非标准化、不可预期的独特魅力。作文和设计,如果太专注成规,追求章法,就会把思维、情绪乃至灵感限制死了,难以有生动气象,更少灵动感觉。部队三十多年的经历,守正刻在骨子里,现在需要更多的创新。写了两年,有些感觉后,我常有意放任笔尖,让它信马由缰,纵横恣肆。正因为如此,我的老师经常鼓励我说,写的越来越自信,越来越放开了。他甚至能举例说明,哪层意思或者哪句话,绝不是事先设计好的。

创作灵感真金不怕火炼(创作的灵感灵光一闪)(16)

第九个观点,万事皆有结构,结构上站稳,才能事半功倍。虽然说文无定法,提倡要信手拈来。但是,行云流水式的挥洒,还得靠基本套路的支撑。即兴演讲时,我常用“step”框架,即由眼前、当下或者大家感兴趣的一个例子开讲。讲好一个故事,马上提出一个观点,紧接着再举两个例子。例子一个是与听众专业相关的,一个是大众能理解的,目的是为了把观点撑起来,让它活泛、生动,还要让它落地。讲完例子,就引导大家练习。有时是出一个讨论题,有时直接让大家谈体会。我写的散文,其中多是这样的结构。行家一行,都能看到骨头上。所以,有老师提醒我,要防止套路化。(提醒,骨子里要有套路,但不能句句套路、处处套路,高手都在套路基础上化用。)

为了把主题和情怀包住,我也常用 “眼下---过去---未来”的结构。中秋节时我写了一篇小文章,“石缸里的小鱼”。从与朋友在院子喝茶等月开始,月亮迟迟不出现,大家聊累了,四下没声了,忽然听到石缸里的扑腾声,开始讲里面的小鱼。讲了它们的三个故事后,又回到眼前,生发一些议论,就开始想象,引导读者一起去关注和思考未来的事情。

创作灵感真金不怕火炼(创作的灵感灵光一闪)(17)

第十个小观点,文学是文字的艺术,美的文字,更易流淌出美感。文字是基本功,就像素描是画家的基本功一样。一个作品设计出来,大家首先要看文字、线条和画面,感受的是气象。美好美好,美了才好。文字是写作的工具,当然要重视用金句来表达核心观点,追求朗朗上口。长安南五台山下有一个关中民俗博物院,是王勇超先生一个人花巨资从各地回收面临拆迁的老院子,一件一件拆下来,标识好,再一件一件复原,是一个货真价实的老院子。我经常在里面转,四处察看,用心体会。看的越多,感觉越多,却越难下笔。遇到这样的情况时,我把难题交给笔尖,相信它会顺着逻辑和感觉往下写,写出活灵活现、入木三分的细节。果然,笔尖写出了这么一句话,“这些真正的老院子,石头里渗透着岁月的汗水,木器中融进了日子的味道。”这些点睛的话语,既写出了老的感觉,也表达出老的情怀,获得很多人的共鸣。这篇文章发表后,被人民网、新华社、文旅中国、百度、搜狐等,几乎全网转发。

第十一个小观点,说易行难,表面风光、背后沧桑,好作品其实都是改出来的。我的一篇稿子是2012年去青藏高原时,在沱沱河兵站写的。当时担任带队领导,虽然也头疼欲裂,晚上还得每隔两个小时去查铺,生怕哪个人睡过去。不敢睡时就坐在那里写,写了一篇讴歌高原汽车兵的文章。回到西安后,打印整理后,就存在电脑里。去年,在写一组高原文章时,把它拿出来,仔细地改了多遍,交给老师指导时,他当场就说,这篇文章绝对可以获奖。那时它还没有公开发表,自然不能参加评奖。我把它投到军报,很快就大篇幅刊发出来,还获了第二届军事文学奖。它来自高原的现地感受,经过十年的情感沉淀,它像过期的茅台酒一样。

创作灵感真金不怕火炼(创作的灵感灵光一闪)(18)

我是猴脾气,性子急,早晨写好文章后,出门转一圈,回来后先顺一下内容,看它是不是我想要的样子。再改一遍词语,让它语句通顺,有我的风格。再用校对软件核对一下,就提交到头条号上。头条号已经对我的作品实行免检,但我会听着它的音频,对着文档,再校对一遍。半天后,一天后,甚至三四天后,我还会陆续地修改,充分用够五次修改机会。到最后,我更关心的是,别人会如何看待它,它在哪些点上能引发别人的共鸣。正式向纸媒投稿时,我还会改,从感觉到语句、到字词,反复斟酌。有些报纸刊发出来的文章,我还会修改存稿。我的两本散文集,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分别又改了七八遍。这么算下来,大部分文章,至少修改了二十遍。

修改不光是为了某一篇文章,也是在磨我的性子,磨我的笔尖,磨我的感觉。在一篇文章上磨的多了,会有挖到水源、打通关节的感觉,就能把文章的整体揉顺了。散文需要闲笔,但闲笔不闲,是为了营造情境,为了渲染气氛,为了巧妙过渡。除去这样的闲笔和妙语,它的结构还必须支持主题,相互之间还必须配合,总分之间、相互之间还必须自洽。语言固然很重要,但我的文章里,更多的是语言外衣下的情绪、见识或者主张。让自己的主张立得住,这是做人底子决定的;让自己的文章包得住,就要多下功夫多修改。

创作灵感真金不怕火炼(创作的灵感灵光一闪)(19)

今天讲的太多了,耽误大家的时间。小结一下,两个字,就是灵感。六个字,激发,捕捉,表达。此外,如果大家能记住一两个故事,慢慢品一下,经常回味,就达到我的目的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