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一词在商朝、西周是以什么面目出现的?

“蔑曆”。

多数是天子对卿士“蔑曆”。《保尊》“蔑曆於保”。《师遽方彝》“师遽蔑曆”。

有时出现“蔑…曆”的句式。《庚赢鼎》“王蔑庚赢曆”。《免尊》《免卣》“王蔑免曆”。《梁其钟》“蔑梁其曆”。除了天子,上级对下级也可以蔑曆。《录簋》伯雝父“蔑录曆”。

圣经详细地图(圣经与西域一百四十七)(1)

“蔑”通“渳”,表示“洗”。“曆”通“醴”,甘露,植物精油,《圣经》中“受膏者”的“油膏”。“弥勒”这个词通假“弭醴”,按《圣经》解释最基本的意义是“受膏者”。

虽然莫高窟壁画绘有洗头受洗的场面,但周天子“蔑曆/弥勒/渳醴”时给臣子现场洗头的可能性还是比较低的,参考佛教中大德灌顶,泰国国王灌顶礼,西方基督教中洗礼,西周金文中“蔑曆/弥勒/渳醴”礼,周天子以手指蘸甘露“醴”,弹洒于受膏者头上的可能性最大。其次可能以手蘸甘露在受膏者额头画“十”字,或者“王”字。

商周金文中“蔑曆/弥勒/渳醴”礼,是世俗性权力授予仪式,是现代世界范围内灌顶礼、洗礼的源头。三千年前应该也有宗教性的“蔑曆/弥勒/渳醴”礼,但是不容易像世俗权力授予这样系统保存、记录下来。

圣经详细地图(圣经与西域一百四十七)(2)

有人可能会问了,你怎么能用西方的《圣经》解释我大中华文化呢?

老子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如果头脑被西方理论格式化过甚,听了我的论断就会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如果《丝路山水地图》显示人祖阿丹活动地点在“阿丹城”和“西阿丹城”,在今甘肃瓜州和新疆哈密东部。人祖阿丹在《圣经》里写作亚当。眼见为实。这可是世界上以人祖阿丹命名的城市的唯一线索。是人祖阿丹在地球上哪里活动的唯一线索。

圣经详细地图(圣经与西域一百四十七)(3)

《丝路山水地图》中“阿丹城”以人祖阿丹命名

如果《穆天子传》显示西膜人,也就是闪米特人,《圣经》中诺亚之子闪的后代,元代色目人,“西膜”是“色目”的对音,西周时分布在青海和甘肃地区;如果中国史地显示以色列人出埃及的埃及应为中国西域焉耆,《大唐西域记》中写作“阿耆尼”,突厥三大碑《暾欲谷碑》《阙特勤碑》和《毗伽可汗碑》中Az国、Az人、Az族,那么西方关于《圣经》的解释还可信吗?

“蔑曆/弥勒/渳醴”应该与三朝洗儿等风俗有关,象征洗去往世的罪恶,象征新生。所以“弥勒”既有“受膏者”的含义,也有象征新生的未来佛的含义。流传到西方成为基督教的洗礼仪式。在中国广泛应用于册命诸侯等世俗权力的授予,僧侣等神权的授予。

所以,杨贵妃为安禄山金盆洗儿,也不必想得过于情色。有戏谑的成份,更多的,应该是按照当时文化观念,安禄山接受唐皇室的洗礼,象征安向唐皇室的投诚。

昨日之种种好比昨日死,与母族之义断;

今日之种种好比今日生,与唐皇之恩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