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吴孟达达叔,上个月27号去世了。
这两天,看到网络上大规模的悼念,一些回忆涌上来,去做了两件事:
重看了一遍《天若有情》;
翻出了两年前,采访达叔的文字实录,和采访结束后拍的那张合照。
其实那次采访,时间不长,聊的内容也挺常规的,充其量就是他为《流浪地球》映前宣传、所做的连轴采访中的一个而已。
不过回想起来,有两个细节我一直记得:
一是达叔进门,跟我握手寒暄,正常就是伸出手很简单地握一下嘛,但达叔右手握完,还用左手轻轻拍了拍我手背,嘴里念叨着辛苦了辛苦了。
我在想自己为什么会记得一个这么不起眼的举动,大概就是,那一刻感受到的温度和善意,确实要比多数采访更让你放松,也更没有距离感。
二是达叔回答我关于周星驰的问题时,那份认真和坦诚。
这么多年,几乎所有媒体的一个共识就是,采访吴孟达,那就必须要问周星驰。没人关心他想不想回答,因为,聊这个才有流量嘛。
当我问他,还记不记得第一次和周星驰的见面是怎样的,达叔琢磨了一会,才说第一次见面肯定不记得了,因为他们80年代中后期都在无线,他成名早一些,所以或许周星驰会认得他。但两个人第一次真正有接触,是在87年的港剧《生命之旅》片场,周星驰来客串,一个同场戏聊起来,他原来住达叔对面,收工时周星驰就开车载达叔一同回家,这也是这对黄金搭档最初的源起。
包括被问了一万遍的还会不会合作,我也硬着头皮问,他倒看不出任何不耐烦,也没有给我很官方的回答,只是笑着说,特别理解大家的心情,“他现在也是老头了,我是老老头,两个老头碰在一起会怎么样呢。”
我继续梳理那次的采访,一些当时没太在意的回答,如今却又尤其感慨。
就像周润发对达叔的悼念,不过“达哥一路走好”六个字,周星驰则说“难过悲痛不舍得”、“现时我还无法接受”。简单一句话,却因为他们过去有着如此丰沛复杂的交集,就让我们这一众外人无比唏嘘。
想来,当年的香港电影有多辉煌,如今就有多让人怀念、让人不舍啊。
1.
黄金时代
“
我:当年会不会有哪怕一点点“我正身处一个香港电影黄金时代”的感觉?
达叔:不会这样子想,也没可能会想到。我们把电影当成很简单的工作,拍什么电影,都是要对准老板,要向老板交代,这是其一。要不然你没有第一步和第二步,这很重要。
下来就是怎么样让观众喜欢。从来没想过,要有什么艺术成分、教育成分在里面。当然在这个过程里面,也没想到会有些神来之笔。
以旁观者视角,我这个问题其实有点刻意,带着提问者主动预设的心机。不过这的确是当时我很想问的。因为从一个单纯的粉丝视角,你就是会对那样一个黄金时代,充满各种加了滤镜的神往。
就像这次再看《天若有情》,1990年的电影,过去31年了,“富家女爱上小混混”的故事放现在看,确实老套,甚至可能会被女权骂三观有问题,但不管看几遍,我都一个感受:
它怎么,就那么完美呢。
演员、配乐、镜头、情感,哪哪儿的都对。
细想想,为什么呢?
故事逻辑有那么多硬来,看了开头就知道结尾,但是,你完全不会在意那些问题,哪怕是像三个主演在街头嬉闹这样一个简单场景,都感觉那么舒服,看得那么投入。
这可能就是独属于那个黄金时代的特质:
流水线模式保证不了故事质量,索性,就把人物魅力放大到极致。
所以,我们记忆中的港片,主角的情绪,基本都是满格的,火爆的、义气的、残忍的、炙热的、猥琐的……以及,美(帅)得不可方物的。
不到30岁的刘德华,载着20出头、单眼皮的吴倩莲,奔驰在夜色中空旷的街道,一对明知不可为而义无反顾的恋人,白色礼服上沾满血迹,透着四个字青春无悔。
所谓中二到极致,就是艺术。
但越是如此,我们越能发现,身处其中的吴孟达有多特别。
港片的大部分正反派,都是非黑即白,可吴孟达的人物,却往往是个例外。
《天若有情》里的太保,用监制杜琪峰的话形容,“就像一条老狗”,一切,都是为了活下去。
见了警察,夹起尾巴,满脸赔笑。
警车开走,立刻一个鸡毛掸子丢过去,嘴里骂骂咧咧。
但威风耍完,还是得转身回去,把这日常擦车的工具捡回手里。仔细听,碎碎念的是,“警察最大吗?我爷爷也是警察,他都没摆架子,还很爱我呢。”
什么是小人物的真实?
这就是。
所以啊,就得是极致不真实的刘德华,加上极致真实的吴孟达,才完整,才叫人觉得,这就对了。
本来嘛,有人负责站在高处出尽风头,就有人负责趴在地上,托住底盘。
那才是我们记忆中,最难忘的港片气质。
2.
观众缘
“
我:在大陆跑路演,跟观众的面对面交流有什么新感受?
达叔:我们路演的地方大都是大学,20岁左右的学生,我也没想到他们对我有那种亲切的感觉。
我跟他们距离一大截,我的戏应该是他们父亲那一代,甚至他爷爷那一代,看着我的戏成长,没想到他们对我以前的戏这么认同,让我非常非常感动。
我记得,当时达叔跟着《流浪地球》全国跑路演,在武汉,00后的大学生剪了一支他的作品混剪,现场播出来,送给他做礼物。
他说没想到还会被孙子辈的观众喜欢,而且那喜爱不是做做样子,“他们对我们戏的认同跟热爱非常深,要不然剪不出这种让人很感动的,几乎是我一生的写照。”
“几乎是我一生的写照”。
这词用得很大,当时我觉得,达叔太捧场,现在细品,又咂出很多微妙。
如果单以港片众多的金牌配角论,达叔自然是幸福的——因为和周星驰的珠联璧合,他在华人世界的影响力,的确是其他配角无法比拟的。
但某种程度上,这种绑定,也难免让他被标签化、刻板化。
算一算,和周星驰的合作,再长不过12年,黄金期大概就是90到94这五年。放在达叔40多年的演员生涯中,其实不过很小一部分。
所以,这句“几乎是我一生的写照”,终究还是达叔客气了。
对多数观众来说,吴孟达的演员生涯,或许就只是“和周星驰合作”与“什么时候还能再和周星驰合作”这两个部分。
这么说可能有点贪婪,对多数观众并不公平。我倒也不觉得遗憾,只是在达叔离去的当下,大家或许可以把注意力,从他和周星驰的话题上,转一些出来,到他的其他作品上,尤其,是多看看他的表演。
比如,他演了那么多父亲,靠谱的不靠谱的,喜剧的悲剧的,我最喜欢的还是94年《都市情缘》里,他演黎明的老豆。
原因也简单,那个老爸,没有一点电影的夸张,就是我们在生活中会看到的那种,笨拙的、无力的、却也全情投入的父亲。
这样身为演员的达叔,应该被更多人看到。
3.
打工人
“
我:拍《流浪地球》吃了很多苦吧?
达叔:那个时候我身体还不是特别好,恢复了60%左右,负担很重,背上那五六十公斤的装备。几乎每一条,我都需要吸氧气,而且时间不能长。
我想,我都60多岁了,拍戏也拍了几十年了,(还要)那么苦、要熬、要吊钢丝,每天辛苦一大堆,汗水一大堆,还缺氧,反正(拍摄期)我自己哭了好几次。
想起年前,刘德华在抖音拍短视频,说自己是打工人的代表。这是天王自谦,但数十年兢兢业业,这么说也不能算刻意迎合。
不过较个真的话,刘德华大概算是“打工皇帝”,论“打工人”,还得是吴孟达。
达叔说,当年拍戏,也只是当做一份工作,为老板、为观众;
达叔还说,60多岁拖着还没好的身体拍《流浪地球》,拍一会就要吸氧,收工回去酒店,满腹辛酸,自己偷偷抹几下眼泪。
01年之后的20年,港片没落,和周星驰也渐行渐远,达叔基本没再出代表作,但始终拍片不辍。内地、台湾;电影、剧集;院线、网大…质量参差不齐,有的甚至烂不忍睹,但或许这就是打工人的真实宿命:
呼风唤雨,只是金字塔尖那部分人的特权,多数人改变不了现状,只能随波逐流。
作为传统的50后,达叔也曾风流也曾迷失,却也一生慷慨义气,笃信“男人就要扛起一个家”,演技精湛是本分,拍戏亦只为糊口。
我记得当时问他,现在不拍戏时的生活是怎样的状态。
他说,和普通人没两样,跟朋友聊天看书喝茶打麻将,来往的都是圈外的多年好友,和演艺圈的接触,少之又少。
我不死心,继续想套点情怀出来,问,就不会和圈内老友一起回忆回忆过去嘛?
达叔挥挥手,不会了,一把年纪,见面了,聊的也都是注意身体。
现在回想,只觉得自己真是做作。
普通人的生活,不都如此吗?
一生奔波,从未停歇。为事业,也为家庭。
结语
达叔享年70岁,一生足够精彩,当然按现在标准并不算长寿,也想起前几天看到的短视频,回顾了那些离世的香港演员。
除了非病去世的例外,会发现熟悉的香港电影人中,五六十岁因病去世的,不在少数。
简单盘了盘:
梅艳芳40岁、陈木胜58岁、黄霑64岁、林正英45岁、许冠英65岁、董骠73岁、午马72岁、沈殿霞63岁、成奎安54岁、柯受良50岁、林岭东63岁、黄炳耀46岁、罗文57岁、何家驹67岁、龙方54岁、李兆基70岁、鲁芬63岁……
有人说,香港电影以前就是流水线工厂,开足马力一刻不停。那几代香港电影人,年轻时普遍很拼,所谓积劳成疾,就是如此。
我不知道这解释对不对,只是感慨,人生一世,长短固然重要,但充实精彩的生命,终究还是更令人向往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