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世界十字路口”之称的纽约时代广场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商业、文化、娱乐中心之一,而其中林立的LED大屏则以其跃动炫目的色彩,每天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是名副其实的符号性地标。纳斯达克大屏可谓是这些“电子建筑”中最为抢眼的一个,被称为“世界第一屏”,因而也成为了众多新闻传播者梦寐以求的宣传平台。
而就在本周五,这块“黄金大屏”被一部来自中国的电影所占领,瞬间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引得游客们纷纷驻足,拍照留念。
左上角主人公在小狼的陪伴下推车前行,而最底部的行路标记则简洁明了地概括了主人公的穿越过程以及电影的叙事脉络。
在电影标题下是那句激励人心的话——“去想去的远方”。
那么,一直以来如此低调的、甚至不被人看好的一部小众电影,为何能在纳斯达克实现“霸屏”呢?
纽约是一座向来强调文化多样性的城市,而此次电影《七十七天》走出中国、与世界人民的见面,也是因为影片中所承载的独特的自然文化、个体独特性,以及其更加普世性的主题——生命。
“世间事,除了生死,哪一件事不是闲事”
这是仓央嘉措口吐之莲花,也是电影《七十七天》里主人公毅然向前之脚步。
影片主要讲述的是由导演兼主演赵汉唐扮演的探险家77天独自穿越羌塘无人区的故事。这句看似简单的剧情梗概实则花费了赵汉唐团队长达3年的时间,他们历经重重困难,与“生命禁区”险恶的拍摄环境“斗法”,为的就是尽力真实地讲述这个可谓之“奇迹”的故事,也为了给观众们呈现一部超乎寻常的影片。
主创团队的决心,就像电影里那句令人印象深刻的台词:“活了半辈子,我就想干一件自己想干的事。”
《七十七天》能够成为“黑马”的原因,除了完美的摄影,还有能充分体现导演深度思考的非传统型叙事及人物处理。
从电影的叙事结构可以看出导演赵汉唐对于传统型叙事的“反叛”。电影采用双线并行的结构,以主人公的无人区探险经历为主线,以其和女主的“相遇-相处-告别”过程为副线加以插叙,使得影片的节奏错落有致。
观众们在观影过程中,既不会因持续的“行进”时间而感觉枯燥,也不会因主人公连续遭遇的险情而辛苦地紧绷着神经。此外,副线的融入,也在恰当的节点成为了主人公行动上的连接点。
比如,影片中有多次表现主人公挣扎在生死极限的时刻,而此时女主的身影就会出现,似梦中的缪斯般,发出生命的召唤。
更值得称赞的是,导演在处理这条副线时,并没有在男女情感上进行“重笔墨”处理,而是将二人的相处表现得自在淡然。文艺女神江一燕被赵汉唐的执着和真诚打动,零片酬出演了高位截瘫的摄影师“蓝天”。
虽然电影里的二人举杯高敬远方和自由,但从他们的整体交际来看,电影并未遵循俗套的“英雄爱情故事”发展。
她抱起吉他低声浅唱,他就在远处默默注视着;她情绪崩溃失声痛哭,他就安静地做最好的聆听者。临别,影片首先用极远景镜头将分岔路口固定,此时无声胜有声,不诉说即是最好的诉说。这种处理显然更加符合男女主人公的人物设定:彼此独立而惺惺相惜。这种因人格独立而散发的魅力绝对是中国大银幕上的稀有刻画。
影片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结尾,也算是赵汉唐的另一个“反叛”。有观众留言询问“主人公的结局是什么?”“他最后活着走出来了吗?”……有意的留白让观众意犹未尽,走出影院还牵挂着人物的命运,也能在反复的回味咀嚼中,思考影片所暗含的、跳出个人故事的、更加宏大的议题:生命与自然。
还是仓央嘉措的那句话——“世间事,除了生死,哪一件事不是闲事”。
《七十七天》在低排片的不利因素下始终保持领先的上座率,票房一路捷报频传,如今更是闪耀在时代广场。许多影视从业人员对这类户外探险电影表达了颇为积极的预测,认为《七十七天》可以开启拥有优质内容的同类题材影片市场。
不过,因为今年可可西里的成功申遗,对可可西里以及周边泛无人区的生态保护将被全面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如此,个体或私人团体深入极地无人区实地勘探、取景、拍摄等一系列活动也可能会被全面禁止。对于中国观众来说,《七十七天》也许就是华语电影里“最后的幸运”。
当纳斯达克大屏上打出“去想去的远方”的那一刻,《七十七天》仿佛真的到达了自己的“远方”,带着华语电影人的坚持与探索,接受来自全世界的注目。
是啊,走出去,就会迎来生命的反哺。
好电影终会散发光彩,《七十七天》正在热映,你愿不愿意也“走出去”,去电影院欣赏这部闪耀在时代广场的电影呢?
-THE END-
商务合作请联系 Wechat ID:Luv_J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