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车基本上都有调表吗(又有人在二手车平台买到调表车)(1)

在明码标价的线上平台“一键购车”,本是一桩省时省心的美事,深圳的谢先生却因此栽了跟头。

近日,谢先生在某二手车平台相中了一台二手汽车,提车后还没来得及上路,就在第三方检测时发现车辆里程数曾被人为篡改。与平台协商赔偿未果后,谢先生称已准备一纸诉状,将该平台告上法庭。

实际上,这并非该二手车平台首次被指存在出售调表车的情况。南都·湾财社记者留意到,早在2017年,广东省消协就曾公布一起该二手车平台出售调表车的投诉案例。该案例中,消费者在该二手车平台购车后发现里程表被调过,该车辆还一直作为非法专车被高强度使用。

南都·湾财社记者调查发现,无论是线下汽修门店还是线上电商平台,给二手汽车调表都并非难事。一辆2017年的丰田雷凌,某电商平台提供里程修改服务的商家告诉南都·湾财社记者,只要150元,就能修改成任意里程数。

长期以来,恶意出售调表车、售卖事故车、购车合同外乱收费等行业顽疾始终格外扎眼,不仅殃及二手车市场声誉,更严重侵害了消费者权益。行业顽疾始终难根除,难在哪里?有何根除顽疾的破局之道?

消费者声音

深圳市民买到调表车,1.8万公里汽车实际里程达4.4万

今年6月5日,深圳市民谢先生告诉南都·湾财社记者,自己在某二手车平台相中了一辆价值8.56万元的二手丰田汽车。平台的详细检测报告显示:该车为九成新车,表显里程1.8万公里,2019年首次上牌。

6月10日提车后,谢先生对车辆的磨损程度和里程数存疑。为保险起见,谢先生于6月14日将车送至第三方检测机构检测,结果却令他大吃一惊: 该车在2022年2月25日最后一次维修时里程为44080公里,而2022年3月7日却显示里程仅7872公里,里程表显然被人为篡改过。

除了里程数,谢先生提供的第三方检测报告显示,在2020年10月20日和2020年5月11日,该车的右后减振器总成进行过两次更换。

谢先生遂联系该二手车平台方。6月16日,在平台指定地点复检后,平台方面对谢先生表示,初步判断车辆存在调表(更改里程),调表公里数约为3万公里。在谢先生提供的与该二手车平台客服人员的通话录音中,包含平台方面承认其工作人员确实存在检车失误,向谢先生道歉等内容。平台方面表示按照公司的赔付细则,愿给出两个赔偿方案:为谢先生办理退车,或在不退车的情况下为谢先生赔偿3000元。

平台回应

二手车系非标品检测可能存误差,事后会向车商追责

针对此事,南都·湾财社记者采访了涉事双方。消费者谢先生表示,他并不同意平台的赔付方案,其要求走法律程序,现阶段的诉求是退一赔三。谢先生表示,其目前为止所花的律师费、诉讼费、交通费及各种开支,已经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因此一定要维权到底。

7月20日,南都·湾财社记者以有意向购车为由询问为何平台检测后仍存在调表车的情况,该平台售后客服表示,二手车商品因其性质原因包含零部件较多,且调表的情况也较难被检测出。此外,查调表需要有相应的检测工具,但目前的检测没有相关工具,检测调表主要靠检测师的经验及眼力判断、以及查询维保记录,但如果售车人/车商在维保记录上作假,由于维保记录系隐私信息,平台也很难查到。不过,出现此类情况仍是少数,“我们也不想出现这种情况,会积极配合消费者解决问题。”

针对谢先生的情况,南都·湾财社记者采访平台方面,该二手车平台回应,目前已在与谢先生积极沟通,会按照平台的赔付细则,给予退车退款及误工开支等相应的赔偿。但由于谢先生希望退一赔三,因此双方目前暂未达成一致。针对平台售车存在调表车的情况,平台方面表示,由于二手车是非标品,针对里程表的检测方法有部分汽车品牌无法适用,因此可能存在检测误差。目前暂无法定论谢先生这台车的调表情况是否系原售车车商所为,平台与车商签有免责协议,作为平台方,会事先与用户沟通赔偿事宜之后再去向车商追责。

针对此事,广东晟典律师事务所律师毛鹏认为,此次事件的核心首先在于二手车平台在将车辆销售给消费者前,有无承诺会对销售的车辆进行检测?如果有承诺而实际没有做到,可能就涉嫌虚假宣传,情节严重的,不仅消费者可以以此为由主张解除合同并追究违约责任,工商部门也可以以此为由对商家进行行政处罚。

此外,该车辆被隐瞒调表的信息对于消费者而言是否属于重大影响,是否足够影响交易态度或交易决心?毛鹏认为,如果消费者存在较大心理落差,这种差异应该属于法律上规定的“合同目的无法实现”,消费者可以以此为由主张解除合同并追究商家的违约责任。

实际上,在二手车交易市场,给汽车调表并不是难事。在某电商平台,南都·湾财社记者发现,搜索“调表”等关键词,就能轻松找到各式各样的调表服务。商家挂出的链接中均表示里程数调大或调小均可,任意车型可选。

以谢先生购买的2017年款丰田雷凌为例,某电商平台提供里程修改服务的商家告诉南都·湾财社记者,只要150元,就能修改成任意里程数。

在二手车市场,出售和购买调表服务是否违法?广东晟典律师事务所律师毛鹏表示,调表服务,原本是汽车维修里面的一个项目,这种服务本身是中性的,不存在违法或不违法的概念。真正判断是否违法,要结合调表的用途。如果调表的用途是用于诈骗或欺诈,将一台公里车跑得很高的车辆调低,便于对外出售时抬高价格,则此时调表行为构成诈骗或欺诈的一个部分;如果调表是正常维修服务,则应该认定合法。

当然,可能对于负责调表的商家而言,会辩解自己也不清楚为何车主要调表,要判断负责提供调表服务的商家是否可以免责,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判断:1、是否将调表事项正规的予以记录方便相关部门事后备查;2、调表的记录是否会上传或同步到汽车的维修档案中。

行业顽疾

恶意出售调表车乱象频现,为何难根治?

二手车卖家调表后在平台售卖,检测车辆的义务就落在了平台身上。有二手车网络平台业内人士告诉南都·湾财社记者,二手车电商平台给出的检测等承诺实则是争取消费者的一种营销手段。在实际销售过程中,具体的落实情况因人而异,要看平台的内部管理情况。因此,如果卖家售车时隐瞒调表事实,平台又未尽检测义务,调表车自然就落到了买家手上。

近年来,作为仅次于整车交易市场的存在,二手车交易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二手车交易量为1758.51万辆,比上一年同期增长了22.62%。

蓬勃发展的背景下,瓜子二手车、优信、人人车等二手车电商平台也在近几年迅速兴起。南都·湾财社记者梳理发现,这些本应为消费者提供便利的平台,都曾因出售问题车辆陷入信任危机。北京市二中院此前发布的通报显示,所售车辆存在更改里程表情况,占二手车涉质量争议的50%。此外,争议案件还涉及所售车辆为涉水车、重大事故车等情况。

屡现纠纷之下,消费者对二手车电商平台的信任度也在大打折扣。今年3月,广州市消委会的一份调查显示,有43.37%受访者认为二手车电商平台可信度一般,还有5.11%的受访者表示 “不可信”和“不清楚”。

调表、出售问题车辆,二手车电商平台为何屡陷诚信危机?江西新能源科技职业学院新能源汽车技术研究院院长张翔认为,我国的二手车市场发展仍处于初期阶段,国家目前还未出台相关强制性法规规范二手车市场的调表等乱象,是调表车纠纷频现的原因之一。在张翔看来,要从根本上解决调表车纠纷,需要给二手车辆建立大数据库,每辆车均由指定的第三方检测机构检测后附上车辆详情数据再出售,这样既可以保证数据的真实性,也方便消费者查看车辆详情。“这个方法增加的费用也不多,在一些维修站设立数据上传的终端就可以了,对二手车辆可以有一个很好的管理。”

张翔表示,建立这样一个大数据库理论上看并非难事,但在国内目前尚未被应用。原因除了暂无相关政策法规,还在于数据管理的问题,“在上传数据登记的过程中,可能存在人为出错的情况。因此,未来汽车的车联网搭载率会越来越高,如果相关数据自动上传到云服务器上,是最理想的。”

毛鹏也认为,为何即便二手车平台屡次发现存在类似情况依然敢继续大胆出售,可能还与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针对惩罚性赔偿条款制度规定不完善有关。《民法典》第一千二百零七条规定,明知产品存在缺陷仍然生产、销售,或者没有依据前条规定采取有效补救措施,造成他人死亡或者健康严重损害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相应的惩罚性赔偿。但上述情形仅限于“造成他人死亡或健康严重损害”,对于其他情形,包括商家明知故犯且屡教不改的违约情形,没有涵盖在内,导致商家违法成本太低。

毛鹏认为,要改善这种情况,必须三方面同时发力:对于消费者,发现商家恶意隐瞒信息或进行虚假宣传,要积极主动维权并且向相关政府部门投诉或司法机关诉讼维权;对于政府机关,如果发现商家存在虚假宣传等违法违规情形且屡教不改,应该大胆拿起法律武器进行行政处罚;对于立法机关而言,应该将某个时段内高频出现违法违规情形且商家屡教不改的,应该纳入惩罚性赔偿范围内,让商家违法成本远远大于违法的收益,从而根本性改善或减少类似事件的发生。

赔付

平台单方面的赔付细则,能否作为赔付依据?

南都·湾财社记者留意到,谢先生在该二手车平台购车时,与平台签订的合同中包含一份赔付标准。其中提到,车辆在订单确认前,符合本规则项下的调表车认定标准的,经检测师再次检测确认情况属实,消费者可以选择退车或申请车商根据车辆价款区间及公里数差异按以下标准进行赔付:

二手车基本上都有调表吗(又有人在二手车平台买到调表车)(2)

赔付细则。/受访者供图

目前,该二手车平台称将按照该细则给予谢先生赔付。这份由二手车平台单方面出具的调表车赔付细则是否合理,能不能作为二手车平台赔付消费者的参考依据?

毛鹏认为,这种单方面格式条款,应该对消费者没有太大约束力。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般情况下,要看商家在给消费者介绍合同条款时,针对这种豁免商家全部或主要责任的条款有无尽到合理提醒义务;此外,要评估这个条款是否合理,正常理解,这种调表车补偿应该是商家已经履行检测义务,穷尽一般调查检测手段后依然未发现问题,事后发现的,商家给予补偿的标准;但能否因为这种补偿标准出台,商家就可以将原本正常履行检测手段能够发现问题的环节或程序省略简化?毛鹏认为,“以事后补偿代替事前检测”,这种理解方式应该就与这个制度出台的本意相违背,而且上述案例中,主要是调表前的结果与调表后的结果差距太大,将上述制度的不合理暴露得更充分。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严兆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