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外太空的莫扎特#》重新勾勒了中国电影里一条被忽视很久的优良传统故事线——真正由少男少女主演、讲述少年人故事、呼应普通少年情感的少年电影说句暴露年龄的话,《外太空的莫扎特》甚至让我想起《霹雳贝贝》《“下次开船”港游记》这样的国产片,这是一次正本清源式的创作理念复归,一次找寻初心式的推陈出新,一次不跟风不媚外的电影艺术大冒险,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古典音乐神童莫扎特?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古典音乐神童莫扎特(外太空飞莫扎特:)

古典音乐神童莫扎特

《#电影外太空的莫扎特#》重新勾勒了中国电影里一条被忽视很久的优良传统故事线——真正由少男少女主演、讲述少年人故事、呼应普通少年情感的少年电影。说句暴露年龄的话,《外太空的莫扎特》甚至让我想起《霹雳贝贝》《“下次开船”港游记》这样的国产片,这是一次正本清源式的创作理念复归,一次找寻初心式的推陈出新,一次不跟风不媚外的电影艺术大冒险。

现在看来,这次冒险的效果还可以。《外太空的莫扎特》这样的电影,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实在是太少。

主要由于两方面的强烈影响吧:一是外国电影特别是好莱坞的冲击,国产电影有些水土不服的移植过“类型片”的概念;二是表面拒斥商业票房的所谓国产“艺术片”的小众趣味呈现,两相叠加,使得国产(青)少年电影要不照猫画虎的要么去追求形式上的“酷炫”,要么就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式的硬拗一场“残酷青春”——尤其是后者,甚至在近来的青年电影人选拔活动中成为选题窠臼。当然应该学习外国电影的成熟经验,更不应该放过“残酷青春”的主题表达,但是当这成为一种“无能狂怒”式的集群悬浮题材时,其实已经掏空了内里的故事核,常常是强行把人物角色边缘化,生造出一些缺乏社会关照而无法共情的狗血矛盾来——这可能是少数电影人特别是青年电影人不懂生活、疏于学习造成的后果。

不是说科幻片或者有科幻色彩的影片就是瞎编,所有成功的电影都必须建立在牢固的生活质感基础之上,科不科幻都一样。暂且不区分“软”“硬”,单从对于未来描摹的时段远近来看,《流浪地球》这种显然属于未来畅想式的科幻片,会为观众彻底虚构出一幅迥异于当下的长时段之后的世界图景;《外太空的莫扎特》则是“现在时”的科幻,通篇都是建立在当下日常生活场景基础上的嵌入式想像。当然不能说《流浪地球》的视觉特效好做,但是《外太空的莫扎特》这种特效,也是很考究细枝末节功夫的。“画鬼容易画狗难”,有时候,要在观众熟悉的地方展开想像的翅膀,增之一分则假,减之一分则弱,要不偏不倚的拿捏好尺度。

当几位主角在北京朝阳区的上空翱翔,俯瞰着脚下的当代MOMA、SOHO和CBD时,那些熟悉的地标会不会让中国孩子们感受到一种美国孩子们看《蜘蛛侠》在纽约高楼大厦间荡悠时类似的银幕冲击?

在视觉之外,更重要的生活质感就来自于故事本身的打磨,我一直用“少年电影”来归类《外太空的莫扎特》,因为《外太空的莫扎特》就是讲述了几位北京少年初中生的故事,他们绝大部分既不是天选之子,也不是边缘家庭,就是普通市民。整个故事的核心矛盾就来自于普遍存在的市民阶层教育焦虑,在内卷严重的当下,很多家长都生活在子女教育的焦虑中,并把这种焦虑转化成对孩子的打压。

就是这么简单,但就在这个看似“简单”的核心之上,《外太空的莫扎特》呼啸而来。

值得注意的是,虽说是影片的落脚点在家庭,但片中对当下中国城市家庭的描摹没有刻板化,跳出了只见妈不见爸的窠臼,片中不止一位少年跟着爸爸在过活,另一位女同学似乎也只是跟着爸爸频繁转学,而没有提到她的妈妈——当然,对离异重组家庭并有了小弟弟的妈妈,影片也没有妖魔化,妈妈还是跟爸爸一样一起爱着孩子,即使是妈妈的现任丈夫,对妻子跟前夫生的孩子也没有丝毫敌意。

这才是真正的切近现实的描写,时过境迁,中国人的家庭模式、家庭观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家庭伦理的新表象当然应该被文艺作品正确的书写,陈腐的苦情式特别是恨父式表达显然过于单一。

此外,影片对于姚晨、于洋、许君聪“忽悠团”骗子组织的塑造,既给影片增添了笑料,也给我们提了个醒,有时候,看起来荒诞不经的骗术在现实中却可能真实存在,如果我们的家人被骗,那不一定是他们笨,而是他们的情感有了缺失。

做了父亲以后才明白,孩子其实是让你有了一次重新审视自己的机会,很多时候,不是你在教孩子成长,而是孩子陪伴着你共同成长。我想,这可能也是《外太空的莫扎特》所想要传达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