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按: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全市上下坚持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众志成城、尽锐出战,描绘出一幅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脱贫攻坚的路上,烟台大地众多扶贫干部,他们满怀激情,甘愿奉献,用智慧和担当,带领大家走上脱贫致富之路。今天,大小新闻聚焦脱贫攻坚中涌现的扶贫干部典型人物,讲述他们在脱贫攻坚过程中的感人故事。

01.

开发区潮水镇孙倩倩——

织就扶贫创新网

脱贫致富的路上一个也不能少(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1)

经济技术开发区潮水镇人民政府经济发展扶贫办主任孙倩倩, 2014年7月考取山东省选调大学生村官,担任蓬莱市村里集镇郝家村党支部书记助理。2016年7月任职于潮水镇人民政府。为做好扶贫工作,孙倩倩组件网格化全覆盖队伍,实现一支梯队立体扶贫。

为全面加强潮水镇扶贫开发工作,孙倩倩综合分析全镇贫困人口分布特点及各片区涵盖数量,进一步压实责任,及时对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成员进行调整,同时成立潮水镇脱贫攻坚小组,明确攻坚小组职责。孙倩倩还建立了扶贫专干五级梯队,强化扶贫队伍专业化建设,16个片区分别指定并培训1名扶贫专干,以包片领导和片扶贫专干为组长成立至少5人的片区扶贫队伍,实现网格化全覆盖管理,专项研究本辖区内贫困人口数据信息及政策享受情况。

孙倩倩善于业务钻研,一直坚信“磨刀不误砍柴工”原则,在动态调整的基础上,随时梳理贫困人口信息,建立了潮水镇贫困人口信息电子台账,包含“人口基本信息、各项收入信息、各项政策享受情况、教育、医疗、住房等监测情况、家庭特殊情况备注”等等。为了能够运用大数据分析精准掌握各家各户情况,孙倩倩创新监测类别,采取“跟进监测”“特殊监测”“稳定监测”“一般稳定监测”等类别对不同家庭进行等级标注,随时督促各行业部门落实相关政策,同时及时调整台账信息,进行更新销号管理或变更监测等级管理。一本台账,连接了镇扶贫办与民政、残联、人社、各片区及村居的共享平台,实现了“牵一发动全身”的数据管理,全方位推动政策落实。

双脚走在扶贫路上,就要脚踏实地,敢想敢干。在贫困人口家居环境专项治理中,孙倩倩制定了“四整洁三明亮两有序一规范”标准,即居室、宅院、厕所、厨房“四整洁”,室内顶棚、墙面、门窗“三明亮”,生活用品和生产农资物品摆放“两有序”,畜禽饲养分离“一规范”。针对问题进行分类,共分为“修缮加固、一般整修、卫生清理”三大类,借助扶贫梯队专项队伍广泛发动村“两委”干部、第二帮扶责任人、党员、群众、爱心志愿者,主动作为,齐抓共管,开展“扶一把、帮一下”结对整治活动。

在疫情防控期间,孙倩倩在镇党委的领导下,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创新增收方式方法,想尽一切办法确保贫困人口和其他困难群众不因疫情而出现新贫现象。借助新闻媒体的力量宣传并帮扶贫困人口售卖滞销在冷库的苹果,增收收入。2020年3月至5月,共联合烟台日报、大小新闻客户端等媒体,发布了10余条新闻,同时组织部分滞销苹果的冷库代表到烟台红利市场开展“地推”活动,进一步宣传、售卖苹果,帮助困难群众稳定增收。

在六年多的基层工作中,孙倩倩爱岗敬业、廉洁自律,丝毫没有懈怠。自2016年从事扶贫工作以来,孙倩倩一直坚信“事虽难,干必行,路虽远,行必至”,她始终牢记“只有‘下得去’,本事才能‘上得来’,干事才能‘拿得起’,她也在用实际行动实践着她的工作宗旨,在同事之间有着良好的口碑。织就扶贫创新网,开辟攻坚新方法,孙倩倩履职尽责,勇于担当,善于研究新方法,运用工作实践,高效率完成工作任务。她用青春浇灌基层的人生,用行动助力脱贫攻坚。她敢想、敢做、敢当,敢于做我们时代的劲草与真金!

(YMG全媒体记者 唐寿锐 通讯员 赵韬)

02.

莱山区解甲庄街道扶贫办孙利强——

心中有责 一心为民

脱贫致富的路上一个也不能少(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2)

今年30岁的孙利强,去年7月到莱山区解甲庄街道办事处从事脱贫攻坚工作。从最初的扶贫新手,到现在的行家里手,在短短的一年时间,他主动学习各项业务知识,不断提升业务能力,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踏踏实实的做好分内的每一件事。

扶贫政策是做好扶贫工作的重要支撑,只有真正的学懂弄通相关政策,才能在日常工作中不乱手脚、轻车熟路。孙利强平时工作繁忙,他就利用晚上时间学习,经常学到下半夜。遇到一些政策晦涩难懂,他就反复研读、虚心请教。区级、街道组织扶贫政策考试,他取得了满分的好成绩。每一次组织召开扶贫会议,孙利强总是坐在前排认真听讲、做好笔记,会后拉住工作人员,询问自己不懂有疑问的地方。在他的微信中,关注了许多其他地区的扶贫公众号,有时间就看几眼他们推送的内容。正是这种主动学习,钻牛角尖的精神,让他成为贫困户眼中的“事事通”,无论是政策还是生产专业知识,他都能第一时间为贫困户提供帮助。

2020年新冠疫情打破了平时的宁静。大年初二,孙利强出现在疫情防控第一线。在物资非常紧缺的时候,他为贫困户送去口罩、消毒液和酒精,以及蔬菜等物资,东西虽少,却在寒冬温暖了人心。在防汛期间,他冒雨挨家挨户检查贫困户房屋是否安全,是否有漏雨情况;回单位路上,因雨天路滑、视线模糊,他驾驶的车却与另一辆汽车相撞,但是他马上又投入到工作中去,和村里的干部连夜值守水库边,关注着水位的变化情况,确保安全渡汛。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的残疾人员生活上存在不便之处,他主动和上级部门对接,协助办理残疾证、安装太阳能、浴凳、扶手等保障设施。积极申请公益专岗扶持资金,增加公益专岗设置数量,号召有能力的人员积极劳动,让贫困户增产创收,提升生活质量。

由于今年正值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工作繁多、任务艰巨,平时以及周末加班成为了常态。孙利强陪伴家人的时间少之又少,没有时间经常看望父母以及年近九旬的爷爷奶奶。患有糖尿病的母亲住院,他却毫不知情,母亲却说,你好好工作就行,家里的事情不用你操心。对于家人,他说亏欠太多,但是家人的理解与支持又是他前进的力量。在扶贫档案材料整理的关键时期,由于工作压力大、加班时间长,他嘴唇上火感染,强烈的肿痛让他无法继续坚持,为了不耽误工作,他就趁早上上班前、晚上下班后到解甲庄第三人民医院输液,而上班时间他又投入到工作中去。不耽误工作、保证任务按时完成,成为了他一贯的工作态度。

心中有责,一心为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初心。决战决胜扶贫攻坚的最后一公里,孙利强和成千上万名扶贫干部一样继续舍小家为大家、攻坚克难、勇往直前,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彰显不凡人生,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行稳致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役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YMG全媒体记者 唐寿锐 通讯员 王晶 摄影报道)

03.

蓬莱刘家沟镇刘翠梅——

把帮扶村当故乡 把帮扶户当亲人

脱贫致富的路上一个也不能少(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3)

今年46岁的刘翠梅是蓬莱刘家沟镇扶贫办的一名包村干部,别看她是一位女同志,却是刘家沟镇资历最老的扶贫干部。自2017年镇扶贫办组织成立后,刘翠梅分包乌沟郭家村,一直负责扶贫开发、扶贫项目工作。多年来,她走遍了镇街每一片土地,迈进了村里每一户家庭,时刻坚守在扶贫攻坚第一线,脚踏实地地开展工作,使全镇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作为刘家沟镇资历最老的扶贫干部,刘翠梅既是全镇脱贫攻坚战的指挥员,也是战斗员。在她看来,扶贫队伍素质要过硬,打牢群众基础,扶贫工作才能干得稳、走得远。“既然组织相信我,我就不能掉链子,撸起袖子加油干,一定打一场漂亮的翻身仗。”带着一份“女汉子”的豪爽,刘翠梅踏上了脱贫攻坚之路。到岗后,她首先在各村两委干部、党员村民代表中选择一名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强的同志担任扶贫干事,将自己的扶贫经验手把手传递给扶贫办同事,塑炼出一只优秀的扶贫干部队伍。通过广播、张贴标语、入户宣传等途径宣讲扶贫政策,真正做到政策落实到户,将“要我脱贫”的观念向“我要脱贫”进行转变,彻底摆脱“等、靠、要”思想。她坚持每季度主持召开全镇机关干部、村扶贫干事工作培训会,共同学习扶贫政策,提升业务水平,形成工作合力,在全镇形成了良好的脱贫氛围。

为了让扶贫更加精准,将国家兜底保障相关政策落实每户,刘翠梅与扶贫办同事每月都会对全镇30个村145户贫困户走访一边,进行动态监测,看看村内是否还有其他贫困户游离在贫困线边缘,做到“应进必进,小康路上不让一个人掉队”。三年来,通过10余次的遍访和上百次的动态监测数据统计,刘翠梅精确找准帮扶对象,按照村列出脱贫标准和每户脱贫帮扶手段,实现“点对点”对接。在针对省定贫困村“三赵村”的帮扶中,刘翠梅认定薄弱环节是没有集体经济收入,她积极申请省级资金为三赵村建设优质果树示范园项目、雨岭滑雪场项目、机井项目等惠民增收等好项目,运用自己会计专业的优势理清各个账目,解决了三赵村集体经济收入为“零”的问题。贫困户的致贫原因不尽相同,主要是缺劳动力、缺技术、缺岗位、因病、因残、因学等问题。刘翠梅针对每户情况不同,帮助全镇17名贫困户申请并实施了危房改造,她介绍3人外出务工,在本镇开发公益性岗位27个,为残疾人申请器具,把脱贫的每一项事务做透做细。

脚下沾满泥土,心中沉淀真情。自从来到扶贫办工作后,刘翠梅就把乌沟郭家村当作是自己的故乡,把贫困户当作自己的家人,她经常走村入户,嘘寒问暖,帮助贫困户解决实际困难。今年疫情期间,刘翠梅利用到郭家村村口执勤的机会,为贫困户送去口罩,宣传疫情防范的相关知识。刘家沟镇各村从正月初二开始全面封锁进出口,听到村里人跟卡口人员抱怨“没法赶集,家里新鲜菜快吃没了”,刘翠梅便就四处打听,知道在距镇23公里的蓬莱北市场有新鲜蔬菜供应,她就每天一早开车去买菜带回村,买胰岛素、买药、买日用品,成了村里的人人皆知的“代购员”。

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身为党员干部,一名包村干部,一名扶贫办干部,刘翠梅时刻把老百姓的事挂在心上。“代购员”的事迹在全镇机关干部中广泛传播开来,大家纷纷效仿,掀起了一波“代购热”,相关事迹被电视新闻报导,并在蓬莱抗疫纪念馆作为优秀事迹展出。

三年的真情付出,换来了有口皆碑。刘家沟镇每一户贫困户家里都有刘翠梅坚实而温暖的足迹,在脱贫攻坚的伟大征程中,她始终坚定信念,挥洒汗水,奋力演奏着共产党员的光辉乐章。

(YMG全媒体记者 赖皓阳 通讯员 杨超 摄影报道)

04.

龙口石良镇仲昭乾——

扶贫路上“不停歇的陀螺”

脱贫致富的路上一个也不能少(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4)

1986年出生的仲昭乾可以算的上扶贫队伍里的“生力军”,身为龙口石良镇扶贫办主任,他坚定地扛起了“脱贫攻坚”大旗。上岗一年多时间,他组建了扶贫“精英队伍”,将每一位贫困户铭记于心,脚踏实地解决每一处难题,是一位“特别讲认真”“特别讲精准”“特别讲奉献”的扶贫干部。

石良镇是龙口市山区偏远乡镇,条件艰苦,脱贫攻坚任务繁重。“任何事都最怕认真二字,无论多难的问题,只要认真去做,都会迎刃而解。”作为一名“80后”青年扶贫干部,仲昭乾2019年到岗后便立即投入工作,以最快的速度熟悉帮扶村镇情况,通过边走访边学习,1个周就熟悉掌握了扶贫相关政策和业务知识。单丝不成线,孤木不成林。仲昭乾结合自身学习经验,组织全镇第二帮扶责任人培训学习,并走进市建设局、人社局、商务局等单位为机关第一帮扶责任人开展扶贫业务知识讲座,面对面为第一帮扶人答疑解惑,共培训700多人次。2019年贫困户动态调整期间,他建议石良镇党委从机关干部队伍中选出18名优秀青年干部,组建了脱贫攻坚动态调整专班,仲昭乾带领专班成员连续奋战了一个月,放弃了周末和节假日,平均每人加班120小时以上,圆满完成全镇贫困户的数据采集、档案材料准备、入户走访和信息录入等工作,工作切实做到了实处、细处和难处,同时锻炼培养了一支能力突出、肯吃苦、敢于担当、勇于奉献的青年干部队伍。

扶贫讲求“精准”,每家每户各不相同。开展扶贫工作以来,仲昭乾十分注重工作方式方法,入户走访座谈,访贫问苦,一户一案精准施策为贫困户排忧解难,为贫困群众做了许多实事好事。在走访下吴家村贫困户张大爷家时,他发现其家中发生重大变故。张大爷女儿张某患有三级精神残疾,离异后带着小外孙女和张大爷在一起生活,外孙女就读小学,一家人生活和精神压力都很大。仲昭乾当场协调工作片区和村委,立即召开村级民主评议会将张某母女新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最短的时间完成纳入程序后,又联系龙口市心理康复医院,将张某送去治疗,并通过扶贫政策免除了住院费和治疗费,同时协调医院对其进行心理疏导。扶贫工作不能救“急”一时,还要为贫困群众做好长远保障,仲昭乾又联系民政部门帮助张某母女办理低保,待张某好转出院后,又为张大爷和张某安排了扶贫公益岗位增加收入保障生活。扶贫还要扶志,依托政府政策,仲昭乾解决贫困群众急需,切实做到精准帮扶,不落一户不落一人。

正值“而立”之年,仲昭乾把一腔热情奉献给了石良这片土地,他说这是一名共产党员的使命,也是觉悟。开展扶贫工作一年来,他不是在扶贫就是在扶贫的路上。女儿眼中爸爸的工作是“白加黑”“5加2”,踏着朝露出发,顶着星星回家。妻子怀孕期间,产检的时候他也是一手牵着大女儿,一手拿着化验单。“每次心怀愧疚想要多陪陪家人时,一想到石良镇740户贫困群众更需要我,哪怕多付出一点只要对贫困群众有帮助,我就会像不停歇的陀螺一样,在扶贫攻坚的路上走的愈发坚定。”仲昭乾说,扶贫就是讲良心、讲奉献,干不出什么高大上的成绩,有的只是贫困户家里的“点滴小事”和挂在脸上的感激与笑容。

(YMG全媒体记者 赖皓阳 通讯员 梁晓玲 摄影报道)

05.

莱州市土山镇赵英霞——

守初心,扶贫路上献真情

脱贫致富的路上一个也不能少(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5)

干了两年扶贫工作,赵英霞记不清有多少个夜晚办公室里灯火通明。“既然我是扶贫办主任,就一定要打好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上任扶贫办主任伊始,赵英霞就开启了“白加黑”“五加二”工作模式。面对基层工作人手不足、政策掌握不熟练等困难,她出台了涉及包村干部、第二帮扶责任人、村干部三张责任“明白纸”。在静悄悄的夜晚,同大家一同研究扶贫政策,制定扶贫工作方案,全力推进全镇扶贫工作有序开展。

扶贫开发是一场硬仗,掌握实情,了解每一户家庭情况是扶贫工作者必备的条件。作为乡镇扶贫负责人,赵英霞时常由于工作时间紧迫,仅依靠工作日时间无法做到摸排详实,她利用休息日、晚上时间对各村的每一户每一人情况进行电话调查,分门别类梳理出疑似问题清单后,带领工作人员分头入户调查核实,确保了土山镇扶贫开发动态调整工作大数据无误。

通过经常入户调查、实地查看,赵英霞有针对性地制定出帮扶计划。她组织各村委开展公益专岗和孝善养老等专项扶贫工作,当个别村委发动工作遇到困难时,她就将有部分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召集起来做细致的政策宣传和思想教育工作,对个别的贫困户更是入户讲解,想方设法地把党的扶贫政策落到实处。通过不懈努力,土山镇符合扶贫公益专岗政策的255名贫困人口全部得到安置,应该签订孝善养老协议的196名贫困人口全部落实。赵英霞用自己的满腔热情将“劳动光荣”和“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深深植入百姓心里,自此打开了土山镇扶贫开发工作的新局面。

两年的扶贫路程,赵英霞走遍了土山镇的每个村庄的每一户贫困户。她始终坚持原则,对该享受扶贫政策的坚决纳入,不该享受政策的坚决清退。针对每户贫困户面临的实际困难,制定不同的帮扶措施,及时落实解决他们的困难,坚决做到精准扶贫。工作中,她不仅细心研究每一贫困户帮扶措施,同时对贫困户子女进行家访,切实切断贫困根源。土山镇北徐村90岁的贫困老人潘某,有一个女儿,却不能及时照顾老人,导致老人居住环境很差。为此,赵英霞6次登门其女儿家做工作,苦口婆心劝说引导。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老人的女儿在她的感化下,终于同意协同扶贫办、村委给老人改造了房屋,彻底改善居住环境。家居环境改善后,赵英霞又借机协同村委主任等与老人的女儿促膝谈心长谈,说服教育其要经常回家探望,让老人老有所养,为自己的儿女做出榜样,传承中华孝善传统美德。

工作中,赵英霞还积极倡导全镇上下齐抓共管,将扶贫开发与美丽乡村有机结合起来,让每个人、每个单位都有责任与义务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更多的关注和关爱特殊贫困群体。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她与各部门通力配合,落实了各项扶贫政策。针对残疾、孤寡、无亲属照顾或照顾不及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开展了“你在我的春天里”关爱救助活动,通过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试住体验等多种方法将一部分特殊贫困户送到了慢性病院和敬老院,使他们得到了很好的照顾。

精准扶贫工作是一块试金石,能测出一个人素质,测出一个人一心为民的态度、责任和担当。赵英霞说,只有把对扶贫工作认识提高到这个层次,才不会面对群众不公对待深感委屈,才不会在繁杂的工作任务中有所懈怠,才不会面对重重困难而退缩,才能够满怀激情地把扶贫攻坚工作进行到底。

(YMG全媒体记者 赖皓阳 通讯员 孙洪圳 摄影报道)

责任编辑:伟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