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相声逐渐成为全国影响力最大的曲艺形式之一,各地涌现出许多技艺精湛的相声演员,在这些演员中,北京的侯宝林、济南的孙少林、南京的张永熙、武汉的王树田,均以擅长表演“柳活”类节目(指以学唱戏曲、曲艺和歌曲为主要内容的相声作品),为内外行所称道,他们四位也被合称为相声界“三个半”柳活演员。这四人虽然身处南北各地,但是却有三个是天津人,而这一直鲜为人知。

门柳 相声 相声界的柳活三个半(1)

年轻时的侯宝林先生在学习京剧

这四人中,侯宝林艺术影响力最大,知名度也最高,他的艺术成就各种文献资料早有定评,无须赘言。但侯宝林本人的出生地却已无从考证,他只记得自己4岁时跟着舅舅张全斌坐着火车来到北京。据侯先生本人回忆,他很有可能是从天津去北京的,所以侯宝林自传的第一篇标题就是《我可能是天津人》,后来在上世纪40年代,侯宝林在天津成名、走红,因此终其一生,侯宝林对于天津,始终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

时至今日,济南的晨光茶社已成为山东曲艺界的一面旗帜,而其创始人孙少林却是地道的天津人。孙少林,乳名“大莱子”,9岁学艺,12岁登台,18岁来到泉城济南献艺。在离开天津之前,马三立寄予他“三拳打出少林寺,一炮走红济南府”的美好祝愿,为他取名孙少林。

孙少林果然不负众望,在济南迅速走红,组织成立了晨光茶社,成为山东相声演出的重要阵地,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相声演员,在相声史上留下辉煌的一笔。

相声虽然是流行于北方的曲艺形式,但是张永熙和王树田却为相声在南方的传播,贡献了自己的毕生精力,这种“拓荒者”的精神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其中艺术生涯最长者为南京的张永熙先生。他是北京人,新中国成立后落户于南京,长期在南方各地演出。张永熙除了擅长演唱北方的戏曲、曲艺之外,还潜心研究南方曲种,并得到过评弹名家徐云志、蒋月泉的亲自指点。1997年,张永熙在天津和赵世忠合作录制了一大批传统相声精品,为相声的传承留下了珍贵的艺术资料。2002年,应邀担任第二届全国相声大赛评委,2011年9月,他再度来津,在谦祥益文苑和于佑福合作表演了自己的代表作《方言误》,虽已九十高龄,但仍口齿清晰,思维敏捷,深厚的艺术功力和潇洒的台风令到场观众无不叹为观止。

王树田在四人中年龄最长,而资料也相对最为匮乏,这是非常可惜的。他1913年生在天津,1987年去世。姑丈孙少山是天津燕乐升平曲艺场的创建者和经营人,父亲王文元也在该剧场供职多年。因此,王树田受家庭影响,从小就对相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4岁在天津登台演出,后辗转济南、上海等地演出,1950年落户武汉,1952年参加第二批赴朝慰问团,赴朝鲜战场为志愿军战士演出。

1953年任武汉市曲艺队队长(后曲艺队改制改为武汉市说唱团,王树田任副团长)。王树田对艺术精益求精,曾经得到过梅兰芳的亲自指点,京剧名家马连良晚年甚至对学生说:“想知道我年轻时怎么唱的,就去听王树田的相声。”王树田的柳活功力之深,由此可见一斑。

另外,王树田晚年还口述了《我所知道的京韵大鼓大王刘宝全》一文,为后人研究刘宝全的生平事迹留下了珍贵的文献资料。

最后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在当年这“三个半”柳活演员的评价中,侯宝林先生是作为半个的面貌出现的(言外之意,就是那三位的“柳活”功力都在侯之上),而侯宝林却能在强手如林的相声舞台上卓然成家,除了得益于他身在中央广播说唱团之外,更与他勤学苦练,善于扬长避短,推陈出新,在“柳活”之外的其他方面狠下功夫是分不开的。他能够取得后来的成绩,也说明了天道酬勤的人生真谛。

本文原标题《超阅之满庭芳:相声界的柳活“三个半”》,刊载于2015年6月30日天津网,作者署名潘侠风,编者对该笔名进行检索,发现竟与一位老报人、作家及京剧研究者重名,为娱读者,将“老潘先生”生平简介摘录如下:

老先生1914年生人,1983年辞世。他自幼喜爱京剧,中学时已对京剧甚为熟知,像内行一样练武功基本功,能翻能打,向京剧著名科班富连成中“连”字辈的武花脸名角骆连翔学习武花脸戏,中学毕业后便在北京、天津办戏曲报刊,成为旧时办戏曲报刊的权威人士,有“南张北潘”之说。“南张”,指上海办《立言画刊》等的张古愚,“ 北潘”,即指潘侠风。

潘先生1952年在宝文堂书局负责编审剧本。后又转到通俗文艺出版社做主任编审。1957年初,调入戏曲编导委员会,欲编辑一套包罗所有收集到的老戏本子的《京剧汇编》。

从1957年潘侠风到任,到1965年“文革”前, 8年间,他共编辑《京剧汇编》 109集,包括477个剧目,还有许多待编的老戏本子,为免遭“破四旧”之害,暂时封存起来。这是潘侠风于新中国建立后的一大贡献。

潘侠风在编辑《京剧汇编》之余,利用业余时间,不断编写新戏,先后编写出《一箭和》、《义狐传》、《青霞丹雪》、《三侠五义》、《赵氏孤儿》、《于谦》等戏,分别由著名演员毕谷云、李元春、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裘盛戎和张学津等演出。在此期间他还记录、整理出版了京剧花脸名家钱宝森的谈艺录。

“文革”开始后,他被挂上“反动文人”的牌子,逆流浩荡,原想隐退,但多半生与戏结缘,京剧还时时在念。应北京京剧院之邀,先后写出《溜须老店》、《鉴湖女侠》、《侠骨柔情》等,由吴素秋、姜铁麟、李世英等分别演出。1993年初,值正月十五元宵节,竟自撒手而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