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典记录到哪个年代(永乐大典正本踪迹成谜)(1)

说起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大型图书,很多人都会想到《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永乐大典》编纂于明朝永乐年间,是永乐皇帝直接主导编纂的一部中国古典集大成的旷世大典。《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百科全书”条目中称,《永乐大典》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明成祖朱棣下了一道诏谕

1403年盛夏的南京,明成祖朱棣刚刚登上皇位的第二年,就给翰林院的侍读学士解缙等人下了一道诏谕。

了解一点历史的人都知道,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他是起兵把自己的侄子、朱元璋亲选继位的建文帝赶下台(下落不明)后,登上皇帝宝座的。

朱棣的这道诏谕,用白话来说是这样的:

天下自古至今所有的事物,都分散收载在各种书籍之中,这些书籍品种多、文字长,从中寻找可供参阅的内容很不容易。我想将各种书籍中所载的事物,以分类的方法放在一起,用在韵目下分列单字的方法,编集在一部书中,这样查考起来就像探囊取物那样方便……你们要按照我的意思,凡是自有书籍以来,所有经、史、子、集百家的书,甚至于包括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等方面的言论,都将它们辑录到这部书中来,不要怕内容繁多而浩大。

朱棣一代豪杰,气魄很大。他要编的这本书,气魄也很大。

朱棣的设想并不算独创,他要求编的其实是一种类书。类书是我国古代编纂的一种工具书,它是从许多种古籍中辑录某些章句、片段甚至是全书,或分门别类、或按字顺加以编纂而成,目的是为了便于查检和使用,从中找到所需要的资料。就内容广泛这一点来说,类似于今天的百科全书,但更恰当地说,类书是百科资料汇编。

我国编纂类书的做法起源于三国时的曹魏,也是由皇帝首创并组织实施的。曹操次子曹丕代汉称帝后,诏令文士们集五经群书,以分类辑录的方法编纂一部类书,定名为《皇览》,总字数达到800余万字。这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类书。

自此以后,类书的编纂盛行于唐、宋各代。其中唐代著名的有《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和《白氏六帖事类集》四大类书,宋代著名的有《太平御览》《册府元龟》《太平广记》和《文苑英华》四大类书。据各种古代书目记录,从三国至清代中期1600年间,产生的类书有六七百种之多。

历代类书的编排方式大致可分为两大类:第一大类是按类别编排,大多数类书采用这种编排方式,但分类方法各不相同;第二大类是按韵目编排,按照皇上朱棣的明确要求,《永乐大典》就是采用这种编排方式进行编纂的。

解缙接到旨意后,立刻组织了一个一百多人的班子,加紧编纂,仅用了一年多时间,就于永乐二年(1404年)十一月将书编成。明成祖十分高兴,将这部类书定名为《文献大成》。

一遍不行来第二遍

明成祖仔细翻阅了《文献大成》后,觉得这部类书还不尽符合当初他的旨意,和他的意愿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又下令重修。这一次他加强了编纂领导班子的力量,增派了曾辅助他登上皇位的第一功臣、官封太子少师的姚广孝大和尚,与解缙等人一起来做这件事,而编纂人员一举增加到2000多人。

可以说,修纂《永乐大典》荟萃了全国各方面的优秀人材,当时有人以“天下文艺之英,济济乎咸集于京师”来形容这种盛况。

朝廷对编纂者在工作上、生活上也提供了不少优裕条件。明成祖让编辑人员到皇家图书馆阅读图书,还令人分赴各地不计价值搜购图书,以致大典收入的典籍总数达七八千种之多,超过了以往任何类书。为了上班行走方便,把编纂者安置在文渊阁不远的崇里坊等地居住,并由光禄寺负责伙食,“朝暮酒撰”。为了编纂工作夜以继日地进行,特发给“膏火之费”,“仍免朝谒”。

经过3年时间的努力,全书于永乐五年(1407年)十月定稿,由姚广孝领衔进呈,明成祖朱棣阅后表示满意,亲自撰写了《序言》,正式定名为《永乐大典》。定稿后,由抄书者誊抄全书,至永乐六年(1408年)冬全书抄写完毕。全书共22937卷,分装成11095册,共约3.7亿字。

《永乐大典》抄写的文字端庄工整,格式统一,装帧精美,一律是包背装,书皮用黄色丝织品包裹。开本很大,书长50.3厘米,宽30厘米,厚2厘米左右,显得很有气派。板框用手工描制,红色,高35.7厘米,宽23.4厘米,半页8行,每行28字。正文墨书,引书的书名用朱笔,有红色句读。

特别要指出的是,《永乐大典》所辑各书均保持原书面貌,不改动书中的文字内容,与清乾隆年间编纂《四库全书》时,对有些书的内容任意删改的做法完全不同,因而《永乐大典》具有更高的学术研究和史料价值。

永乐十八年(1420年)十一月四日,明成祖颁布了迁都诏,宣告自永乐十九年(1421年)一月一日起,北京成为明王朝的新都。迁都北京后,《永乐大典》原稿仍存放在南京文渊阁,明代中期毁于大火。正本则迁藏至北京皇宫中的文楼(即现在故宫午门的东角楼)。

正本踪迹皆无成了谜

大典修成一百多年后,到了世宗嘉靖年间(1522—1566年),世宗十分喜爱《永乐大典》,案头常置数册供随时翻阅。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皇宫奉天门、三大殿和午门发生火灾,嘉靖皇帝命人抢运《永乐大典》,一夜之中竟为此事3次下达谕旨,足见他对这部类书的高度重视。

由于抢救及时,《永乐大典》逃过此劫。经此一事,嘉靖帝考虑到这部千辛万苦编纂的巨著,仅此一部,万一遭到不幸根本无法补救。因此,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秋,他下令让徐阶、高拱、张居正监督抄书生109人重抄一部,严格按照永乐正本的册式行款摹写,每人每天按规定誊抄3页,每册录毕,于册后注明重录总校官、分校官、写书官等衔名,以示职责。全部重录工作直到六年后的穆宗隆庆元年(1567年)方告完成,这就是副本。在副本即将抄写成的前一年,也就是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嘉靖皇帝去世。

十分蹊跷的是,在重录副本工作完成之后,正本不知从何时起不知去向了。史学家对正本的失佚产生了各种猜测,它最后的下落至今成为历史之谜。一般认为这部正本可能毁于明清政权变动之际,有的说得更具体,认为是毁于李自成撤出北京,下令烧毁皇宫之时。

然而,在世界各地现存的所有《永乐大典》遗本,包括一些残页在内,都是当年重抄的副本,特征十分明显:纸张是嘉靖年间特有的白棉纸,书后还有抄书生、重录总教官的名字。体量如此巨大的煌煌一部《永乐大典》正本,即便遭到了什么劫难不幸,怎么会连一张纸也没有留存下来呢?

嘉靖皇帝的随葬品?

中华书局的张枕石先生以及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的栾贵明先生却提出了这样一种有趣的说法,认为《永乐大典》正本已作为嘉靖皇帝的随葬品葬入永陵地宫。他们认为,嘉靖当年急着要重录一部副本,就是为他将来寿终正寝时以正本作为随葬品做好准备。

栾贵明仔细研究了《明实录》发现,《永乐大典》重录完成与嘉靖帝的丧葬大体是同时。嘉靖帝于1566年12月驾崩,1567年3月葬入永陵。也就是说,嘉靖帝死亡距下葬,有三个月时间。而到了4月15日,继位的隆庆帝才赏赐《永乐大典》重录人员。“重录究竟完成在何时,史无明载。而这正是谜点。”

如果现代人要运完全部的《永乐大典》,要运满4卡车才行。而在明代,并没有现在的发达交通工具,他们只能靠马车拉。为何嘉靖帝死后3个月才入葬永陵?大胆的推断便是:在这段时间里,隆庆帝忙着把《永乐大典》正本放进永陵,以了却嘉靖帝的心愿,一直到嘉靖帝入土为安后,隆庆帝才有时间处理《永乐大典》的副本。“甚至重录工作或许都没有完成,而诡称完成,从而造成了副本的先天缺少,也并不是不可能。”

但是,也有人对“正本殉葬说”提出质疑,认为从明朝的丧葬制度来看,不可能将这部22937卷的巨著葬入永陵地宫。

几种说法不一,正本的下落至今仍是个谜。不管怎样,正本亡佚,是我国文化史上的巨大损失。

对《四库全书》编纂作用大

《永乐大典》副本抄成之后,存放在被称为“石室金匮”的皇史宬内。皇史宬在皇宫的西侧,建成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石室”四周的石墙厚有6米,两扇殿门是两块整石,每扇石门重5000公斤。大殿中有内为樟木、外包铜皮制成的152个“金匮”,放置在1.42米高的须弥座上,副本就存放在这些“金匮”之内,既能防水,又能防火,可以确保万无一失。

《永乐大典》副本自明隆庆迄清康熙这150多年里,一直贮藏在皇史宬, 至清雍正年间又移藏至天安门以南的翰林院敬一亭内。乾隆年间修纂《四库全书》,利用《永乐大典》辑佚古籍,曾清点副本,发现已丢失1000多册,计2422卷,乾隆曾下令查找,结果是一本也没有找到。即使这样,余存的《永乐大典》在《四库全书》的编纂中仍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从《永乐大典》中辑得佚书516种,其中388种收入《四库全书》,128种列为总目存目。

在编纂《四库全书》期间,对《永乐大典》的管理是比较严的,其间曾发生过这么一件事,纂修官黄寿龄私自将其中6册带回家去阅读,结果被盗贼偷走,此事呈报乾隆后,乾隆非常气恼,下令立即缉查,步军统领尚书英廉不敢懈怠,在全城进行搜缉,后在御河桥边复得,是偷盗者见查得紧,又偷偷地放置在这里的。黄寿龄因此事被罚俸3年。从此以后,严禁携带《永乐大典》外出。

乱世书劫 清代末年屡遭劫难

《四库全书》编纂完成之后,对《永乐大典》的管理逐渐松懈下来。至嘉庆、道光年间,官员又伺机挟带偷窃,并将所偷之书以每册10两银子的价格卖给洋人,因此,到光绪元年(1875年)重修翰林院清点《永乐大典》时,所存不足5000册;到了光绪三年(1877年),只剩下3000余册;到了光绪十九年(1893年),只剩下800余册。这些丢失的《永乐大典》都属监守自盗,例如大臣文廷式以借读《永乐大典》为名,盗走了100余册;翰林院的人在下班回家时,将一本本《永乐大典》挟在衣物中携带出去。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六月,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坐落在东交民巷的翰林院处在战火之中。侵略者对《永乐大典》肆意抢掠,甚至用《永乐大典》代替砖块,构筑工事,或纵火焚烧,一时仅存的《永乐大典》几乎丧失殆尽。

翰林院劫后《永乐大典》仅剩64册,被同治十三年(1874年)状元、清末大臣陆润庠运回府中。1912年,民国政府成立后,在教育部社会教育司任第一科科长的周树人(即鲁迅先生)的建议和努力下,获教育部同意,并呈请国务院批准后,教育部派员去陆润庠处将这64册劫余的《永乐大典》取回,4册存放于教育部图书室供展览,60册送交京师图书馆保存。京师图书馆经多方征集,到1934年,已改名为北平图书馆的馆藏《永乐大典》增加到93册。由于局势动荡,1933年5月,教育部电令北平图书馆将宋元精本、《永乐大典》、明代实录等古籍南迁,北平图书馆即选择一部分善本典籍(包括《永乐大典》)运往上海,存放于公共租界仓库,并成立国立北平图书馆上海办事处负责管理。

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上海沦陷,经代理馆长袁同礼、上海办事处钱存训通过驻美使馆和美国联系后,选取了3000种书(其中有60册《永乐大典》)运到美国,交美国国会图书馆代为保管。1965年这批书(包括《永乐大典》)均被运往台湾台北故宫博物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永乐大典》得到各方的捐赠,国内商务印书馆董事会一致通过,将所属东方图书馆所藏21册《永乐大典》全部赠送给北京图书馆(即原北平图书馆,现为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和广东文管会也分别将4册和3册《永乐大典》赠送给北京图书馆。苏联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先后三次将沙俄和日本侵略者劫走的64册归还了我国。至今为止,国家图书馆馆藏《永乐大典》共有161册。现世界各地尚有《永乐大典》400余册,星散于8个国家和地区的30个单位。

谋生不易 “投笔从戎”原是抄书人

从简策版牍时期开始,社会上就开始出现了以代人抄书为生的穷读书人。东汉、三国时,将这些代人抄书的文人叫作“佣书”,是对被雇佣抄写图书的文人的一种称呼。纸写书代替了简策版牍之后,从事这种“佣书”职业的文人逐渐增多。到了唐朝,对从事抄书的人叫作“抄书人”“楷书手”。雕版印刷术发明之后,也仍然需要抄书人,一是抄写在纸上之后才能据此雕版;再就是不是所有的书都需要雕版印刷,有些书仍以写本书的形式出现,这些书仍需要抄书人。

抄书是一项既要求高而又相当辛苦的工作,偶尔抄抄也还可以,如果长年累月伏案抄写,就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了。首先要求抄书人写得一手好字,还要求字字工整,一笔不苟;更要求抄写正确,不误写、不丢字落句。此外,作为受雇于官府或私人的抄书人,必须按规定完成每天抄写字数的“定额”。既要求写得好,又要求写得多,天天埋头抄写,其辛苦之状是可想而知的了。

在我国历史上曾有几位著名人士,在他们发迹之前,因贫穷落魄而以“佣书”谋生,如东汉名将班超还留下了“投笔从戎”的故事。

我国有两部最大的写本书,一部是《四库全书》,这是我国最大的一部写本书,其次就是《永乐大典》。同样是写本书,但编纂方式不同,《四库

全书》是丛书性质的,而《永乐大典》是类书性质的。这两部卷帙浩繁的最大的写本书,全都是用手工抄写而成,可见其工程之浩大。

(摘自:《北京日报》,作者:凌光,原题:《永乐大典》 正本陪葬了嘉靖帝?本文写作参考张忱石著《永乐大典史话》、王鼎吉著《书的历史——古今书里书外的故事》等

附:

张升:《永乐大典》现存卷目表

序号卷序号韵部现藏机构
1480一东中国国家图书馆
481
2485一东中国台北“图书馆”
486
3489一东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490
4538一东中国国家图书馆
539
5540一东中国国家图书馆
541
6551一东中国国家图书馆
552
553
7554一东日本东洋文库
555
556
8623一东中国国家图书馆
624
9661一东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662
10665一东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
666
11782二支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783
784
12803二支爱尔兰切斯特·比蒂图书馆
804
805
806
13807二支英国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
808
14821二支中国国家图书馆
822
823
15849二支日本东洋文库
850
851
16895二支中国国家图书馆
896
17899二支中国国家图书馆
900
18901二支中国国家图书馆
902
19903二支德国柏林民族学博物馆
904
20905二支中国国家图书馆
906
907
21908二支日本天理图书馆
909
22910二支日本京都大学附属图书馆
911
912
23913二支大英图书馆
914
24917二支中国国家图书馆
918
919
25920二支中国国家图书馆
921
922
26975二支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976
27978二支中国国家图书馆
28980二支中国国家图书馆
29981二支美国哈佛大学贺腾图书馆
301033二支德国柏林民族学博物馆
311036二支英国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
1037
321056二支日本东洋文库
331188二支日本东洋文库
341191二支共存二、三、四、五、七共五叶。其中第四叶藏上海图书馆,第五叶藏南京图书馆,其余三叶不详。
351192二支日本东洋文库
361200二支日本东洋文库
371310三微中国台北“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382190六模中国国家图书馆(仿抄本)
2191
392217六模中国国家图书馆
2218
402236六模日本小川广己。又有作“小川雅人”。
2237
412254六模日本东洋文库
2255
422256六模日本静嘉堂文库
432257六模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2258
2259
442260六模不详。原藏越南河内远东学院
2261
452262六模中国国家图书馆
2263
462264六模中国国家图书馆
2265
472266六模不详,原藏越南河内远东学院
2267
482270六模中国国家图书馆
2271
492272六模中国国家图书馆
2273
2274
502275六模中国国家图书馆
512276六模中国国家图书馆
522277六模中国国家图书馆
2278
532279六模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
2280
2281
542282六模日本东洋文库
2283
552337六模日本静嘉堂文库
2338
2339
562340六模中国国家图书馆
2341
2342
572343六模中国国家图书馆
2344
582345六模中国国家图书馆
2346
2347
592367六模中国国家图书馆
2368
2369
602398六模日本天理图书馆
2399
612400六模中国台北“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622401六模中国国家图书馆
632404六模不详。原藏越南河内远东学院
2405
642406六模中国国家图书馆
2407
2408
652535七皆中国国家图书馆
2536
662537七皆中国国家图书馆
2538
672539七皆中国国家图书馆
2540
682603七皆中国国家图书馆
2604
692605七皆中国国家图书馆
2606
2607
702608七皆日本武田科学振兴财田杏雨书屋
2609
712610七皆日本东洋文库
2611
722737八灰日本天理图书馆
2738
732739八灰中国国家图书馆
2740
742741八灰中国国家图书馆
2742
752743八灰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2744
762754八灰中国国家图书馆
2755
772806八灰日本静嘉堂文库
782807八灰中国国家图书馆
792808八灰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2809
802810八灰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2811
812812八灰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2813
822948九真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2949
832950九真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2951
842952九真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2953
852954九真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2955
862972九真中国国家图书馆
872973九真中国国家图书馆
882978九真中国国家图书馆
2979
2980
892999九真中国国家图书馆
3000
903001九真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913002九真大英图书馆
923003九真中国国家图书馆
3004
933005九真中国国家图书馆
3006
3007
943008九真中国国家图书馆
953009九真中国国家图书馆
3010
963133九真中国国家图书馆
3134
973141九真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3142
983143九真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3144
993145九真中国国家图书馆
3146
1003147九真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3148
3149
1013150九真中国国家图书馆
3151
1023155九真中国国家图书馆
3156
1033507九真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3508
1043518九真中国国家图书馆
3519
1053525九真中国国家图书馆
3526
1063527九真中国国家图书馆
3528
1073549九真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1083579九真中国台北“图书馆”
3580
3581
1093582九真日本静嘉堂文库
3583
1103584九真中国台北“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3585
1113586九真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3587
1123614十寒中国国家图书馆
1133615十寒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1143944十寒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
3945
1154908十二先德国柏林民族学博物馆
4909
1164923十二先原本下落不明。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清抄本
4924
4925
4926
4927
4928
4929
4930
4931
4932
4933
4934
4935
4936
4937
4938
4939
4940
1175199十二先日本东洋文库
1185200十二先日本东洋文库
5201
1195202十二先日本东洋文库
5203
1205204十二先日本东洋文库
5205
1215244十三萧英国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
5245
1225248十三萧中国国家图书馆
5249
1235251十三萧中国国家图书馆
5252
1245268十三萧日本东洋文库
1255296十三萧中国国家图书馆
5297
1265343十三萧中国国家图书馆
1275345十三萧中国国家图书馆
1285453十四爻中国国家图书馆
5454
1295455十四爻日本天理图书馆
5456
1305769十六麻中国国家图书馆
5770
1315838十六麻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5839
5840
1326504十八阳中国国家图书馆
6505
1336523十八阳中国国家图书馆
6524
1346558十八阳中国国家图书馆
6559
1356564十八阳中国国家图书馆
6565
1366584十八阳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1376641十八阳英国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
1386697十八阳日本静嘉堂文库
1396698十八阳日本静嘉堂文库
6699
1406700十八阳中国台北“图书馆”
6701
1416764十八阳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6765
1426766十八阳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6767
1436826十八阳日本东洋文库
6827
1446828十八阳日本静嘉堂文库
6829
1456830十八阳日本静嘉堂文库
1466831十八阳美国国会图书馆
6832
1476837十八阳中国国家图书馆
6838
1486850十八阳大英图书馆
6851
1496933十八阳大英图书馆
6934
1507078十八阳德国柏林国家图书馆
7079
7080
1517104十八阳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7105
1527159十八阳中国国家图书馆
1537213十八阳中国国家图书馆
7214
1547235十八阳中国国家图书馆
7236
1557237十八阳日本东洋文库
7238
1567239十八阳中国国家图书馆
7240
1577241十八阳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7242
1587303十八阳日本天理图书馆
7304
1597322十八阳上海图书馆
7323
7324
1607325十八阳中国国家图书馆
1617326十八阳中国国家图书馆
1627327十八阳中国台北“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1637328十八阳中国国家图书馆
1647329十八阳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1657378十八阳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7379
1667385十八阳中国国家图书馆
7386
1677387十八阳中国国家图书馆
7388
1687389十八阳大英图书馆
7390
1697393十八阳中国国家图书馆
7394
1707449十八阳中国国家图书馆
7450
1717453十八阳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7454
1727455十八阳中国国家图书馆
1737456十八阳中国国家图书馆
7457
1747458十八阳中国国家图书馆
1757459十八阳中国国家图书馆
7460
1767461十八阳中国国家图书馆
7462
1777506十八阳中国国家图书馆
1787507十八阳中国国家图书馆
1797510十八阳中国国家图书馆
1807511十八阳日本东洋文库
7512
1817513十八阳中国国家图书馆
7514
1827515十八阳英国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
7516
1837517十八阳中国国家图书馆
7518
1847543十八阳中国国家图书馆
1857602十八阳中国国家图书馆
7603
1867650十八阳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7651
1877677十九庚英国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
1887701十九庚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7702
1897756十九庚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
7757
1907856十九庚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7857
1917889十九庚中国国家图书馆
7890
1927891十九庚中国国家图书馆
7892
1937893十九庚中国国家图书馆
7894
7895
1947960十九庚中国国家图书馆
7961
7962
1957963十九庚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1968020十九庚中国国家图书馆
1978021十九庚英国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
1988022十九庚大英图书馆
8023
8024
1998025十九庚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8026
2008089十九庚大英图书馆
8090
2018091十九庚中国国家图书馆
8092
8093
2028164十九庚中国国家图书馆
8165
2038199十九庚中国国家图书馆
2048268十九庚大英图书馆
8269
2058275十九庚大英图书馆
2068339十九庚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2078413十九庚中国国家图书馆
8414
2088506十九庚中国国家图书馆
8507
2098526十九庚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8527
2108569十九庚日本神户黑川古文化研究所
8570
2118587十九庚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8588
2128628十九庚不详。原藏越南河内远东学院
8629
2138647十九庚日本大阪府立中之岛图书馆
8648
2148706十九庚中国国家图书馆
2158782十九庚原本下落不明。韩国奎章阁藏1935年仿抄本。
8783
2168841二十尤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
8842
8843
2178844二十尤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8845
2188908二十尤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2198909二十尤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8910
2208978二十尤中国国家图书馆
2218979二十尤中国国家图书馆
2228980二十尤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8981
2239561二十二覃日本东洋文库
2249762二十二覃中国国家图书馆
9763
9764
2259765二十二覃日本石黑传六
9766
22610110二纸爱尔兰切斯特·比蒂图书馆
10111
10112
22710115二纸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
10116
22810135二纸英国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
10136
22910270二纸美国洛杉矶圣玛利诺(San Marino)汉庭顿图书馆(Huntington Library)
10271
23010286二纸中国国家图书馆
10287
23110309二纸中国国家图书馆
10310
23210421四济中国台北“图书馆”
10422
23310458四济中国国家图书馆
10459
23410460四济英国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
23510483四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10484
23610539四济日本东洋文库
10540
23710812六姥日本东洋文库
10813
10814
23810876六姥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10877
23910888六姥中国国家图书馆
10889
24010934六姥美国国会图书馆
10935
24110949六姥美国国会图书馆
10950
24210998六姥美国国会图书馆
10999
24311000六姥美国国会图书馆
11001
24411076八贿美国国会图书馆
11077
24511127八贿中国国家图书馆
11128
24611129八贿中国国家图书馆
11130
24711131八贿中国国家图书馆
11132
24811133八贿中国国家图书馆
11134
24911135八贿中国国家图书馆
25011136八贿中国国家图书馆
11137
25111138八贿中国国家图书馆
11139
25211140八贿中国国家图书馆
11141
25311312十罕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
11313
25411368十一产不详。原藏英国伦敦图书馆
11369
25511412十一产日本东洋文库
11413
25611598十四巧日本东洋文库
11599
25711602十四巧日本东洋文库
11603
25811615十四巧日本东洋文库
11616
25911618十四巧美国国会图书馆
11619
26011620十四巧中国国家图书馆
26111848十八养日本东洋文库
11849
26211887十八养大英图书馆
11888
26311903十八养大英图书馆
11904
26411905十八养中国国家图书馆(文廷式抄本)。英国阿伯丁大学图书馆藏“卷11907”一册,明嘉靖副本。
11906
11907
26511951十九梗美国国会图书馆
11952
26611953十九梗美国国会图书馆
11954
11955
26711956十九梗美国国会图书馆
11957
26811958十九梗美国国会图书馆
11959
26911960十九梗美国国会图书馆
27011980十九梗美国国会图书馆
11981
27112013二十有美国国会图书馆
12014
27212015二十有美国国会图书馆
12016
27312017二十有美国国会图书馆
12018
27412043二十有美国国会图书馆
12044
27512071二十有美国国会图书馆
12072
27612148二十有美国国会图书馆
27712269一送美国国会图书馆
27812270一送美国国会图书馆
12271
27912272一送美国国会图书馆
12273
12274
28012275一送美国国会图书馆
12276
28112306一送美国国会图书馆
12307
12308
28212399一送美国国会图书馆
12400
28312428一送美国国会图书馆
12429
28412506一送美国国会图书馆
12507
28512929一送日本京都大学附属图书馆
12930
28612960一送美国国会图书馆
12961
12962
28712963一送美国国会图书馆
12964
12965
28812966一送美国国会图书馆
12967
12968
28912969一送美国国会图书馆
12970
12971
29013017一送中国国家图书馆
29113018一送中国国家图书馆
29213019一送中国国家图书馆、日本东洋文库(中国国家图书馆存前半卷,东洋文库存后半卷)
29313020一送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29413074一送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13075
29513082一送中国国家图书馆
13083
13084
29613135一送中国国家图书馆
13136
29713139一送日本东洋文库
13140
29813189一送德国柏林民族学博物馆
13190
29913193一送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
13194
30013201一送大英图书馆
13202
13203
30113340二寘大英图书馆
13341
30213344二寘美国国会图书馆
13345
30313450二寘中国国家图书馆
30413451二寘日本天理图书馆
13452
30513453二寘美国康奈尔大学图书馆
30613494二寘中国国家图书馆
13495
30713496二寘大英图书馆
13497
30813498二寘大英图书馆
13499
30913506二寘中国国家图书馆
13507
31013589二寘美国国会图书馆
13590
31113629二寘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
31213822二寘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13823
13824
31313872三未英国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
13873
31413874三未英国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
13875
31513876三未大英图书馆
13877
13878
31613879三未美国康奈尔大学图书馆
13880
31713991三未中国台北“图书馆”
31813992三未大英图书馆
13993
31914046四霁中国国家图书馆
32014049四霁中国国家图书馆
14050
32114051四霁中国国家图书馆
14052
32214053四霁中国国家图书馆
14054
32314055四霁美国国会图书馆
14056
32414124四霁日本天理图书馆
14125
32514131四霁美国国会图书馆
32614217四霁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14218
32714219四霁大英图书馆
14220
32814380四霁中国国家图书馆
14381
32914382四霁中国国家图书馆
14383
33014384四霁中国国家图书馆
33114385四霁英国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
33214461五御中国国家图书馆
14462
33314463五御中国国家图书馆
14464
33414536五御中国国家图书馆
14537
33514544五御中国国家图书馆
14545
33614574六暮中国国家图书馆
14575
14576
33714607六暮英国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
14608
14609
33814620六暮中国国家图书馆
14621
33914622六暮英国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
34014624六暮中国国家图书馆
14625
34114626六暮中国国家图书馆
34214627六暮英国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
34314628六暮日本天理图书馆
14629
34414707六暮中国国家图书馆
14708
34514837六暮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34614838六暮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34714912六暮中国台北“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34814947六暮日本东洋文库
34914948六暮中国国家图书馆
35014949六暮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葛思德图书馆
35114998七泰中国国家图书馆
35214999七泰中国国家图书馆
35315073七泰英国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
15074
15075
35415138七泰中国国家图书馆
15139
35515140八队中国国家图书馆
15141
35615142八队美国国会图书馆
15143
35715868九震美国康奈尔大学图书馆
15869
15870
35815873九震中国国家图书馆
15874
15875
35915897九震中国台北“图书馆”
15898
36015948九震日本东洋文库
15949
36115950九震美国国会图书馆
15951
36215955九震大英图书馆
15956
36315957九震美国纽约市公共图书馆抄本档案部
15958
36416217十翰英国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
16218
36516343十翰英国剑桥大学图书馆
16344
36616841十二霰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16842
36717084十三啸日本静嘉堂文库
17085
36818207十八漾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18208
18209
36918222十八漾中国国家图书馆
18223
18224
37018244十八漾大英图书馆
18245
37118402十八漾中国国家图书馆
18403
37218764十九敬中国国家图书馆
18765
18766
37318767十九敬中国国家图书馆
18768
18769
37418770十九敬中国国家图书馆
18771
37519416二十二勘日本东洋文库
19417
37619418二十二勘日本东洋文库
19419
37719420二十二勘日本东洋文库
19421
37819422二十二勘日本东洋文库
19423
37919424二十二勘日本东洋文库
19425
19426
38019636一屋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19637
38119735一屋英国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
38219737一屋英国剑桥大学图书馆
19738
19739
38319740一屋大英图书馆
19741
38419742一屋美国国会图书馆
19743
38519781一屋美国康奈尔大学图书馆
19782
38619783一屋美国康奈尔大学图书馆
19784
38719785一屋美国国会图书馆
19786
38819789一屋大英图书馆
19790
38919791一屋四川大学博物馆
39019792一屋美国国会图书馆
39119865一屋爱尔兰切斯特·比蒂图书馆。原著録收藏者为英国马登。其中卷19866中华书局影印本缺第八页前半页,《海外新发现〈永乐大典〉十七卷》收入了完整的此卷。
19866
39219931一屋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39320121一屋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20122
39420139二质英国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
39520181二质大英图书馆
20182
39620197二质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39720204二质中国国家图书馆
20205
39820308二质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20309
39920310二质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20311
40020353二质中国国家图书馆
20354
40120372二质中国台北“图书馆”(原误为卷20572)
40220373二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葛思德图书馆(原误为卷20573)
40320424二质中国国家图书馆
20425
40420426二质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20427
40520428二质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40620478二质中国台北“图书馆”
20479
40720648二质中国国家图书馆
20649
40820850二质大英图书馆
20851
40921025三术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21026
41021029三术中国国家图书馆
21030
21031
41121983七药中国国家图书馆
21984
41222180八陌中国国家图书馆
22181
22182
41322536九缉中国国家图书馆
22537
41422570九缉中国国家图书馆
22571
22572
41522576九缉中国国家图书馆
22577
22578
41622749十合中国国家图书馆
22750
41722760十合中国国家图书馆
41822761十合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録》(北京,中华书局,1983)846页误着录为卷220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