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陶朱公),春秋末期楚国人,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和道家学者。范蠡助越灭吴后,辗:转至陶,定居经商,被后人尊为“商祖”。

范蠡(陶朱公)墓,位于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滨河街道崔庄村。

范蠡的陵墓在哪里(历史名人13)(1)

据《史记》载,范蠡辅越灭吴后,弃官经商,先到齐国,后定居于陶,自称陶朱公,死后葬于此地。《定陶县志》、《曹南文献录》亦记载:范蠡墓在定陶县城东北五里。

考古调查显示,现存范蠡墓周围一千余平方米范围内,地势较高,土质较黑,器物残片种类较多,陶色纯正,是一处较大面积的夏商至春秋战国时期的古文化遗址。

范蠡葬在此地,即与文献数据的记载一致,也与周围地势地望相吻合,1982年该遗址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12月被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范蠡的陵墓在哪里(历史名人13)(2)

范蠡(fàn lǐ ,公元前536-前448年) ,字少伯,楚国宛地三户(今南阳淅川县滔河乡)人。春秋末期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和道家学者,是早期商业理论家,被后人尊称为“商圣”。后世生意人多供奉他的塑像,尊之为财神。

范蠡也是楚学开拓者之一,著《范蠡》二篇,今佚。

范蠡的陵墓在哪里(历史名人13)(3)

范蠡虽出身贫贱,但是博学多才,与楚宛令文种相识、相交甚深。因不满当时楚国政治黑暗,一起投奔越国,之后被拜为上大夫,辅佐越国勾践。他帮助越王勾践,兴越灭吴,雪洗会稽之耻,成就霸业,又被封为上将军。

范蠡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化名姓为鸱夷子皮,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后定居于宋国陶丘(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南),自号“陶朱公”。

范蠡的陵墓在哪里(历史名人13)(4)

据载,公元前493年,勾践、范蠡君臣入吴为奴三年。

公元前490年,勾践、范蠡君臣离吴返越。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汝忘会稽之耻邪?”

范蠡建议勾践劝农桑,务积谷,不乱民功,不逆天时。为提高军事力量,范蠡重建国都城两座。小城是建给吴国看的,而大城建得残缺不全,面对吴国的方向,不筑城墙,就迷惑了夫差。

范蠡的陵墓在哪里(历史名人13)(5)

为进一步迷惑夫差,范蠡又投其所好,派人送给他稀缺之物,以讨夫差的欢心。还向夫差进献美女(西施),消磨夫差的意志。

范蠡到民间物色美女,民女西施和郑旦被选中送到吴国。据《越绝书》记载:吴亡后,西施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范蠡与西施的故事虽然优美动人,但无历史依据。)

范蠡的陵墓在哪里(历史名人13)(6)

公元前484年,吴再次伐齐,占于艾陵,越王君臣朝见吴王,君臣皆有贿赂,进一步麻痹吴人,夫差杀了重臣伍子胥。

公元前478年,三月,越伐吴、吴师还战于笠泽、双方夹吴松江而阵、越人大败吴师。越灭吴,夫差自杀。公元前468年,越王实现霸业,范蠡即泛舟五湖。

范蠡的陵墓在哪里(历史名人13)(7)

范蠡浮海出齐,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齐人闻其贤,以为相,范蠡不受,乃归相印,尽散其财,间行以去,止于陶,天下称陶朱公 。

楚惠王四十一年(公元前448年),范蠡卒,时年88岁。著《计然篇》、《陶朱公生意经》《卢氏本草经》等。

范蠡的陵墓在哪里(历史名人13)(8)

另外,传说在安徽涡阳县西阳镇,曾有地名范蠡村,也有范蠡坟,是范蠡和西施的合葬墓,土丘为人工垒起,占地很广,土丘甚高,建有庙宇,供奉范蠡、西施。

据《战国策》载,陶的地理位置,封燕相国于河南,南与陶为邻。这个“陶”,应是现今的安徽涡阳县西阳镇,因此认为涡阳县的范蠡墓才是真正的范蠡墓。待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