扳倒鳌拜后,康熙终于可以正大光明召师父伍次友进宫,康熙欲重用伍次友,让伍次友出任吏部侍郎,官居三品,并赐为太子少保,上书房帝师,但伍次友一生淡泊名利,况且他也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在知道龙儿的身份后,他就再也不能将其视为可以敞开心扉的挚友了,他表示愿意在民间帮皇上教化民心,苏麻听后恼羞成怒,骂伍次友不识好歹,但伍次友此举正好合了康熙的意,康熙免了伍次友抗旨之罪,假装给他其他赏赐试探他,要人要物都会答应他,苏麻在门外听着满心期待他向皇上把自己要了去,可没想到伍次友什么都不要,康熙乐坏了,立马放伍次友出宫,见伍次友立马就走,苏麻追上问他为何舍她而去,原来伍次友早就看出康熙喜欢苏麻,他不可能和皇上去争夺同一位女子,所以放弃了皇上许诺给他的机会。但苏麻从小把皇上当成自己的弟弟,并未有非分之想,伍次友直言皇上也是人,也会恩仇必报。

康熙王朝康熙和苏麻喇姑被活埋(苏麻喇姑带发修行)(1)

经过多年的相处,康熙对苏麻确实已经产生了不一样的情感,他希望余生与苏麻共结连理,但是苏麻却不能接受这样的旨意,此刻的她依然钟情于伍次友,而且在内心深处永远不会忘记八年前孝庄皇太后的告诫,要永远将玄烨视作自己的弟弟,要永远的爱护他。也许孝庄已经忘记了她曾经说过的话,这天早上苏麻给孝庄梳头,孝庄将苏麻许配给皇上,并册封为德妃,得知消息的皇上惊喜万分,而苏麻却一百个不愿意,选择避而不见,她深知后宫女人的悲惨命运。成亲当天也仍然闭门不出,直到孝庄锦衣华服来喊她,苏麻才肯开门见人,但苏麻宁愿绞发为尼也不愿嫁给皇上,孝庄心痛不已,最终决定在皇宫新建一座尼姑庵,让她永久居住,带发修行。

时间来到了康熙十二年,此时的玄烨已经是一个二十岁的青年了,乾清宫依旧如常,朝政之上,两份奏折的到来打破了朝堂多日的安宁,一边是朱国治上奏弹劾吴三桂之折,一边是吴三桂上奏弹劾朱国治之折,诬陷朱国治拥兵自重,割据一方。二人针锋相对,极力以最狠毒的语言攻击对方,一时之间朝堂上议论纷纷,这也同时揭开了三藩之乱的序曲。

康熙王朝康熙和苏麻喇姑被活埋(苏麻喇姑带发修行)(2)

三位藩王分别是镇守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以及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他们在所辖区域内不仅拥有极大的权力,甚至可以保留自己的武装力量,久而久之他们的势力已经对大清帝国的统治基础产生了威胁。但是现在还远远不是得罪吴三桂的时候,因为在三藩之中,吴三桂兵马过半,势力最为强大,只要控制住吴三桂,其余二王势力根本不足为惧,所以在这个时候皇上只能选择牺牲朱国治这位潮州知府,将其押赴京城,交于刑部处置。

在这次的朱国治事件中,吴三桂之子吴应熊已经清楚察觉到皇上对三藩的裁撤之心,便立马写信劝诫父亲千万不能私自处置朱国治,不然将会落得携私报复的话柄,同时告知在三王进京议政的时候可以借病推脱,绝不能离开云南,否则一旦到了京城,那就失去了掌控一切的主动权,这一点身系着三藩的身家性命,至关重要。

康熙王朝康熙和苏麻喇姑被活埋(苏麻喇姑带发修行)(3)

吴三桂也深知私自处置治国之的后果,此刻他最大的希望就是能够维持现状,保证自己在云贵川的势力。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他表面上要全心全意为朝廷清除匪患,而实则处处留有余地,给那些土匪乱贼留下了一条生路,因为只要他管辖的区域时刻处于一种不安稳的状态,康熙才离不开他这位平西王,那么撤藩计划才无从谈起。吴三桂私下更是招兵买马扩大自己的势力,他认为自己越强大就会越安全。

康熙王朝康熙和苏麻喇姑被活埋(苏麻喇姑带发修行)(4)

朱国治在被押赴京城的时候,因缘际会结交了进京赶考的周培公,周培公得知朱国治所犯何罪之后,他精准的推测出了皇上的心意,在他看来,康熙裁撤三藩的决心势不可挡,而朱国治只不过是说出了皇上心中所想,他的此次请罪未必没有一线生机。而这一切都要看这位皇帝是如何决断的。而此刻的康熙也正如周培公所说他是一定要裁撤三藩的,不仅仅是因为这三位异姓王公,对于大清的统治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同时也因为他们每年都占据了朝廷几乎过半的财政收入,三藩不撤,国力不继,但面对自己的雄心壮志,他实在是有心无力,原本他想得很简单,希望能够借助三藩齐聚京城的时机,可以将他们一网打尽,但吴三桂精明称病不出,所以此刻的他也只能利用俄罗斯使臣稍作试探,不敢轻举妄动,打草惊蛇。此时的三人则慷慨表忠心,誓死与康熙君臣一心,永不背叛,但是康熙深知这场利用三王进京进行裁撤的计谋已经失败,所以他必须要进行下一阶段的准备,而这一阶段的关键人物就是朱国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