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文据二月河小说《康熙皇帝》和《雍正皇帝》及由此改编的电视剧所演绎而成,并无史实依据。所涉及的人物是作者因小说需要虚构出来的,参考资料均来源于小说及相关电视剧。

说起伍次友和邬思道,看过二月河小说的朋友对这二位一定会很熟悉。因为他们两个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各自书中的智囊。他们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腹有良谋,包罗万象。他们的存在,就好比诸葛亮之于刘备,刘伯温之于朱元璋。他们是智慧的化身,总是能够帮助两位皇帝转危为安,逢凶化吉。最终伍次友教会了龙儿(康熙皇帝)“帝王之道”,并助他巩固了皇权。而邬思道帮助四阿哥胤禛(雍正皇帝)在“九龙夺嫡”的皇权之争中夺得了皇位 。

雍正最后一次见邬思道他为啥跑了(康熙之师伍次友与雍正之师邬思道)(1)

康熙皇帝蜡像

虽然他们身上都有相似之处,但是给人的感觉却是截然相反。伍次友给人的感觉是一个传统的书生,一个落魄的贵公子,一个堂堂正正的才子。而邬思道给人的感觉就比较阴暗了,一个躲在阴影里,见不得光的谋士。如果说伍次友所传授的是阳谋,那邬思道所传授的就是阴谋了。不管怎么样,二人最后都得以功成身退,也算得上是殊途同归了。俗话说的好:“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这也是古代每一个读书人的愿望。二人也算是得偿所愿了。那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谈一谈两个人的生平遭际,是如何阴差阳错,走向了不同的人生道路。

同为书生 ,皆因科考遭逢大难

《康熙皇帝》中的伍次友和《雍正皇帝》中的邬思道都是一开篇就走到了台前,可谓是贯穿全线的核心人物。只是二人的所作所为,却截然不同。伍次友是救下了一个行将垂死之人,这个人就是康熙朝赫赫有名的大臣明珠。而邬思道则是逃难回乡,偶遇四阿哥胤禛。在瘦西湖畔的酒楼上和扬州太守车铭来了一场兵不血刃的短兵相接。邬思道当时的处境,是一个落魄书生,且终生无望科举出头之日,在目睹了扬州太守车铭醉心于花天酒地后便出言嘲讽。在普通人看来,这岂不是惹祸上身。但邬思道却毫无顾忌,直抒胸臆。如果说伍次友是一湾湖水,包容万象;那邬思道就是一把匕首,锋芒毕露。

雍正最后一次见邬思道他为啥跑了(康熙之师伍次友与雍正之师邬思道)(2)

一湾湖水

一,伍次友的出身与来历

据书中所述,伍次友是扬州人,家世豪富,祖上出过几个大官。而伍次友才华横溢,是有名的才子,还是侯方域的学生。说起侯方域,此人是明末四公子之一,复社的领袖人物,也是名门之后,家学渊源。只可惜最后晚节不保,在清军入关后向清军献计,为了镇压榆园军起义,挖开了黄河大堤,致使上百万百姓流离失所。伍次友虽然是他的学生,这点却并不像他。

清军入关后,多尔衮为了安置满洲八旗的贵族和兵丁,多次下达“圈地令”,也就是当时有名的跑马圈地。据史书所载,

"圈田所到,田主登时逐出,室中所有,皆其有也。妻孥丑者携去,欲留者不敢携。其佃户无生者,反依之以耕种焉。"

被圈中的土地,原来的田主马上就被赶走了,家里的一切都不能带走,妻儿老小,长的不好看的还能带走,稍微有点姿色的就被强占了。这就导致了大量的农民失去了赖以谋生的土地,沦为了佃户或者是乞丐。

雍正最后一次见邬思道他为啥跑了(康熙之师伍次友与雍正之师邬思道)(3)

《康熙皇帝》中的伍次友

伍次友在目睹了这一现象,看到北京城内满大街流离失所,饥寒交迫的老百姓后义愤填膺。在科举之日写下了《论圈地乱国》。笔锋直指朝堂内的权臣鳌拜。当时的鳌拜那可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势滔天,连皇上也无可奈何。这一下子可算是捅了篓子了,鳌拜知道后就派人捉拿伍次友,还是在康熙的遮掩周旋下才得以逃脱大难,只是从此以后与科举仕途无缘,而伍次友也安下心来教导康熙读书。

二,邬思道的出身与来历

而邬思道也是无锡有名的才子, 康熙三十六年应试南京春闱,出了科场感觉还行,结果发榜才知道 只中了副榜最后一名,深受打击。而那些高中榜首的都是一些不学无术的人,一怒之下就煽动那些落榜的举子,率领他们抬着财神围攻了贡院,讽刺科举不是“唯才是举”,而是“唯财是举”,还把江南贡院的贡院二字改成了“卖完”。这件事引发了朝野上下的震惊,康熙帝下令彻查此案,并严令缉拿邬思道。不得已邬思道只得匿名远遁了。

雍正最后一次见邬思道他为啥跑了(康熙之师伍次友与雍正之师邬思道)(4)

《雍正皇帝》中的邬思道

这件事在历史上也是确有其事,映射的是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的“辛卯科场案“。以权势、财力破坏公平,其实古已有之,而科场舞弊案也是多不胜数。俗话说的好”知识改变命运“,对于绝大多数的普通人来说,读书上进是唯一的捷径。但是如果连着唯一的一条向上的路都被堵死了的话,那所引发的后果就是难以想象的了。这也不是当权者所希望看到的。所以”辛卯科场案“,连一省总督都被撤职查办,相关涉案人员也被处死了。

小说中也是如此,引发了这一系列官场大地震的始作俑者邬思道为了躲避官府的捉拿,开始亡命天涯。直到当朝太后病逝,康熙皇帝大赦天下,他才重出江湖。甫一出场,就和扬州太守来了一场唇枪舌战。只得转投北京,去寻找他那青梅竹马的未婚妻,他的表姐金凤姑。

都是为情所困,爱而不得

在伍次友被龙儿(康熙皇帝)延聘为师后,就见到了化名为婉娘的苏嘛拉姑。这个苏嘛拉姑是康熙的近侍,从小就陪伴着他,说是康熙的精神导师也不为过。婉娘这次来见伍次友是有任务在身的,她是来考校伍先生的学问的。

两人经过了一系列的考校,对对子,策问之后,伍次友猜度着不开个玩笑她是不会停下来的,就在婉娘问他最喜欢古人说的那句话后,回道”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句玩笑闹了婉娘一个大红脸,也让两人看对了眼。

雍正最后一次见邬思道他为啥跑了(康熙之师伍次友与雍正之师邬思道)(5)

胡静饰演的苏嘛拉姑

在随后的日子里,两个人接触越深,彼此暗生情愫。有一次伍次友准备去参加秋闱,康熙皇帝知道别人都劝不动他,就让婉娘去劝他不要去。结果伍次友听婉娘劝阻后就爽然应允了。这种感情悄然而生,却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现选取小说中的一些片段来佐证,相信大家都能够心领神会。

见是苏麻喇姑,伍次友眉棱一颤,眼中兴奋的火花闪烁了一下,随即爽朗地笑道:“哈!是婉娘啊!快请进来!”

这是伍次友在见到婉娘时的表现。

说到这里,苏麻喇姑欲言又止,心里觉得还有许多话要问,却只是说不出来。窗外寒风飒飒,室内温暖如春,在这深宅大院、清静幽幽的地方,他们四目相对,还是头一次。尤其是经过了白云观那场劫难之后,好多天没能见面了,都攒了许多话要说,可一时又不知从何说起。而且好象此时此刻,就这样静静地,一言不发地坐着,倒比千言万语,更能表示出自己的心意。尽管各自心头都禁不住一阵阵乱跳,一阵阵不安,一阵阵地拘束,仿佛连脚都没地方放了,但是,却谁也不肯先打破这耐人寻味的沉默。

这是二人相顾无言,却又心跳加速的表现。真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只是可惜二人终不能得偿所愿,比结连理。在帮助康熙皇帝制服鳌拜后,婉娘被明珠使诡计逼的出家为尼,而伍次友也黯然离京,回了扬州。这个明珠就是开篇伍次友救下的那个饿殍,当真应了那句话”姻缘天注定,半点不由人“。

雍正最后一次见邬思道他为啥跑了(康熙之师伍次友与雍正之师邬思道)(6)

而邬思道就更惨了,本来有一个姑表至亲的表姐,二人青梅竹马,已经订了婚。结果邬思道因大闹贡院之事,仓皇逃窜。待到十年后大赦天下方才复出,此时已是残疾之身。待得打听着姑父一家都搬到了北京,就赶去投亲。想着能够再续鸳梦,携妻南下,做一个陶朱公。结果到那后不但被下人冷眼相对,还得知十年来一直梦牵魂萦的未婚妻已经另嫁他人,孩子都老大了。一下子心灰意冷,备受打击。邬思道对未婚妻金凤姑的用情之深从小说中可见一斑。

邬思道向外看时,不禁浑身一颤!这个挽着粑粑髻,刀裁鬓角,容光焕发的少妇,竟是他十年来梦魂萦绕的未婚妻金凤姑!邬思道挺了一下身子想站起来,几乎栽倒了,瘫在椅子上,已是形同木偶!

邬思道两手紧紧握住椅把手,他面色苍白的可怕,浑身像是泡在冰水里,噤的气也透不过来。

而金凤姑的表现是,

好像一下子给人抽干了血,凤姑的脸色青中透黄,呆若木鸡的站在院里,任凭阿宝在怀中揉搓,半晌方勉强一笑。

而邬思道的姑父和他的表姐夫见邬思道不比常人,担心他日后飞黄腾达报复他们,就设奸计准备除掉邬思道。幸好有邬思道姑姑的侍女因暗恋邬思道,私下通风报信,邬思道才逃过一劫,为四阿哥的手下所救。从此就委身在四阿哥府中,替他出谋划策。

辅佐对象不同,目标各异

伍次友与龙儿(康熙皇帝)初次相逢时,龙儿才八岁,还是一个黄口小儿。虽然天资颖惠,但也是所知有限。所以伍次友在被龙儿延聘为师后,所教导他的都是堂堂正正的帝王之道。比如二人初次相遇,龙儿向伍次友讨教,为何说百官时百姓的奴才。伍次友是这样回答的。

伍次友笑道:“天子之命系于民命,相比起来,还是民命重的。谁得了民心,江山便稳了;谁失了民心,凭你天子皇上,也是兔尾难长!”

这不就是孟子所提出的”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吗?而孔孟的儒家之道一直被历朝历代君主奉为圭臬。而婉娘在一次考校伍次友时,也问他,”以孟子之贤,何为列国所不容“。

伍次友笑道:“孟子处战国离乱之世,列国君咸取利而不知义,故夫子至公之志屈不能伸。此则时也、命也、运也、数也!”

这就是在教导龙儿要重义而舍利,不能为了眼前的一点利益就背弃了公义。后来还向龙儿进献了”除鳌拜、清君侧、撤三藩“的方略。正是在伍次友的教导和帮助下,龙儿才能够一步步的完成既定目标,铲除了鳌拜,撤除了三藩,从刚即位时的危若累卵,到最后巩固了皇权,建立了大一统的帝国。

雍正最后一次见邬思道他为啥跑了(康熙之师伍次友与雍正之师邬思道)(7)

孟子画像

伍次友传授给龙儿的是正儿八经的帝王之学,教会了他如何成为一个全能的帝王。放在今天看,那就是标准的管理学。能够让一个企业、一个国家更加的稳固,更加的强大。

而邬思道和胤禛(雍正皇帝)初次相逢时,胤禛已经快三十岁了。这正是一个人最年富力强,精力最出众的时候。这个时候他所需要的已经不再是一个老师那么简单了,他需要的一个谋士,一个能够死心塌地效命于他的死士。而邬思道的经历就是那么完美的契合了这些要求。众叛亲离,遭人陷害,走投无路,最后为他所救,只得投效与他。真让人怀疑这一切是不是都是胤禛计划好了的。

当时胤禛所面临的情况就是康熙末年的”九王夺嫡“。四阿哥胤禛和十三阿哥胤祥当时是公认的太子党。还是邬思道劝说四阿哥胤禛不要把自己局限于一党之中,而要着眼于以后。在四阿哥胤禛接下了催讨欠银的差事后,邬思道力主一追到底,还对他们说”种这么一粒种子到万岁爷的心里,您就得大于失“。使得四阿哥胤禛开始动了夺嫡的心思。

雍正最后一次见邬思道他为啥跑了(康熙之师伍次友与雍正之师邬思道)(8)

雍正皇帝画像

在康熙皇帝第一次废太子,三阿哥和十三阿哥都被囚禁的时候,邬思道就对年羹尧说了这样的话。

邬思道盯视年羹尧一眼,说道:”人定而升天,也不见得我们就要全然听从命运摆布。哲人察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观一叶落,而知秋之将至。“

一方面表现了人定胜天,要全力辅佐四阿哥的意思,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敲山震虎,警告年羹尧不要首鼠两端,左右摇摆。邬思道为了四阿哥,也是拼了。为了劝说四阿哥自立门户,不在与太子纠结在一起,邬思道还这样劝他。

”天予弗取,反受其纠,天命并不钟爱于一人。邬思道架起拐杖,在地下慢慢踱着,声音像是从一个空洞里传来,多少带点阴森。“知天命是一回事,顺天命又是一回事,知天命而不能顺天命,天命就要改。阴阳顺逆反复之理,道理就在这里。所以我极少谈这些,因为我们都是人,肉身凡胎,只能从人事上尽力。若是因为这些诗就以为天命归我,放弃了人事,那自古以来就无史可言,靠卜卦决疑行事即可。”

这一段写的很好,“知天命,更要尽人事”,任何机会都不是靠等待就能得到的,要靠自己去争取。正是在邬思道的劝诱下,四阿哥也开始走上了夺嫡之路,最终得偿所愿。

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二人可谓是殊途同归

伍次友在帮助康熙皇帝铲除了鳌拜奸党,坐稳了皇位后就告辞离去。回到了老家扬州。正所谓“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说实话,康熙皇帝对这样一位人物,身怀帝王之术,肯定动过杀机,不过最终任然放他离去,也算的上是一位仁厚君主了。不过肯定要把他放到一个随时可以看到,并能掌握的地方。伍次友能够回到老家扬州估计也是康熙皇帝的意思。

雍正最后一次见邬思道他为啥跑了(康熙之师伍次友与雍正之师邬思道)(9)

鸟尽弓藏

邬思道也是同样的情况,正如《雍正皇帝·九王夺嫡》最后一章的标题所写“高鸟已尽良弓宜藏,书生明哲克保全身”。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此乃千古至理也。想想看,有多少人因为“同患难而不能同富贵”而自相残杀。邬思道就看的很透彻,四阿哥在得到自己被立为新君的消息后,立刻就赶回了家中。就是想要杀人灭口。邬思道就先发制人,先是说自己是残疾之人,此乃一不可用;又说自己是有罪之人,此乃二不可用;接着说自己“虽薄有小才,却是阴谋为体”,此乃三不可用。打消了雍正皇帝杀人灭口的念头。最后还到河南巡抚田文镜处当师爷,也暗合了“大隐隐于市”的意思。就是给雍正皇帝做出了保证,我的一举一动你都能够了若指掌。

结语

故事的最后,伍次友和邬思道二人在完成了各自的使命后,都得以功成身退,并没有遭受“兔死狗烹”的悲惨结局,这也算是一大幸事了。正如前面所说,伍次友传授给龙儿的是帝王之学,是实实在在的管理学。而邬思道传授给胤禛的则是厚黑学,是彻彻底底的营销战略和职场爬升技巧。这也是由于二人的出身、经历、环境、目标各异所导致的。二人虽然都是作者虚构出来的角色,但他们身上所蕴含的那股精神力量却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并不是只有古代的侠士能做到,作为一介文弱书生的他们也做到了。

参考资料:《康熙大帝》《雍正皇帝》《清史稿》

部分图片选自网络,侵删,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