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每天都在发生,有时我们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其实,地震并不遥远。尤其对于即将步入考场的同学们来说,地震以及相关地学知识还会出现在——历年的高考试题里。

考生们低调些(我只能帮你到这儿了)(1)

是谁的小眼睛,还没看老师?

考生们低调些(我只能帮你到这儿了)(2)

2016高考地理 浙江卷

下图为某河谷地质、地貌剖面图,图中地层年代由①到③变老。图中阶地(用T表示,数字下标表示阶地的级数)指由河流作用形成的高出洪水位的阶梯状地貌。此河段阶地主要由于地壳抬升形成。完成第5、6题。

考生们低调些(我只能帮你到这儿了)(3)

5.对河谷处的地质构造类型两侧地壳抬升幅度的判断,正确的是

A向斜 东侧大 B背斜 东侧小

C向斜 西侧大 D背斜 西侧小

6. 矿产调查发现,在此河段的河床沙中有某种贵重金属矿产,但由于河水深不宜开采。图中所示地点可能找到这种贵重金属矿物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正确答案 5C 6B

如果你细心观察,会发现河流两侧往往会有像台阶一样的地貌,那就是河流阶地。这些“台阶”就是曾经的河谷底部(河漫滩或河床),后来因为气候变化或构造运动造成河流向下侵蚀,原先的河谷底部就此表露出来。

考生们低调些(我只能帮你到这儿了)(4)

而向斜、背斜,则指的岩层在收到水平挤压的作用下弯曲形成的褶皱形态。

考生们低调些(我只能帮你到这儿了)(5)

向斜

考生们低调些(我只能帮你到这儿了)(6)

背斜

从题干上看,地层年代由①到③变老,仔细读图,图中河谷处的岩层呈现中间新,两边老的特点,说明该河谷的地质构造为向斜。图中河谷西侧的阶地较东侧陡,说明西侧地壳抬升幅度大。第5题答案选C。

从第6题的题干信息看,该种贵重金属矿产在河床沙中,要在较好的沉积环境中才能发现。图中甲乙丙丁四点中,乙点所在的阶地面积大,沙河卵石的沉积厚度较大,沉积环境最好,甲处沉积物为粘土,丙和丁地位置高。因此第6题选B。

2016高考地理 上海卷

火山是地球奉献给人类的最伟大奇观之一。

9.2016年,日本九州南部的樱岛活火山频频喷发。该火山形成于板块的消亡边界。下列火山中,同样形成于消亡边界的是

A南美大陆西部圣何塞火山

B大西洋中脊上的冰岛海克拉火山

C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火山

D东非大裂谷中的乞力马扎罗火山

10.樱岛火山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的岩石类似于

A黑色玄武岩

B灰色石灰岩

C褐色沉积砂岩

D肉红色花岗岩

正确答案9A 10A

消亡边界既是是两个相互汇聚、消亡的板块之间的边界。调出你脑中的世界地图,想想看这四个选项都在哪。太平洋板块从中部不断生长向四周扩张,分别与亚欧大陆板块、美洲板块挤压、碰撞。大西洋中脊、太平洋中脊、东非大裂谷都是正在生长的地方,南美大陆西部正处在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交界的地方,即为消亡边界。故选A。

第10题考的就是岩石的几种分类啦~岩石按照成因可分为三大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玄武岩是典型的岩浆岩,石灰岩和沉积砂岩都是沉积岩,花岗岩则是变质岩的典型代表。(来看看这些,你都认识吗)

考生们低调些(我只能帮你到这儿了)(7)

截面呈六边形的玄武岩成为不少地方的一大特色景观

2016高考地理 海南卷

【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请回答26题)

雪崩是积雪在陡峭山体发生的一种瞬间崩落现象,运动速度快,冲击力大。火山喷发、地震等可诱发雪崩。1970年5月31日,甲市(位置见图7)发生里氏7.6级地震,距该市130千米左右的山峰发生大规模雪崩。雪崩导致乙市在几分钟内全城被毁,两万多居民死亡。

考生们低调些(我只能帮你到这儿了)(8)

分析此次雪崩形成及乙市受灾严重的原因。

正确答案

附近山地海拔高,终年积雪;(3分)地震破坏积雪稳定性,诱发雪崩;(2分)山体坡度大,雪崩速度快,冲击力大,破坏性强;(3分)乙市位于雪崩路径上,雪崩突发,到达时间短,人员来不及逃生。(2分)

考生们低调些(我只能帮你到这儿了)(9)

根据材料提示,此次雪崩是由地震诱发引起的,读图可知,等高线密集,山体坡度大,速度快,雪崩突发,到达时间短,冲击力大,破坏性强,导致人员来不及逃生,因而乙市受灾严重。以前震知卓见也跟大家介绍过,地震会引发雪崩的次生灾害,戳右边了解一下→注意啦!这些美景后面隐藏着危机

2017高考地理 江苏卷

5.图3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考生们低调些(我只能帮你到这儿了)(10)

5.地质构造和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乙甲 D.丙甲乙

6.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褶皱的次数是

A.1 B.2 C.3 D.4

正确答案5B 6B

读图可知,乙为断层,丙为岩浆岩,甲是沉积岩。一般沉积岩越靠近地面的地层越年轻,故甲排在最后。如果乙断层在丙之后发生,那么应该连丙左上部分的岩层也会一起被破坏,所以乙在丙之前发生。即先出现断层,然后发生了岩浆侵入,最后形成甲沉积岩。选B。

至于褶皱的次数嘛,可以发现图中的岩层有两个相互不平行的倾斜方向,所以行程两次褶皱,选B。

图中共形成了4次侵蚀面,其中下面3次由于受挤压与表层侵蚀面不平行,说明岩层发生完全变形,形成褶皱构造;而中间两次侵蚀面平行,说明属于同一次褶皱过程。因此,形成褶皱的次数是2次。结合选项,故选B。

2017高考文综 全国II卷

3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白令海峡(图7)宽35~86千米,平均水深42米,最大水深52米,海峡两侧为山地。在第四纪冰期全盛时,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相连,印第安人祖先由此进入美洲。冰后期,温度上升,海平面升高,白令海峡形成,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间联系受到阻碍。即使在冬季白令海峡封冻时,人们仍难以徒步跨越。

考生们低调些(我只能帮你到这儿了)(11)

(3)有人提议在白领海峡建设跨海大桥,但由于建桥成本高等原因,未获支持。分析在白领海峡建设跨海大桥成本高的原因。(10分)

正确答案

(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附近,)对桥梁防震要求高;海冰影响强,对桥梁结构要求高;大桥长度(跨度)大,施工难度大;(建筑材料等)运输距离长,基础设施差,运输费用高;气候极端,施工条件差,施工期短,对材料性能要求高,人工费用高。

考生们低调些(我只能帮你到这儿了)(12)

分析在白领海峡建设跨海大桥成本高的原因,可从修建工程量大、工程难度高、劳动力成本高等方面思考。这个题很容易忽略的就是该桥的地理位置,白令海峡正处在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工程难度大,技术水平要求高。前几天我们还推送了一篇文章,讲了中国第一座跨越活断层的跨海大桥,能建成这样的大桥已经非常困难了,更遑论跨越巨大的白令海峡呢。

2017高考文综 天津卷

3.读图3,回答第3题。

考生们低调些(我只能帮你到这儿了)(13)

图3地貌景观显示的岩石类型和主要的地质构造最可能是

A.岩浆岩、褶皱 B.沉积岩、褶皱

C.岩浆岩、断层 D.沉积岩、断层

正确答案B

又是岩石的分类~首先岩石按照其形成原因可以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其中沉积岩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且可能含有化石。读图可知,图中岩层具有典型的层理结构,应为沉积岩。山地按照其成因可以分为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其中褶皱山是因岩层受到挤压形成的。岩层多向一个方向倾斜,应该为内力挤压导致的褶皱构造,所以选B。

综上所述,看来地震相关内容在高考中主要侧重岩石分类及典型代表、褶皱与断层、地震带等知识,其中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是个经常涉及到的考点,题目形式也较为多样。我国受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喜马拉雅-阿尔卑斯地震带影响,地震多发,地震灾害较为严重。熟记地球上几大地震带的分布,是考生们应知应会的知识呀~

最后,等同学们考完试,地震专业考虑一下

考生们低调些(我只能帮你到这儿了)(14)

考生们低调些(我只能帮你到这儿了)(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