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幼儿园大班的孩子学好数学(幼儿教师园长修炼记79)(1)

对于幼儿来说,如果只重视数学知识的学习,很容易导致枯燥和乏味。常言道:兴趣是第一位老师,并在幼儿的学习活动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根据《幼儿园教育纲要》的精神,数学活动应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为主,为幼儿日后学习数学创造有利条件,为幼儿终身学习数学奠定良好的基础。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和方法:

一、以游戏形式激发兴趣

纲要中指出:“寓教育于游戏之中”。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也是幼儿数学教育的有利手段。利用游戏形式进行抽象的数学知识的学习,能够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思维的积极性,使幼儿在愉快的情绪中轻轻松松、有趣味的学习数学。

在利用游戏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时,所选用的游戏应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小班应该以直观的、带有情节的、幼儿能扮演角色的游戏为主。如情景游戏“小兔子拔萝卜”、“送小动物回家”等;而中、大班幼儿应该运用挑战性的、有更多发挥余地的游戏为主,如竞赛性游戏、操作性益智游戏等。

二、利用操作材料激发兴趣

皮亚杰认为幼儿是在操作中认知的,提供给幼儿暗含教育价值的操作材料,能够让幼儿在操作中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获取知识。在设计和准备操作材料时,既要考虑美观性、趣味性、更要考虑材料的层次性,即材料是否能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促使每个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例如,在小班教学区的“按数取物”的活动中,可根据幼儿发展水平,准备不同层次的材料:

1、按卡片上物体取相应数量的实物;

2、按卡片上的圆点,取相应数量的实物;

3、按卡片上的数字取相应数量的实物。

这样,能够激发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更能促使能力弱的幼儿增强自信心。

三、运用语言引起悬念,从而激发兴趣

幼儿正处于积极探索周围事物的阶段,对新鲜的、未知的、或者略知的事物会产生极大的探究兴趣,教师如果能巧妙地运用语言,设计悬念,激发幼儿好奇心和求知欲,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拼图”活动前,告知孩子,只要根据各部分上面算式的得数在底板上找到相应的位置拼合,就能够在图上找到一件神秘的礼物。孩子们出于好奇,就会有兴致地进行计算和操作,当他们讲图拼完整,出现一幅美丽的画面时,就欢呼跳跃着,表达自己成功的喜悦心情。

四、利用“禁果”心理激发兴趣

所谓“禁果”心理就是指那种满足好奇心理而不惜冒险探奇的心理。

例如:在指导幼儿操作活动“分一分”时,发现幼儿用了九种方法分解6,而其中有三种方法是把6分成三个部分数的。这种方法第一次出现,于是运用禁果心理在公开场合与她对话,讨论把6分成三个数的事情,告诉她保守秘密不要告诉别人。这样一来,引起了其他孩子的极大好奇,努力尝试各种途径、方法、探究原因,终于,探究出来了其中的“秘密”。由此可见,恰当运用“禁果”心理对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很大效用。

五、用成功效应激发兴趣

成功感是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种需要,它可以成为推动人行为的内在动力。因此,使幼儿产生成功感,能够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持久兴趣。

成功感的产生来源于两个方面;

一方面来自幼儿内部的,如果完成一套材料的操作,发现新的结果等,出于其内部要求得到满足而产生的。

另一方面,则来自于外部评价引起的成功感。很多幼儿把教师的评价作为成功的标准,以此确定自己的行为方向。于是对那些自信心不足的、性格内向、对数学学习感到困难的幼儿,经常性地给予肯定和鼓励,促使他们产生成功感。例如,某幼儿对数学活动缺乏兴趣,在区域活动中,要多面表扬幼儿,激发他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力,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六、以群里效应,激发兴趣

幼儿生活在群体当中,同伴的行为对每个幼儿都有很大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在幼儿交往中表现最为突出,教师用群体交往中的互动作用能有效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指导幼儿操作“小火箭”这一学具时,只教会两名幼儿操作,结果引来了不少小朋友,两名孩子高兴极了,兴致勃勃地向同伴们介绍,而其他的孩子也做出回应积极的一起讨论怎样才算得快,有何规律可循,兴趣颇高。由此可见,群体效应对激发兴趣有促进的作用。

七、以竞争效应激发兴趣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竞争意识不断增强。对带有竞争性的活动有较大的兴趣,而且乐此不疲。因此,设计一些带有竞争性的活动或材料,能够满足幼儿竞争心理的发展,从而间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例如,“挂钩”这一材料,把运算卡片分成两等份,然后两个孩子比赛,计算卡片的算式,看谁先把自己的颜色卡片挂满相应的小钩子上为胜利,孩子们玩得特别高兴,计算速度也有很大提高。

对于此篇解读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欢迎大家留言交流,文章定日更新,如对你有用别忘记关注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