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百二十回本《水浒传》里,李逵在第三十八回中首次出场亮相,而在以后的八十二回里面,就有近五十回都写到过他。可见,李逵是《水浒传》中的重要人物。
实际上,李逵莽撞、天真、勇猛且粗豪,而又不失风趣。在他身上,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价值观,如风趣、正义、率真等,也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以及价值判断。
人们一直视李逵为天真纯洁的孩子,就因其性格核心“真”。真”,即不受外界的威逼利诱,真实坦率地将自己的思想感情、个性和盘托出,也不因个人的利害得失而掩饰做作。
难怪金圣叹曾道:“李逵是上上人物,写得真是一片天真烂漫到底。”李贽也道:“我家阿逵只是直性,别无回头转脑心肠,也无口是心非说话。”而无名氏则说:“李逵者,梁山泊第一尊活佛也,为善为恶,彼俱无意。”
如此,李逵就是一个“透明的人”。
施耐庵为何要将李逵塑造成一个不受封建礼教以及世俗观念束缚的真性情之人呢?
这还得联系当时的社会,就是要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对比,与阿奉承的奸佞之人对比,与虚伪封建礼教对比。
当然,李逵的“真性情”主要展现在他嫉恶如仇、善恶分明,与欺压民众的贪官污吏做斗争。
李逵听说柴进的叔叔柴皇城被高唐州新任知府高廉的小舅子殷天锡毒打而死后,随即打死了殷天锡,为老百姓铲除一个恶霸。
但是殷天锡被打死,柴进也受连累而蹲了监狱。后来梁山好汉“攻进”高唐州,从监狱里面将柴进解救出来。
当时柴进掉进一个黑洞洞的枯井里,生死不明,吴用说要一个人下去看看情况。李逵就自告奋勇地说自己愿意下,宋江道:“正好。当初也是你送了他,今日正宜报本。”(《水浒传》第五十四回)可见,对于自己所做的事情,李逵还是勇于承担责任的。
在梁山泊众好汉中,属李逵和宋江的感情最深。李逵总是“哥哥”地叫着,但假如这个最爱的“哥哥”做了有损于梁山泊英雄好汉的形象以及利益之事,李逵同样不徇私情。
小说第七十三回写道,李逵外出,听闻刘公公哭诉他的女儿被宋江抢走了,便信以为真,随即上梁山砍倒杏黄旗,把“替天行道”的牌匾打烂。
要不是林冲等人拼死拉着,恐怕宋江早死了。当时李逵大骂宋江道:“我当初敬你是不贪色欲的好汉,你原来是酒色之徒。杀了阎婆惜,便是小样,去东京养李师师,便是大样。你不要赖,早早把女儿送还给老刘,倒有个商量。你若不把女儿还给他,我早做早杀了你,晚做晚杀了你。”
结果经过对质,梁山好汉找到了真凶,李逵才平息下来,但也足见李逵的“真性情”。
不过,正是由于李逵性格上的“真性情”,最后还是受到宋江的算计。《水浒传》最后一回写道:高俅等人在御酒中暗投毒药,宋江喝后顿时感到肚内疼痛,知道自己中了奸计。但是想到自己死后,李逵必聚众造反,会影响自己的“忠义”。于是,宋江就派人将李逵从润州请到楚州,也在酒中投下毒药,请李逵喝。
之后再告诉李逵实情,但李逵却不但不埋怨宋江,反而说:“生时服侍哥哥,死了也只是哥哥部下一个小鬼!”在宋江面前,李逵的“真性情”一览无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