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饮食不仅是人类维系生命的基本需要,也是人类基因延续传承文明的保障,在中国丰富的饮食传统里同样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广东梅州客家民系食用的“梅州腌面”,既传承着世代客家民系的生活特色,也成为了海外客家游子思乡的眷恋。今天就跟大家聊聊关于梅州的经典美食:梅州腌面。

梅州腌面制作方案(每一位客家游子思乡的眷恋)(1)

梅州腌面是传统的汉族小吃,客家人经过几次大迁移后,把中原部分饮食方式带到南方的结晶,形成了的独特地方美食。许多在外工作的客家人都常怀家乡腌面的味道,即便远在世界各地工作的客籍人,也挡不住因腌面情结勾起的乡情。如今,梅州的梅州腌面不仅是梅州特色小吃,也成为了海外客家人思乡的眷恋。

梅州腌面制作方案(每一位客家游子思乡的眷恋)(2)

梅州腌面的历史到底有多久?曾经有一位记者采访过很多八十岁以上的老人家,他们都说梅州腌面历史非常久远,而且不单只是在梅州才有,在河南、四川、福建、江西等有客家人的地区都有存在,只是叫法和做法不一样,在第四、五次客家迁徙海外的过程中,腌面还流传到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等海外地区。

梅州腌面制作方案(每一位客家游子思乡的眷恋)(3)

留存于梅城人记忆中有一件据说是真实的事就是:清末民初,梅城有个落魄书生,最喜欢到某家面店吃封炉水腌的第一份腌面,每天如此。有一天被人吃了那第一份腌面,书生非常生气,对店家发起火来,大骂店家的不是。由此可见,此书生对腌面的钟爱之情。

梅州腌面制作方案(每一位客家游子思乡的眷恋)(4)

改革开放后的二十世纪80年代,特别是1982年之后,在弃农从商、洗脚上田这样的政策引导下,梅州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好,水陆运输越来越方便,面制品也越来越多。在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梅州腌面还是配肉丸汤、饺子汤。业界前辈郑友环(友姐)介绍说,虽然三及第汤历史悠久,但是80年代初期腌面还没有搭配三及第汤,一是当时还没有冰柜,保存不便;二来三及第汤的价格对于大家来说也难于承受。直至80年代中期开始,肉类供应不再短缺,价格适当走低,腌面才开始配备三及第汤。当时友姐开始在位于梅县供电公司(现先达电业)侧摆摊经营腌面,友姐腌面油多、量足、便宜,成为附近最旺的腌面档之一。那时也是梅州腌面发展最快的时期。同时期的代表还有凌风东路的阿张嫂、公园邮局门口的腌面档等等。

梅州腌面制作方案(每一位客家游子思乡的眷恋)(5)

经过近年来的不断发展,梅州腌面现在遍地开花,从梅州发展到珠三角以及潮汕地区。在梅州本地,如果分县域来说,梅县腌面与大埔腌面“鼎足而立”,这两种的做法都可以让“梅州腌面”这个金字招牌走出梅州,走出广东乃至发展到全中国。而让梅州腌面走进全国人民视线的一个契机,应该就是2014年12月20日王力宏到梅州参加一个演唱会,他手扶装着腌面的饭盒举筷正欲品尝的情形被拍了下来,并发布在其微博上,引发巨大关注,结果自然是帅气的王力宏为梅州腌面无偿做了一次代言。

梅州腌面制作方案(每一位客家游子思乡的眷恋)(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