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高句丽长城
618年唐国公李渊建立唐朝,一边进行统一全国的战争,一边抵御北方突厥的进犯。至唐太宗时,迫使突厥分裂为东、西突厥,在唐军持续打击下,西突厥西迁中亚地区,东突厥归附唐朝。
高句丽英雄盖苏文
盖苏文,高句丽史上最著名的英雄人物,也是中国东北史上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但总的来说抑多褒少。
盖苏文(603—666),原名渊盖苏文,又名渊盖金,为规避唐高祖李渊的“渊”字名讳,中国史书通常而写作泉盖苏文,民间简称为盖苏文或葛苏文。《旧唐书》称之为钱盖苏文(钱姓),《日本书纪》记为伊梨柯须弥。据《三国史记》记载,渊盖苏文是渊太祚的长子,其父先后担任高句丽平原王和婴阳王的莫离支和大对卢。盖苏文继其父业,后自称大莫离支。一方面盖苏文的英勇成功地抵御了唐朝想灭掉高句丽的企图,因此被许多人认为是高句丽英雄;另一方面,许多人认为他残暴弑君,军事独裁,其铁腕统治导致高句丽的灭亡。
据史料记载,盖苏文“貌魁秀,美须髯,冠服皆饰以金,佩五刀,左右莫敢仰视。使贵人伏诸地,践以升马。出入陈兵,长呼禁切”。辽北民间传说,盖苏文生得青面红须,头戴一顶青铜盔,身穿一领蓝青袍,外置雁翎甲,前后护心镜,坐下一匹混海驹,手端赤铜大砍刀,有异人传授的九口柳叶飞刀,是东辽智勇第一的大将,天下除了薛礼之外无人能敌。盖苏文力主抗唐,故有高句丽长城之修。
高句丽千里长城
唐朝解决了突厥威胁后,开始腾出手来解决东北地区的高句丽问题了。大臣上奏:“使此冠带之境,仍为蛮貊之乡乎!”太宗于631年派人到高句丽,祭隋军骸骨,毁京观,使得荣留王“建武惧”,知道唐王朝早晚会“伐其国”,不可避免会有一战,于是暗地着手整军备战。为了防御唐朝的进攻,效仿中原的城防体系,荣留王在高句丽与大唐边界一线修筑长城,这就是著名的高句丽长城。
修筑长城的时间,始于荣留王十四年即唐贞观五年(631)春二月。这条长城东北自夫余城起,西南至海,号称千里长城。《新唐书·高丽传》曰“东北首夫余”,《旧唐书》《三国史记》《渤海国记》皆曰“东北自夫余城”,作为长城起点的夫余城东北,指今开原东北威远堡镇北关。镇北关至夫余城,为古黄龙塞。黄龙塞向南过寇、清二河,长城经今开原业民镇台子山脉南抵辽河石水头,南渡辽河连通铁岭大台山脉,一直迤逦向南,直达渤海。为了加快工程进度,荣留王二十五年(642)正月,“王命西部大人盖苏文监长城之役”。花费了巨大人工物力,用时16年至646年方才修成。
高句丽长城遗迹
高句丽长城在夫余城东北,一直往南,留下许多遗迹:夫余塔→镇北关→黄龙塞→老金台→小金台→石水头→开原边壕→大台山→铁岭长沟沿→沈阳古边→营口古边至海。高句丽长城“东北首夫余段”多为关隘,由夫余塔、镇北关、黄龙塞、来宾关、清河关、山头关等构成。
【夫余塔】开原市东北威远堡镇塔山之巅有夫余塔即东塔,为高句丽长城起点。光绪本《开原县志》“各区古迹”条载:“北路第一区有山,东起塔山,西抵辽水,古名黄龙冈。风之东首有塔一座,相传为唐徐勣征高丽时所建去。”咸丰本《开原县志》曰:“(黄龙)冈东起塔山,横亘城北,蜿蜒犹龙,西至辽水,拱卫县城,若屏枕然,故曰龙冈北枕。”日人菊池贞二《东三省古迹遗闻》“东塔:张锡侯云,开原东廿五里有一塔,根剥落不齐,塔顶只存一角,犹屹然卓立,苔藓拥护,古气磅礴。传谓唐贞观年,李世勣征高丽时所建,嘉庆八年倒”。
【镇北关】开原市威远堡镇镇北堡村镇北关,不仅是燕秦汉明长城之镇北关,也是高句丽长城的镇北关。修长城必然设关门,无论燕秦汉明长城,还是高句丽长城。古长城经开原处之关隘,为历代长城所沿用,故镇北关亦为高句丽长城之最北雄关。
【黄龙塞】开原夫余古城北为古黄龙塞,东接镇北关,西南接辽水塞,南接台子山塞。明代茅坤、陈子龙《明七子诗选注》曰“契丹境内有黄龙塞”;《大清一统志》曰“黄龙冈,在辽宁省开原县西北十里……《通志》即古黄龙塞”;《盛京通志》曰“夫余府、黄龙府、黄龙塞并在今开原县境”;民国六年本《开原县志》曰:“黄龙冈,在开原县北三里,山势芊绵,委蛇起伏,东连巨岭,西抵边河,俨如卧龙之状。今冈插柳为边,以限内外,谓之新边。通志即古黄龙塞,《唐书·契丹传》潢水之南,黄龙之北,《辽史》上京北带潢水,南控黄龙并其防。唐时置黄龙戍,今谓之黄龙冈。”民国十八年本《开原县志》曰“黄龙即开原城北之黄龙塞也”;清代开原尚阳堡流孙旸《开原》诗云“黄龙塞北是开原”。《龙冈书院碑》碑文曰:“龙冈者,古之黄龙塞、黄龙戍,今之黄龙冈也。”高句丽长城是一条复杂的防御体系,至黄龙塞分为内外双边,外边西去庆云堡镇辽水塞,内边南趋中固镇台山子塞。
【来宾关】开原市庆云堡镇亮子河畔河西村。光绪本《开原县志》“各区市镇”条载:“二区之庆云堡,即古之来宾关。”其“各区古迹”载“庆云堡古称来宾关”。明代这里有“来宾关石坊”,其西为鞑靼马市和新安关。
【来宾关】开原市庆云堡镇亮子河畔河西村。光绪本《开原县志》“各区市镇”条载:“二区之庆云堡,即古之来宾关。”其“各区古迹”载“庆云堡古称来宾关”。明代这里有“来宾关石坊”,其西为鞑靼马市和新安关。
【开原边壕】明代这里有比明长城年代更久的老边壕,人称高丽老边壕。吴绍庭云“去开原邑西五十里,有小边壕、老边壕。南起辽河北沿老边屯北,迄汉蒙分界之柳条边止,长约四五十里。予乡老壕头即以此名焉。沿小边壕有土台七八座,距离或三里或五里不等。台基周围数十丈,高约四五丈。壕西里许,即老边壕。两壕南北呈平行直线,壕宽均三丈余,高二丈。唯两壕现仅乘约二十里左右,余均踏如平地,成大道矣。北边双楼台,即建在此。盖当时高丽屡败于唐师,筑楼台以凭瞭望,及发放狼烟,壕则用以防御。观此想见当年战争之猛烈也”(《东北名胜古迹轶闻》P243)。
【老壕头】开原市庆云堡镇老虎头村。高句丽老壕南抵辽河处有村名曰老壕头,今讹老虎头,《老虎头村碑》碑文曰“开原老虎头,古称老壕头”。
【清河关】古称辽水塞,《水经注》所谓“大辽水入塞,直望平县西,屈而西南流”处也。《读史方舆纪要》卷三十七“清河关在卫西南六十里”。咸丰本《开原县志》“清河关,即今城西南后施家堡”。光绪本《开原县志》“各区市镇”条载:“第一区之施家堡,即古之清河关。”民国本《开原县志》“关隘”条载:“清河关,城西南五十里施家堡,为辽河与亮子河汇流之地。”明长城仍在此设清河关、清河马市,清代柳条边在此设科昂边门,今这里有村曰西老边。
【老边】开原市庆云堡镇西老边村,开原老边由此过辽河。这里是明长城之边,却老于明长城故称老边。冯永谦先生来开原考察时称,明长城辽河套段沿用了古高句丽长城,即此。高句丽长城内外双边由此交汇,南渡辽河接铁岭大台山。
【老金台小金台】黄龙塞南过清河,形成开原业民台子山脉,山上有台子沟、大尖山台、南台、清河南台、老金台、小金台、石咀头台、铁岭大台山等一线古墩台,为高句丽长城之敌台。其中的老金台、小金台,得名自盖苏文曾用名渊盖金中的“金”字,实为老墩台、小墩台之讹。
【石水头】开原市中固镇王广福村石水头,开原旧志也作十水头、什水头,民间也称石咀头。开原台子山脉向南逼处辽河,山角石咀称石水头,为高句丽长城辽水塞之咽喉。《水经注》称其为“大辽水入塞”处,此处是万里长城过辽河的交汇点,《奉天通志》称其为“辽河大转弯”处,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释文汇编东北卷》说“《奉天通志》定于开原县中固村”。
【山头关】今铁岭县平顶堡镇山头堡村,扼守辽东走廊开铁地峡咽喉之古山头关。《明史》载开原城“西南有清河关,南有山头关”。《全辽志·关梁》“山头关,三万卫南六十里”。《读史方舆纪要》“山头关在卫南六十里,各关俱有官军戍守”。康熙十六年《铁岭县志》记载:“按辽东旧志,山头关在三万卫南六十里,应在铁岭境内,其地不可考矣。顺治十五六年,城北二十里许,地名三道铺,设小关以栅栏为门,东至东山,西抵广宁一带,皆折柳樊之,或即山头关旧地,不可知。康熙十年间,移置开原北。”山头关既是高句丽长城连通辽沈与吉黑之孔道,更是东汉长城由辽水塞连接开原靠山八界及黄旗寨老墩台塞的雄关。
【内外边】高句丽长城从夫余城黄龙塞至辽水塞老边村,分为内外双边。外边一线为黄龙塞→开原边壕→来宾关→老壕头→辽水塞老边,附近有清河西岸线马仲河、亮子河之间的一系高句丽古城寨,分别是金英村(营城子)、北花楼、北英城(营城子)、南英城子(营城子)、南花楼、关公台、清河关(前施家堡)、西老边。内边一线分为台子山塞:黄龙塞→台子山脉→老小金台→石水头→辽水塞老边,夫余城三台子→二台子→汪喜台→许家台→小李家台→瓜台子→高台子→台子沟→五寨子南台→老金台→小金台→石水头→五星联拱台→英守屯码头→大高丽屯清河南台→清河口台→西老边,特点是一连串台子相连;内边二线为清河塞:头寨子→腰寨子→二寨子→三寨子→四寨子→五寨子→六寨子→小高丽屯→大高丽屯清河南台,特点是一系列古城寨相通。高句丽长城内外双边,直接影响到明长城在辽北地区形成外边、大边,也是内外双边,但走向不完全相同。
【大台山】铁岭大台山,辽河南岸,上有古垒,为古今长城要塞,涉及东汉长城、高句丽长城、明长城、清柳边。大台山西侧有科昂阿山,山下即辽河,河北岸即开原西老边村,明设清河关、清河马市、科昂边门;南有老边,附近有长城石门子和两处边西村。民国二十年《铁岭县志》“古边”条载“老边,城西北二十五里大台山……北边由大台山上修起,北经老边入开原界”。
【铁岭古边】铁岭向北,大台山下有古边,北过辽河入开原。民国四年《铁岭县志》载“老边,城西北二十五里大台山南,延长甚远,其附近并有东西古营盘”,“墩台,城西二十里镇北堡,西北三十五里大青堆子村西,西北五十五里小青堆子村”。《东北名胜古迹轶闻》载:“心田堡古城:关振远云:铁岭西北廿里之心田堡,系古城遗址……惟城砖长而宽厚,质又坚硬,周围约三里许……地势险峻,内环群山,外绕辽水,东有东营盘,西有西营盘,南有土城子,为屯兵之所。山巅有烽火台,进战退守,足资凭籍。为古所重,殆无疑矣。”又指出“营盘”系唐征高丽之物:“铁岭县西二十五里,有村名营盘。该村旁墩台很多,相传薜仁贵曾练兵于此。”铁岭古边向南,连接长沟沿。
【铁岭长沟沿】铁岭向南,有地名长沟沿,且不止一处,最初得名自高句丽长城之边壕。民国二十年《铁岭县志》“长沟三,由辽海屯东山起,经牛录冈子、新兴堡、二十里堡、得胜台北入莲子湖,又经康熙楼南章家窝棚至鲇鱼卧子入辽河”。
【石佛寺古垒】长沟沿向南,至铁岭沈阳交界处有石佛寺。石佛寺旧属铁岭,今属沈阳市沈北新区。《东北名胜古迹轶闻》“铁岭西南百里之石佛寺,有尖山焉。因此山冠于群山,故名尖山。山麓有塔,高接云间……相传为唐时所修,高十余丈,今犹在焉”;“铁岭南三十里之大凡河村,为唐代高丽旧城”;“铁岭西南之达连村,在明季为花半屯,其西三里许,有香水沟。其深莫测其味异香,因以名焉。相传明之末叶,有皂衣吏,云自沈阳来,问香水城,乡人莫解。有人戏云,村西有香水沟,无斯城也”。石佛寺七星山至解放战争时期仍为辽河要塞,留有27座连环雕堡群。
【沈阳古边】开原、铁岭、沈阳、营口在辽河沿岸有古边一道,可连成一线,或即高句丽长城。《东北名胜古迹轶闻》称“古时高丽之界边”,“系高丽建筑”:“古边:熊作兴云:沈阳县西界,有古边一道,高二丈余,宽约四五丈,绵延数百里。每五里一墩,十里一台,即系烽火台。廿里或卅里即有一古城之遗址,如彰驿站城、高花堡城、沙岭堡城,皆是焉。相传此系古时高丽之界边,虽年代深远,而遗迹仍宛然存在也。”该书又载:“双台子:距奉天城南六十华里,有六村焉,曰李双台子、邹双台子、沈双台子、沈双台子、樊双台子、姚双台子、臧双台子。因村旁有台二,东西峙立,相隔三丈许,中间则为大道,故左右乡村皆借此而名焉。据乡间父老云,原系高丽建筑之品,行军所用。五里一墩,十里一台,台高六七丈,周围以砖垒成,中以土实之。如有战争,焚狼粪于其上,集合众兵,系盖苏文防唐所建筑也,传至于今已颓塌而成为土堆矣。”
【营口老边】营口市有老边地名,得名自高句丽长城,为其西南入海口处的防御体系。这里今有地名如老边区杨家壕、沙壕村,二道镇土城子等等,恐非仅为明长城遗址,或更早些,为明长城、清海防所沿用耳。
高句丽长城思辨
关于高句丽长城的具体形态,史学界存在争议,主要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高句丽长城只是一条高句丽山城之间虚拟连通的防线,从西丰城子山,经过清河地区,大体指明长城一线,接通开原马家寨山城、铁岭催阵堡山城,往下就不知所往了。高句丽长城费时费力、劳民伤财地修了16年,且加派莫离支盖苏文亲自督造,竟然只“造”了一条虚拟的山城间的连线,不但不合常理,且与史料内容相抵牾,不可采信。
第二种说法是高句丽长城是独立的防御体系,在辽河东岸一线,以营城子、古村寨、营盘、古垒、老墩台、老边壕、长沟、镇北关、来宾关、清河关、山头关等组成的一条整套完备的防御体系,工程浩大,遗迹众多,这才符合高句丽千里长城的防御功能。
清河地区广顺关
清河地区不在高句丽长城线上,但不代表这里没有高句丽防御体系。燕秦汉长城经行清河河谷处,古往今来设有长城广顺关。古代雄关未必全都设在国境线上,即使设也是某时期的国境线,后代仍一直存在,就如中国历史台关,除镇南关在今天中越两国边境之上,其余如山海关、嘉峪关、阳关、剑门关、函谷关等等无不在内地。同样道理,广顺关虽不在高句丽长城线上,但并不代表其不存在,因为这是古代玄菟郡与辽东郡的分界线,更是古辽东与中期高句丽的分界线,也许不是头道防线还可能是二道防线之关卡。即使是某个王朝内部,许多关隘为抵御起义军进攻、土匪窜犯等,也常常在古关塞处设卡戍守。广顺关自古即雄关,古来清河多战事。
2021年8月21日刘兴晔于开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