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张庄镇概况大张庄镇位于沂源县西南部东与燕崖乡相连;西同莱芜相接;南连蒙阴、新泰两县、市;北与南麻、徐家庄、鲁村三乡、镇比邻总面积20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5万亩,山滩面积17万亩4.2万口人,其中回族18人,满族6人,余皆汉族辖63个村民委员会,122个自然村以原政府驻地大张庄得名,现政府驻地北旋风,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沂源大张庄始建于哪一年?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沂源大张庄始建于哪一年(沂源县大张庄镇所有村名的由来)

沂源大张庄始建于哪一年

大张庄镇概况

大张庄镇位于沂源县西南部。东与燕崖乡相连;西同莱芜相接;南连蒙阴、新泰两县、市;北与南麻、徐家庄、鲁村三乡、镇比邻。总面积20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5万亩,山滩面积17万亩。4.2万口人,其中回族18人,满族6人,余皆汉族。辖63个村民委员会,122个自然村。以原政府驻地大张庄得名,现政府驻地北旋风。

据清康熙十一年修《蒙阴县志》载,清属蒙阴县。1912年属蒙阴县二区。1933年属蒙阴县第七区。1943年属博莱县张黄区,1944年属蒙阴岱崮区,1945年划归沂源县为张庄区,同时将黄庄沙崖子、南曼划入。 1957年撤区称大张庄乡,并将高堂峪划归南麻镇。1958年成立大张庄人民公社。因与沂南县张庄公社重名,1982年省人民政府批准更名为大张庄人民公社。1984年改称大张庄区,下辖大张庄、狗泉、旋风、曹家庄、松崮5个乡。1985年撤区设大张庄乡,并将狗泉、赤坂等23个村划归狗泉乡。2003年撤乡建大张庄镇,又将赤坂等6村划归本镇,至此始成现状。

大张庄镇地势南高北低,南沿河发源镇境西南断路山和鹰子山东麓、纵惯镇境西北隅,北流10公里入南麻镇。大张庄河发源于南境老松山北麓,为境内主要河流。也是沂河源流最长源流,纵贯镇境南北,然后北流18公里入南麻镇。高村河源自东南境狼窝山北麓,纵贯镇境东部北流15公里入狗泉,西南境恶沟源自石柱山,金骡顶东麓,向东流经上、下于土地,后南折入新泰市。大张庄河西侧自北向南有大崮顶、魁山、黑山、卡塔山,东侧有方山、义昌崮。镇境东部自北向南有向阳顶、边顶、白草坪、琵琶词、狼窝山、荞麦棱子山、牛角山。整个地形为三川四岭,均呈南北走向。沿河地带多潮土,其余山岭地带多沙质土,间有棕壤土。

刘家旁峪

位于大张庄西北6公里,韩(旺)莱(钢)公路贯穿村中,为村民委员会驻地。1021人,15个姓氏,房姓为最,耕地2296亩。据村西出土汉墓群查证,汉代此处就有村落。又村碑载:“明洪武元年(1368)祖人刘广业大张庄岭下建桥……”。以姓氏、物产、地貌得名刘家旁峪。

红山

位于刘家旁峪东南1公里处,与刘家旁峪组成村民委员会。120人,5个姓氏,房姓居多;耕地130亩。清宣统年间建村。以村边红土山得名。

张家旁峪

位于大张庄西北6公里,张家旁峪水库东侧。127人,4个姓氏,张姓最多,耕地816亩。山滩200亩,产有桃板粟、苹果。据《张氏家谱》载:“祖籍莱芜县颜庄青柳沟子,于明洪武二年(1369)迁至……”以姓氏、物产、地貌得名“张家螃峪”,后沿革为今名。现为村民委员会驻地。

南万

位于张家旁峪南0.5公里处。与张家旁峪组成村民委员会。97人,耕地107亩,山滩200亩。1949年建村。以方位和吉祥言得名。

张家旁峪东南峪

位于张家旁峪东南山峪中,以此得名。与张家旁峪组成村民委员会。153人,4个姓氏,周姓居多,耕地 163亩,山滩200亩。清宣统年间建村。

张家旁峪西南峪

位于张家旁峪东南山峪中,故名。与张家旁峪组成村民委员会。123人,3个姓氏,周和张两姓为主;耕地 135亩,山滩200亩。1942年,张氏从张家旁峪迁此建村。

红星

位于大张庄西北7公里,韩(旺)公路南侧, 191人,3个姓氏;耕地173亩。属山区沙岭地带,产有地瓜、花生、苹果、桃、葡萄、板粟。1977年因修张家旁峪水库,居民由张家旁峪搬迁至此,为体现时代精神得名红星。

南墁

位于大张庄西北8公里处,610人,4个姓氏,董姓居多;耕地934亩,山滩300亩。产有地瓜、花生、苹果、桃。其中苹果面积280余亩。清宣统年间建村。以村址处南坡得名。

沙崖子

位于大张庄西北8公里,松崮顶之阳。241人,以董姓为主;耕地443亩,山滩500亩。产有花生、苹果、桃、板粟等。据《董氏家谱》载:“始祖原籍冀州枣强县,明洪武二年(1369)徙至龙巩峪。至三世迁至上河。”当初属龙巩峪村,称“龙巩峪上河”,后以村边沙崖取村名沙崖子。

曹家峪

位于大张庄东北6公里,高村河东岸,1388人,6个姓氏,房姓居多;耕地1705亩,山滩1800亩,属山岭沙土地带。产有地瓜、花生、苹果、蚕茧。相传明洪武年间建村。以姓氏得名。

福峪

位于大张庄东北4公里,高村河西岸。为村民委员会驻地。193人,4个姓氏,宋姓为最;耕地365亩,山滩5000亩,属山岭地带。产有地瓜、花生、桃、板粟、黄烟、苹果。相传明初建村。又村内龙头碑载:“大清咸丰四年甲寅仲冬吉立”。原以姓氏取名“宋家庄”。1962年更名为福峪。

牛栏

位于大张庄东北4公里,鏊子顶山东麓。与福峪组成一个村民委员会。124人,4个姓氏,伊姓最多;耕地 135亩,山滩2000亩,产有地瓜、花生、桃、板粟、黄烟、苹果。清宣统年间建。以村边最早建有牛栏而得名。

向阳峪

位于大张庄东北4公里处,为向阳峪村民委员会驻地。199人,4个姓氏,张姓居多;耕地577亩,山滩2000亩,属山岭地带。产有地瓜、花生、黄烟、苹果。据《张氏家谱》载:“自裔邑油坊庄迁居于此,嘉庆十八年十一月十四日立”。经查证建村于清初。原以村边树林中常有野猪出没称“野猪峪”,1962年更名为西向阳峪。

杨树沟

位于西向阳峪北部。与向阳峪组成一个村民委员会。135人,4个姓氏,王与郭两姓居多;耕地162亩,山滩2000亩,属山岭地带。产有花生、苹果等。清宣统年间建村,以村边沟内多杨树得名。

东向阳峪 

位于西向阳峪东南部。与西向阳峪组成一个村民委员会。202人,公姓最多;耕地280亩,山滩2000亩,属山岭地带。产有花生、苹果等。原与西向阳峪一个名称。1962年改称东向阳峪。

磨石山子

位于大张庄西南5公里,高村河西岸。393人,6个姓氏,赵姓居多;耕地642亩,山滩5000亩,为山岭地带。产有地瓜、花生、黄烟、苹果。经查证,明天启年间建村。以村磨石山得名。

双庙

位于大张庄东南4.5公里,高村河西岸。为村民委员会驻地。204人,6个姓氏,张姓居多;耕地635亩,山滩8000亩,为山区丘陵沙土地带。产有地瓜、花生、黄烟、苹果、板粟。经查证,清初建村。又蚕姑庙碑载:“大清同治七年仲春吉立。”以当初村内蚕姑庙和七圣堂庙得名。

柏罗场

位于双庙东南,狼窝山之阴。与双庙组成村民委员会,127人,3个姓氏,张姓居多;耕地152亩,山滩3500亩,民国三十年(1941)年建村。以此地多长柏罗树得名。

马峪

位于大张庄东北4公里处,118人口,孙姓最多,耕地4500亩,属山岭地区。主产桃、黄烟、苹果、花生、花椒等。清光绪年间建村。以村南有一形似马状的巨石,以此和方位得名下马峪。

大洼

位于大张庄东北5公里处,玉皇山之阳。117人口,张姓最多,耕地280亩,山滩3000亩,属山岭地区。产有桃、黄烟、苹果、花生、花椒等。据明朝天启四年修村碑载:“吾蒙北乡玉泉东有地名大凹者,在凤凰山之阳,负形险峻、渠陷迷深……”。即村建于明初,因村处地势低洼得名“大凹”,后沿革大洼。

北旋峰

位于大张庄东南3公里处,是北旋峰村民委员会驻地。686人,7个姓氏,李姓居多。耕地901亩,山滩1150 亩。属山岭沙土地带,产有花生、苹果、葡萄、板栗。据村此出土的汉墓群查证,该村建于秦汉时期。以村边山崖陡峭,三面旋绕,得名旋风峪。

旋峰峪

位于北旋峰峪北部,与北旋峰组成一个村民委员会。45人,李姓居多;耕地59亩,山滩250亩。民国三十年(1941)年建村。

姚峪

位于北旋峰北部,与北旋峰组成村民委员会。257人,3个姓氏,李姓居多;耕地680亩。清光绪年间建村,以姓氏和地貌得名。

南旋峰

位于旋峰峪南部,官山东南麓。是村民委员会驻地。411人,3个姓氏,李姓最多;耕地113亩。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建村。以姓氏、吉祥言、地貌得名。

地淤沟

位于大张庄西4.5公里,为村民委员会驻地。515人,5个姓氏,李姓居多;耕地1150亩,山滩100亩。产有苹果、葡萄、板栗、桃。清光绪年间建村。以村建在洪水淤积的沟边而得名。

黑山沟

位于地淤沟西,黑山东麓。与地淤沟组成村民委员会。54人,李姓为主。耕地69亩,山滩130亩。清宣统年间建村。村以山沟得名。

马子山

位于地淤沟南部,与地淤沟组成村民委员会。人口64人,史姓居多;耕地58亩,山滩143亩。清宣统年间建村。以地处马子山下得名。

周科峪

位于地淤沟南部,新(村)保(安)公路东侧。与地淤沟组成村民委员会。48人,3个姓氏,崔姓居多;耕地 61亩,山滩127亩。相传周朝时期,有人在此开垦土地,而得名周开峪,后沿革为周科峪,清宣统年间建村,村以峪名。

西顾庄

位于大张庄西南4公里,大楼水库东南侧。724人,10个姓氏,王、李两姓最多;耕地1547亩,山滩728亩。产有花生、葡萄、苹果、板栗。相传明洪武年间建村。又康熙十一年修《蒙阴县志》载:“顺治九年… ….贾庄社辖西顾庄。”以方位和姓氏得名。

北山

位于大张庄西南4公里处,大楼水库北畔。222人,10姓氏,娄、董两姓最多;耕地436亩,山滩1100亩,属山岭沙土地带。产有花生、苹果、葡萄、板栗。1961年建村,以地处西顾庄北边山坡得名。

西山

位于大张庄西南4公里,大楼水库西南畔。315人,9个姓氏,李姓居多;耕地740亩,山滩1500亩,山岭沙土地带。产有地瓜、花生、苹果、板栗。

半截沟

位于大张庄西南7公里,由青山之阳。为村民委员会驻地。141人,3个姓氏,崔氏最多;耕地198亩,山滩 160亩。主产地瓜、苹果、板栗、桃。清宣统年间建村。因村边沟内有一石崖将沟内有一石崖将沟切断,故名。

下黄林

位于半截沟北部,恶沟东侧。与半截沟组成村民委员会。45人,崔姓最多;耕地61亩,山滩79亩。清光绪末年建村。原以地貌称“荒林”,后以方位沿革为下黄林。

上黄林

位于半截沟东北部,与半截沟组成村民委员会。29口人,崔姓最多;耕地47亩,山滩49亩。清宣统年间建村,以地处下黄林上边而得名。

旺峪

位于半截沟南部,由青山西麓,南与新泰市接壤。与半截沟组成村民委员会。26人,崔姓为主,耕地47亩,山滩49亩。清宣统年间建村。以吉祥言和地貌得名。

后皇林

位半截沟北部,与半截沟组成一个村民委员会。30人,朱姓最多;耕地51亩,山滩70亩。1941年建村,因地处下黄林岭后,又经沿革得名后皇林。

闲场

位于大张庄南偏西9公里,火石山东侧,西与新泰市接壤处,为村民委员会驻地。106人,崔姓居多;耕地 375亩,山滩300亩。清咸丰元年(1851年),高家在此伐薪煤炭,开拓了一片地称“闲场”。以地片得村名称“闲场”。

下闲场

位于闲场北部,与闲场组成一个村民委员会。95口人,杜姓最多;耕地115亩,山滩200亩。清光绪末年建村,以地处闲场下边而得名下闲场。

上于土地

位于大张庄西南7公里处,新(村)保(安庄)公路窀穿村而过。439人,7个姓氏,陈姓为多,耕地1263亩,山滩2800亩。产有花生、苹果、板栗、桃。相传明洪武年间建。因村边一片土地为淤积而成,人们以此和方位称上,下淤土地。该村居上,故名。

下淤土地

位于大张庄西南7公里处,439人,7个姓氏,李姓居多;耕地717亩,山滩1640亩。产有花生、苹果、桃、板栗。据查证,明于启年间建村。又《蒙阴县志》载:“清顺治九年贾庄社辖淤土地庄…….”。因与上淤土地对应而得名。

北宅

位于大张庄西南8公里处,石柱水库南侧,5个姓氏,张姓为主;耕地1211亩,山滩4800亩,产有花生、苹果、桃、板栗等。经查证,明天顺年间建村时张氏二兄弟在此各自建宅院,以方位称南宅,北宅。后以北宅为主渐成村落,以此得名。

牛栏峪

位于大张庄西南10公里,金骡顶山东麓。为村民委员会驻地。318人,5个姓氏,刁、杜两个姓氏为多;耕地789亩,山滩3500亩。产有花生、苹果、桃、板栗等。相传清同治年间建村。以最初村边建有牛栏得名。

牛栏峪北岭

位于牛栏北边山岭上,故名。与牛栏峪组成村民委员会。57口人,刘姓为多;耕地55亩、山滩1000亩。清末建村,以方位和地貌得名。

鞍子沟

位于大张庄西南9.5公里,狼狐顶西麓。与牛栏峪组成村民委员会。30口人,杜姓最多;耕地30亩,山滩500亩。1942年建村。以村边山沟形似马鞍得名。

石柱

位于大张庄西南7公里,石柱水库东畔。339人,7个姓氏,亓姓居多,耕地957亩,山滩3500亩,为山岭沙土地,产有花生、苹果、桃、板栗。相传清嘉庆年间建村,以村北石柱山得名。现为村民委员会驻地。

王撇沟

位于大张庄西南7公里,石柱水库北侧。与石柱组成村民委员会。132人,3个姓氏,李和桑两姓为多;耕地150亩,山滩1500亩,山岭沙土地。清宣统年间建村,以姓氏和地貌得名。

保安庄

位于大张庄西南9公里,狼狐顶山西麓。为村民委员会驻地。3个姓氏,484人,徐姓最多;耕地1524亩,山滩1000亩,产有花生、苹果、桃、板栗。清初建村原与北宅对峙取名南宅。后以吉祥言易名保安庄。

小刘庄

位于保安庄西部,金骡顶山之阴。与保安庄组成村民委员会。153口人,刘姓为最;耕地130亩,山滩300 亩。清宣统年间建村。以人户少和姓氏得名。

上升科

位于大张庄西南6公里,黑山西麓。453人,10个姓氏,郑姓最多;耕地1164亩。山滩2500亩。主产花生、苹果、桃、板栗。清道光年间建村。原以吉祥言取名升科峪,后以方位该村称上升科峪。

下升科峪

位于大张庄西南7公里,黑山东麓。189人,7个姓氏,王姓为主,耕地514亩,山滩1500亩。产有花生、苹果,桃、板栗、花椒等。据郝氏墓碑记载:“吾祖由蒙邑郝家后阴子迁居于此…….明崇祯八年立 ”。经查证,建村于明初。地名严历同上升科峪,以方位称下升科峪。

胜利村

位于大张庄西南7公里,黑山之阴,95人,4个姓氏,李姓居多;耕地210亩,山滩150亩。产有花生、苹果、桃、板栗。清末建村。以石柱山得名石柱,1970年修水库,居民搬迁至此,为体现时代精神称胜利村。

栗洼

位于大张庄西南7公里,恶沟东侧,为村民委员会驻地。199人,2个姓氏,朱姓为最;耕地475亩,山滩 1500亩。有花生、苹果、桃、板栗、花椒。相传清康熙年间建村,以地势低洼和多种栗子树得名。

黑峪

位于栗洼南部、恶沟西侧,与栗洼组成村民委员会,50口人,孙姓为主。耕地62亩,山滩500亩。清末建村。村以黑石山峪得名。

栗洼后峪

位于栗洼南部,狼狐顶山之阳,南与新泰交界。58口人,朱姓为主;耕地62亩,山滩500亩。清宣统年间建村,以地处后山坡,又与栗洼组成村民委员会得名栗洼后峪。

赤坂

位于狗泉南3.5公里,大张庄西南,南(麻)坦(埠)公路经过村东,为村民委员会驻地。2071人口,其中15个姓氏,刘姓最多。耕地3142亩,山滩面积2800亩,属山岭地带,主产葡萄、花生、苹果、地瓜、黄烟等。据村东“殷家平商周遗址”考证,此处商周时期就有村落。又拒《刘氏家谱》载:“吾刘氏原籍山西虹洞县,于明洪武年间迁赤坂……”。因村边有红色山坡得名赤坂。

赤坂北山

位于赤坂北1.5公里处。南(麻)坦(埠)公路西侧。与赤坂组成一个村民委员会。93人口,以刘姓为主,耕地100亩。山滩面积100亩,属山岭地带。1934年刘氏从赤坂迁此建村,因地处赤坂北边山坡,故名。

东唐庄

位于狗泉村西南5.5公里,大张庄河东岸。1832人口。其中10个姓氏,李、房两姓最多。耕地2023亩,山滩面积600亩,地势较平坦,以农业为住,兼营工副业,主产葡萄、桃、花生、苹果等。其名称来历,历史沿革见西唐庄地名条。1946年与西唐庄分治为东、西两村,该村居东,取名东唐庄。

西唐庄

位于狗泉东南5.5公里,大张庄西岸。南(麻)坦(埠)公路贯穿村中,为村民委员会驻地。513人口,其中3个姓氏,郑姓最多,耕地1336亩,山滩面积400亩,地势较为平坦。主产葡萄、苹果、桃、黄烟、花生等。据《刘氏家谱》载:“吾刘氏原籍山西洪洞县,大明洪武初年始迁唐庄……..。1946年分为两村,该村居西。以姓氏取名西唐庄。

松山沟

位于西唐庄西南部,大崮顶山东北侧,与西唐庄组成一个村民委员会。110人口,以翟姓为主。耕地176亩。山滩面积150亩。属山岭地带。据《翟氏家谱》记载,明洪武年间翟氏由莱芜迁此居住。因村边山沟内多松树,以此取名松山沟。

西峪

位于狗泉村西南4.5公里处,南(麻)坦(埠)公路西侧,262人口,其中3个姓氏,刘姓最多,耕地 750亩,山滩面积500亩。属山岭沙土地带。主产苹果、桃、葡萄、花生、玉米等。据《赵氏家谱》记载: “明洪武年间吾赵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因地处大张庄河西岸的山峪内得名西峪庄。

东洼

位于狗泉村南4公里,大张庄河东岸。462人口,9个姓氏,其中刘姓居多,耕地430亩,山滩面积598亩。地势较平坦。主产葡萄、桃、花生、黄烟等。据《刘氏家谱》载:“吾刘氏原籍山西洪洞县,于大明洪武初年迁居东洼”。以地处大张庄河东侧低洼处而得名。

大桑树

位于狗泉村南3.5公里,大张庄河东岸。858人口,6个姓氏,房姓最多。耕地1339亩,山滩面积1000亩,所处地势较为平坦。主产葡萄、桃、花生、黄烟等。据村北出土的殷家坪商周遗址考证。商周时期就有人在此居住。又据《刘氏家谱》载:“吾刘氏原籍山西洪洞县,明洪武初年始迁大桑树庄”。因村边有一古老桑树而得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