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古良禄

菊花园赏菊(一饱眼福一嗅芬芳)(1)

梅兰竹菊四君子,深受历代文人雅士喜爱,从而进入诗、书、画作品之列,以明作者之志。

盛世今朝,全民奔小康。咱老百姓种花养草装饰阳台、美化生活已经不是什么奢侈的事。以秋菊为例,从农家小院到闹市小区,从私家花园到干道绿化带,都少不了她的倩影。

咱们大三台的琴泉路,那数百米的绿化带里,每到金秋,远远望去像一条金色的绸带。亲近视察,一朵朵,一丛丛,一簇簇,竞相怒放,绮丽斑斓。秋风徐来,整个城市都能够嗅到她沁人心脾的芬芳。

然而,资源于公,只能闻香养眼。资源于私,则可以入药、入酒、入茶,但算不得艺术。怎样的菊花才称得上艺术呢?入诗入画、入词入文固然算,但除此而外的另一种菊艺,也同样算得上艺术,配得上“欣赏”的目光,这便是菊展。听说今年的菊展已开展多日,于是决定去一饱眼福、一嗅芬芳,感受一下市民爱菊赏菊的氛围。

出门,云天艳阳,暖身暖心。戴口罩,穿大街,过小巷,走斑马,上天桥,极目远眺:这座1200多年前多次被杜少陵踩在脚下并且赋诗传世的千古名山,在这个羽绒装裹身的季节里,常绿乔木依然主导着寒烟笼翠的山魂。山下的迎宾广场已经是人头攒动。精神矍铄的大妈们踏歌起舞,展示出强身瘦体的健美与自信。穿过舞者方阵的间隙,直奔梓州公园大门。扫码入门,石头盘龙雕塑前,鲜红的党旗被做成三维立体的“100”字样,左上角黄色的铁锤镰刀图腾分外夺目。党旗的下面,白色木条上“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庄重耀眼。或许,这就是本次菊展的红色主题——建党百年。

拾阶而上,耳畔林籁泉韵来袭。登顶牛头山进入诗圣广场,高大的杜甫石雕魏然挺立,眺望东方。塑像基座四周,整齐地摆满金丝皇菊。这让人联想到“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的诗句来。诗人写这首诗时的公元765年秋天,正值成都徐知道叛乱。作为垂垂老矣的杜甫,只能“酣歌泪欲垂”了。其忧国忧民情怀跃然纸上。

菊花园赏菊(一饱眼福一嗅芬芳)(2)

杜甫雕像旁,各有两株叶片金黄的银杏,银杏下部,摆放于地板上的菊花小盆景围成一个正方体,银杏叶与黄菊,色彩一致,浑然天成,非常协调。雕像正面,左边两枚大大的“心”字造型,一空“心”一实“心”,实“心”上印有一段抗击疫情的文字。右边,三名不同肤色的模型人围绕着地球而立。我猜应该是全球联手抗疫的意思吧!

目光前移,各色菊花盆景摆成带围栏的底座数块,片片绿叶捧出红、白、黄、粉为主色调的各色菊花,娇艳欲滴。其品种有塔菊、金丝皇菊、多头菊、盆景艺菊等多个品种。其造型有大、小“蘑菇”,“菊花树”,“菊花塔”等,高低错落、颜色各异、层次分明。活生生把萧瑟的冬天浓缩成美丽的春天。如此菊花艺术,简直美出了端庄,美出了高雅,美出了从容。美的诱惑,引来众游客频频拍照,其中不乏欲与菊同框而撑杆自拍的美女团。

自杜甫雕像往左,步入川内第二大杜甫草堂。这里是悬崖菊的天堂。甬道两旁的围栏上,小石拱、假山上,到处都是密密匝匝的黄、红两色悬崖菊垂悬在空中。特别是那段将近10米长的甬道,两旁围栏上红、黄相间的悬崖菊,像在夹道欢迎前来赏菊的游客。右侧围栏内,一池碧波,锦鲤戏水。

往北,入朱门,绕屏风,无心欣赏早就欣赏过多次的墙上书法作品和柱上的名人名联,也无心去史诗堂观看那一众《杜甫诗歌集》、《杜甫研究文集》等典籍,而是直奔史诗堂前那一方坦荡如砥的开阔地。这里是此次菊展的又一亮点。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杜甫当年的茅屋。说是茅屋,实乃草扎成的半尺房檐和一堵草墙,墙上有竹门小窗,门槛两侧的墙脚边,各色盆景摆就两方菊阵。竹门右上角,挂着蓑衣、斗笠、草鞋出行“三件套”,小窗两旁挂有玉米、萝卜、洋葱等农等工艺品和一个芭篓。竹门两侧一对联云:史诗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菊花园赏菊(一饱眼福一嗅芬芳)(3)

草墙之前,有两块菊园。左边那块,菊花从中,一弯犁头一头牛,枷担加在脖子上,纤索连着弯犁头。耕牛和犁头均为草绳扎成,特别是那头壮硕的牛,牛角弯弯,二目圆睁,大口一开,非喘即鸣。牛头前不远处,有三尺草丛零星点缀。茅屋、耕牛与草的巧妙搭配,很好地突出了杜甫草堂的“草”元素。而草又是牛的食物。再就是,牛年、牛头山,岂能没有“牛”元素?右边那块,菊、竹、草、鸡共生共荣。竹林之中,几只鸡正在觅食,雌雄兼备,姿态各异。墙上的那首《羌村三首·其三》中有“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的句子,或许可成为杜公草堂前养鸡的最好佐证。

菊花园赏菊(一饱眼福一嗅芬芳)(4)

至于“草”元素的出现,笔者先是一头雾水,这与菊展何干?但结合历史背景一番苦思顿悟,终于悟出答案:杜甫是在兵荒马乱之际,举家流寓梓州(今三台)的,时间长达20个月。当时他已没了俸禄。凭借朝中严武的面子,他本人可以去梓州府及其下辖各县衙蹭吃蹭喝,家人则只能在草堂周边种点粮食、蔬菜养家糊口。养几只鸡,抓几条鱼,偶尔改善一下伙食。

至于竹子,也是杜甫所爱,当年《登牛头寺》一诗就有“竹细野池幽”的句子。那么草呢?草盖茅屋、打草鞋、作燃料、养牛---牛耕地---地种粮、种菜、种菊、种草、种竹。应该说,这一园艺术,表现的是杜甫家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既然这次菊展的主展区在草堂和诗圣广场(石柱盘龙前只是“引子”),草元素的出现是必须的。

菊花园赏菊(一饱眼福一嗅芬芳)(5)

为在菊展中突出建党百年这一主题,菊展园两侧,置放着三台县博物馆、三台县文管所联合展出的馆藏书画精品。这些书画精品,时间段为明清至近代。既有中国有影响的大师级人物的作品,也有三台本土名家的作品。书法作品篆、隶、草、行形神兼备;绘画艺术工笔、写意并收,山水、花鸟、人物俱全。我细细品读绘画作品,梅、兰、竹赫然在列,独缺菊。猛然一悟,这里的展出的菊花,不正好圆了梅兰竹菊“四君子”的团聚梦吗?

从史诗堂出来,去了杜甫草堂管理所,本想了解一些本届菊展的详情,可这次换届,所里原班人马更新殆尽,这批新人刚上班几天,什么情况都不了解。好在导游小何给了我一点资料供我拍照。末了,我提出去看看三台革命历史展览馆、初心亭、抗战遗址---牛头山防控洞等红色文化系列,可小何说,今年山体滑坡滑下来的泥石还没清除,目前那一块险情未除,处于封闭状态,和山顶的梓州阁一样,任何人不得进入。不过小何帮我翻拍了她手机上保存少量资料的照片。

菊花园赏菊(一饱眼福一嗅芬芳)(6)

从管理所出来,多少有点儿失望。回到诗圣广场 ,再度欣赏那一抹惊艳了冬天的亮色,再次领略到菊花“蕊寒香冷蝶难来”的冷艳之美。于是掏出手机拍照,以杜甫像为背景,拍广角全景,拍菊花局部特写。边拍边暗自思忖:既然这次菊展在诗圣广场和杜甫草堂举办,大家自然会想到“朝饮木兰之坠落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莫道不消魂,人比黄花瘦。”等咏菊佳句。来诗圣广场赏菊,背不到几句菊花诗,似乎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三台人。

至于谈论诗歌(笔者诗盲一枚,勿嘲勿喷),就有点班门弄斧了,但文中不谈论、不点评几句又觉得于心不甘。左右为难犹豫徘徊良久,心已经管不住敲击键盘的手了---这些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名句,《毛诗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在这一诗歌理论统领下,已经成为作者个人托物言志、流露主观情感的载体。

同一题材的作品,由于诗词作者赏菊的心情、各自的身份、环境、遭遇不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各不相同。屈原“饮露餐菊“,表达的是一种高洁、不与小人同流合污的志向;陶渊明篱下采菊,抒写的惬意与悠然的隐士情怀;黄巢眼中的黄菊是充满杀气的战甲,连香气都可以布阵,充满必胜的信心;李清照的“人比黄花瘦”抒发的是一种相思之苦······

这些咏菊句子之美本无可挑剔,当倘要说思想深度或者说“言志”的高度,相比之下,南宋诗人郑思肖的“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窃以为更胜一筹。诗界公认,诗贵有精、气、神,而此诗要表达的是一种守香抱节、慷慨悲歌的崇高气节与精神啊!

恕笔者陋目,原只知道植物界岁寒三友---松、竹、梅不向严寒低头有气节,前两天拜读郑思肖的《寒菊》,觉得郑公咏菊更胜人一筹,她把菊花的气节写出来了。这种气节已经不仅限于“不向严寒低头”的层次,而是升华到了“风萧萧兮易水寒”那种不畏死的更高层次上去了。我终于明白,三台为什么几乎年年办菊展,原来三台人民爱菊之艳美、喜菊之馨香,敬菊之高节!

边走边翻看手机里管理所小何给我的照片,山南红色文化区那两坨石头上镌刻的文字,读罢三台籍烈士当年喊过的口号,于是决定去拜读一段描写拥有菊花气节一样那一群人的碑文介绍。

菊花园赏菊(一饱眼福一嗅芬芳)(7)

经梓州书画院东侧巷道穿过,再过一平坝,来到牛头山顶最南端。绿树下,弯道旁,一块县委县政府2018年立的一方大理石碑庄严入目。碑文内容大致如是:自1928年三台建立第一个党组织以来,邹风平、张天汉点燃革命的星星之火,土地革命运动中16烈士喋血青山;“七七”事变爆发,三台全县军民同仇敌忾、共赴国难,4万壮士奔赴抗日前线,900余烈士悲壮捐躯;解放前夕,35勇士壮烈殉国马革裹尸。仅在牛头山下 张天汉、王化鹏、王光临、李少华、李天锡、李学余、李学初、郭良武、黄天元共9位烈士血洒刑场、慷慨就义。据三台县党史资料记载:1933年10月28日,王化鹏、李天锡、李学余、李学初4名共产党员因参加区委组织的塔子山夺枪活动,次日被捕关在会农场关帝庙,受到敌人用“地绷子”、“火背篼”、“热酒灌鼻”等酷刑逼供。4人宁死不屈,绝无口供。12月13日,4人同时被杀害于牛头山下。赴刑场时,他们沿途高呼革命口号,向民众表明自己的政治身份。

“宁可枝头抱香死”的“香”,我觉得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坚若磐石的“信仰”,一种不可改变的信仰。为了这个信仰,共产党员吉鸿昌将军刑场上树枝作笔,在雪地上写下著名的就义诗:

恨不抗日死,

留作今日羞。

国破尚如此,

我何惜此头?

辞别牛头菊,暗香盈袖去。原路下山返回,路过初心亭,驻足依栏,凝望亭柱上两柱对联:“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若非殷红先烈血,哪得今日幸福春!我辈当珍惜这来之不易的今天啊!

菊花园赏菊(一饱眼福一嗅芬芳)(8)

我爱梅兰竹菊四君子,更爱其中之菊。菊花品种上千个,我更爱悬崖菊,尤其偏爱红色悬崖菊。你看她,星星点点的殷红,从根部长出主茎,主茎上又分别生出若干分茎,分茎上一朵朵红菊,整齐划一,大小平等,聚朵成团,恰是一挂挂红色瀑布,极具震撼心灵的壮美。悬崖菊的每一枚花冠都仰面朝天,密集相依;花团悬空,但根却牢牢扎于悬崖石隙中不多的土壤。她深知,夹缝中生存不易,每一朵花的个体,必须团结一致向外,打造出一片属于自己的美好空间!其骨子里的红色基因,代代赓续,不改初心!

时难留,日难留,冬赏寒菊醉牛头,满目春光流。

情难留,意难留,别菊一步三回头,群芳心中留。

2021年11月20日--24日作于三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