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07——节的作用1

一 筋和节的关系

筋节骨肉皮血,是组成书法意像的六个要素。筋已经讲过了,我用红色(白色)表示。接下来要讲讲节的作用。

黄简讲书法五级课程5(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07)(1)

筋是笔锋走过的道路,节是什么呢?简单地用一句话来说,节是调锋的结果。

如果笔锋在行走中没有任何调整,那就是直线。好像汽车在运动时没有扭过方向盘,这是走直路。但深入想一想,不对,开过车的都知道,走直路还是有微小的调整的。

在书法中,写直线要保持中锋,笔毛才会顺。所以,为了保持中锋运笔,手腕还是要时时动一动,防止尖锋脱离中线。

如果用笔走弯路,写弧线,这就有转弯问题,转弯就是调整方向。书写中笔心逐渐改变方向会产生光滑的弧线,我们现在都知道,那是用了暗节点。

黄简讲书法五级课程5(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07)(2)

如果突然改变方向,就会产生折线,所谓折线,就是有角,这是明节点。明节点比暗节点复杂得多,有方形、有圆形、有尖型,以前都介绍过。一级课程40课开始用了好几堂课讲节点。

简言之:

· 筋是笔锋之运行,节是笔锋之调整。

· 筋是大圈取势,节是小圈用笔。

· 笔锋运行必有调整,调整是保证运行顺畅。

不管你写直线还是弧线,调整笔锋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有筋就一定有节,筋节是相辅相成的。

以前我教大家写"永"字,先写中线,

黄简讲书法五级课程5(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07)(3)

它表现出笔锋的运行路线,就是筋;也表现出调锋的位置,就是节,所以这图其实是筋节图。

不过,暗节点在这图上没有表现出来,如中间的竖笔是"努",应该有换手腕的暗节点,长掠也动了手腕,所以是弧线。

如果明暗节点都要标出来,还得加上这两点。不过暗节点外表上是平滑的,筋节图通常不标示。

二 换笔心产生节

二,换笔心产生节。笔锋是由许多毫毛聚集起来的,会散,会绞起来,所谓调整,就是根据毛笔的特性做出一些动作,避免笔锋产生问题,影响运笔。这种调整动作,当然会在纸上留下痕迹,这就是节。

黄简讲书法五级课程5(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07)(4)

普通人只看见毛笔的外形,不懂笔心为帅,会用笔的都知道,真正起作用的是笔心,所谓调整,根本上就是调整笔心。

从理论上说,笔心有四种状态:第一种是垂直,也就是五号位,正锋。五号位是用笔的中心位置,正锋就是八面对称。

第二种是倾斜,第三种是弯曲,当你在笔心倾斜或弯曲时运动,那只有左右对称,前后不对称了。

第四种不知道大家有没有遇到过,当你换笔心时用力过大,压得太重,笔心会出现弯折的情况,这会伤害毫毛。以前有人称之为"跪折",好像人下跪一样。当作一种技法,这我很不赞成,我认为用笔要避免弯折。

所以笔心四种情况,弯折是不用的,倾斜这一种只是理论上存在,因为笔心是软的,笔心倾斜在实际书写时稍微一用力就会弯曲。所以只有垂直和弯曲这两种是主要的。无论是垂直变成弯曲,还是弯曲变成垂直,只要笔心状态一改变,都会产生节点。

笔心状态的改变,古代称为"换笔心"。大致就是三种情况:一是笔心从垂直换到弯曲。二是从弯曲回复垂直。三是从某个方向的弯曲,换到另一个方向的弯曲。"换笔心"就是换方向,这三种情况或是手腕向左换成向右,或是向右换成向左,笔心方向变了,笔锋运行的方向就跟着换过来了。

黄简讲书法五级课程5(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07)(5)

那笔心状态怎么会变换呢?当然是因为你手腕在动。

黄简讲书法五级课程5(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07)(6)

晚清书法家徐谦这样说过:"换笔者,笔行内转忽然换力之方面也。(他说笔锋运行时,内部用力转了一个面,这就叫换笔。)凡笔之外形改变方向者,曰转,曰折;(从笔的外形可以看到方向的改变,或者是转,或者是折。)其外形未变方向而内力已变方面者,则谓之换。(这是说在某一时刻,看外形方向没有改变,实际上内部用力方向已经转换,这就叫做'换'。)"我们知道,"力"有大小和方向,内部改换用力的方向,主要是使笔心扭过来,这个时刻,这一点就是节点。徐谦他是感到了"换笔"的道理,但他没有指出"笔心",只说"内部",这就比较难懂了。

简言之:

· 笔心是由手腕控制的。

· 手腕一动,笔心的方向或状态必有变化。

· 笔心变化就会在纸面上产生一个节点。

所以笔心调节只要一个动作,用腕。这就是古人所说"换笔心"的意义。

三 节对筋的作用

三,节对筋的作用,也就是小圈对大圈的影响。

3.1连接

先说简单的,连接,这个大家很熟悉了。单一笔势要组成复合笔势,就要用到节点。

黄简讲书法五级课程5(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07)(7)

如一个横一个竖组成曲尺势,画出筋节图来就是这样的。横竖的头尾放在一起,用一个节点连接。这个节点通常是两圈,拨镫法写成的。

黄简讲书法五级课程5(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07)(8)

学过"永"字八法的都很熟悉。复合笔势的组成,筋的加长,就要用到节点。

如果横竖组成十字势,交叉放置。

黄简讲书法五级课程5(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07)(9)

那就会产生两个节点,筋节图是这样的。刚才是实连,这种是虚连,中间是飞度的。刚才拨镫法那两圈节点,现在分开了,一圈是横笔的收,第二圈是竖笔的起,用这方法来联系横竖的筋,组成十字势。

十字势是向上移位,也可以水平移位。

黄简讲书法五级课程5(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07)(10)

那就产生了一个丁字形的奋笔势,两个节点。可见大圈移位其实是节点的移动,是大幅度摇腕引起的。

如果你不喜欢多转圈,以前我还介绍过一个尖接,尖接也是组合笔势的方法,完全不用转圈,只要换面就可以。"永"字八法原则是"笔笔断而后起",尖接也是一种断。但这个断是断中有连。

黄简讲书法五级课程5(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07)(11)

人家看起来横竖还是连的,前人称为"意连"。

换面的方法,比较常见的还有6-9-8三面换,其实和尖接方法是一样的。

黄简讲书法五级课程5(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07)(12)

颜真卿《告身帖》这个"国"字的右上角,你可以看到一横写过来慢慢变细了,减少了笔锋和纸面的接触,然后换面就会更方便一些。

黄简讲书法五级课程5(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07)(13)

笔锋与纸面接触越多,换面就越难,三分笔比一分笔难的多。

《阴符经》的方法更简单,它的特点是横竖粗细都差不多,连折角也是同样粗细,这样你就不用考虑分数的变化。

黄简讲书法五级课程5(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07)(14)

他也用了两个节点,而且拉得很开,这只是换面,没有转圈。每次换面只是四十五度,角度小就容易。

更简单就是写圆角,用暗节点来连接横竖。

颜真卿经常用这一招,说是篆书技法。粗细一致,暗节点,篆法就比较简单。

但要注意,这两种写法,一个用折,一个用转,因为中间没有断过,没有做过收笔动作,实际上是把横竖两笔化为一笔了,短线条变成了长线条。

黄简讲书法五级课程5(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07)(15)

通常只限于一个笔势之内,如"见"字下面的虿尾势,就是竖横趯的组合。筋太长会引起其他问题。

这种把两笔化为一笔的方法,没有普遍性。如"口"字,右上角可以采用暗节点,但左下角就只能用明节点。

黄简讲书法五级课程5(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07)(16)

明节点有它的价值,它可以成为线条的一部分,有厚实稳定的感觉。

你看这两个草书"下"字,鸡头势。

黄简讲书法五级课程5(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07)(17)

王羲之用明节点来连接,草书点画当真书处理,笔锋在明节点处得以调整,所以出节点后可以从容变化。孙过庭写得较快,多用暗节点和飞度,结果就没有王羲之那种坚不可摧的效果了。

我们今天来试试写一个"口"字,先从简单的筋开始,今后一点点把效果加上去,后来会变得很复杂。

"口"字我讲过,这是一个竖笔势的化势。单纯的筋是这样的,这里四条线连接有三个角。

黄简讲书法五级课程5(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07)(18)

我把它们分别标为A角,B角和C角。现在A角出来的这根线是大角度的斜线,我们分拆A角的节点,把它抬高。那就多了一个节点,现在一横比较平了。

蓝色(虚线)这一横你不要把它写得绝对水平,因为笔锋是从下面上来的,绝对水平不符合摇腕手势。

接下来要处理C角。写"口"字这个C角花样最多。

黄简讲书法五级课程5(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07)(19)

你看这几位,怀素直接写一个折,节点就在左下角,行草书中常用这种。这时候"口"字中间的空白是三角形。智永真书,点画要分清楚些,右边的一竖向右移动了,"口"字中的空白也增加了。颜真卿这个"口"字,一竖不是在左下角,而是完全移到右下角,"口"字中的空白就是方形。

黄简讲书法五级课程5(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07)(20)

智永的左下角最后一横写法,一种是露锋起,这是横下笔。另一种是竖下笔,然后两面换写横。

我今天请各位练习三种常用的处理法:

黄简讲书法五级课程5(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07)(21)

一是抬笔向上飞度,然后横下笔写一横。二是抬笔向下转出飞度,然后横下笔写一横。三是向下转飞度后,用竖下笔两面换写一横。你平时用哪一种的?

本节要点:

· 节是笔锋之调整,属于用笔。

· 手腕操控笔心,笔心一动形成节。

· 节对筋的影响1:连接笔势。

复习思考:

· 实际运笔时,究竟是先写节后写筋,还是先写筋后写节?

· 也就是说,下笔先写小圈呢,还是先走大圈笔势?

· 如果不是实际书写,下笔前心目中先有大圈笔势呢,还是要考虑好小圈才下笔?

演示视频请看:黄简讲书法(裹束篇)07——节的作用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