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杜鹃啼血、庄生梦蝶、良玉生烟、沧海珠泪。通篇都是联想与想象,典故加比兴的结合方式来展现其隐忧之美:浓烈真挚,曲调幽深;凄美格调,朦胧意境;词藻华美中带着深沉的含蓄……对于李商隐诗歌中常出现的隐忧之美,究竟是出于伤怀情路凄迷?还是出于感叹仕途坎坷?或是出于追忆逝水年华?后人暂时不得而知。

李商隐作为隐忧诗人,他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许多诗作竟然连题目都懒得写了,但只要读着读着,就会发现诗中仍充满着浓浓的朦胧之美,实在让人颇为费解。

但不可否认的是,每当读他的诗时,就像是深邃暗黑的夜空突然被闪电劈得支离破碎,而在碎片闪烁的流光里,你既可以看到流年、青春、欢笑和泪水,也可以看到某些无处可诉的情感、难言的悲愤,缥缈的理想、甚至是罕见的奇情异景……而就只是在那瞬间,你将发现生命里的那些痛楚与美好都在闪电的撕裂中,显得清晰可见。

李商隐最后十首诗(都说李商隐的诗隐晦难懂)(1)

你甚至突然觉得,你和诗人虽是不同时代的人,但归根结底还是同类人:虽同样是年少时的敏感、同样是职场上的不合时宜、同样是情场上的春风得意——但殊不知他只是官场失意,纸上风流而已。

因为在后人看来,除了《锦瑟》隐晦难懂外,李商隐的其他诗也同样隐晦难懂,以至于让许多读者觉得似乎什么都没写,但似乎什么都已写了,简直跟玩猜谜语游戏无异。至于李商隐的诗为何出现大量的隐忧之美,还得从他千帆阅尽的人情世故谈起。

年少时的敏感:人生在贫寒的少年,只能艰苦漂泊;面对难得机遇,只能步步为营

李商隐三岁那年,随父亲南迁至江浙。五岁时便能诵经书,七岁时便能舞笔弄墨。九岁时,父突然病逝。年少的李商隐不得不随母扶棺还乡,开启了寒苦异常的经历。

“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人生穷困,闻见所无。”

上述此诗便是李商隐自父亲死后,所经历的悲辛生活的真实写照,当时他身为长子,为了补贴日常家用和维持生计,每天只能靠为别人抄书挣钱。

十岁左右,正值初谙复杂人世的年龄段,但家境的贫寒和衰落,对童年的李商隐造成了极为敏感的冲击,以至于他渴求通过考取功名来光宗耀祖的愿望愈加强烈,但同时还逐渐养成了性格上的敏感多思。特别是通过后来的诗文和坎坷曲折的仕途生涯,都纷纷应验了其在性格上的敏感多思。

李商隐最后十首诗(都说李商隐的诗隐晦难懂)(2)

虽是草根出身,但仍遮不住天才的光芒,况且当时江湖传言说,白居易当年初见李商隐本人时,表示大爱之,甚至还不得不长叹道:

“我死得为尔子足矣。”

公元844年时,李商隐已32岁,有次在为去世的二姐完成迁坟的过程中,他还挥笔写下了名叫《祭裴氏姊文》的祭文。但因 《祭裴氏姊文》属于自叙身世的祭文,所以常被历代研究者拿来当成研究李商隐生平的重要史料。

而只要读了《祭裴氏姊文》后,不难发现,其实李商隐早年是在贫穷、落魄和卑贱中度过的,请看他是怎么在《祭裴氏姊文》中娓娓自述其身世的:

“某年方就傅,家难旋臻,躬奉板舆,以引丹旐。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既祔故邱,便同逋骇,生人穷困,闻见所无。及衣裳外除,旨甘是急。乃占数东甸,佣书贩舂……”

原来李商隐八九岁时,父亲便不幸离世了。而李商隐作为家里的长子,自然还得亲自举着引魂幡,以便把父亲的灵柩尽快运回老家河南安葬。四海虽大,但却没有哪个地方可以容纳他。三年的服丧期,直至结束后,连每日的吃饭问题都成了头等重要的大事。

李商隐最后十首诗(都说李商隐的诗隐晦难懂)(3)

作为嫡长子,童年的李商隐不但要谋生,而且还得负责为全家族光宗耀祖。虽然父亲不幸离世了,但母亲尚还活着,所以他还得想办法尽快找个工作,以便早点安顿和孝敬母亲。

于是,他把自己的名字报了上去,而后找到了个叫“佣书贩舂”的工作,相当于帮他人抄写诗文,但为了多份收入,还贩卖自己的劳力给人舂米。

所以李商隐早年清贫和落魄的经历,都对他以后性格观念的养成影响颇深:首先,他早年所经历的人情冷暖,塑造了其敏感、忧郁而清高的性格;其次,他早年在饥寒交迫中度过,所以渴望做官发财,以全光宗耀祖之志。

官场上的不合时宜:清高儒士的尴尬境遇

公元838年,对于李商隐的全部人生而言,是个极为重要的时间节点,因为在他那些深意隐晦的诗学背后,夹杂着太多耐人寻味的人生……

原来李商隐年少时,就已表现出了颇富文采的天资,因而深受令狐楚的赏识。而更甚者,令狐楚因为非常仰慕李商隐之才,遂招其入幕府,还当上了公子令狐绹的老师,平时负责教其读书和写文章。

令狐楚,何许人也?曾任当朝宰相,后来才改任节度使。况且他写的骈文跟杜甫的诗歌以及韩愈的古文还被公认为三绝,可见无论在当时的文坛还是政坛上,令狐楚都绝对算得上当时的风云人物。

李商隐最后十首诗(都说李商隐的诗隐晦难懂)(4)

然而,李商隐的后半生并没有对令狐家的知遇之恩表现出死心塌地和感恩戴德,可见当时才17岁的李商隐在令狐家的境遇并非像世人所说的那么春风得意。

试想独自飘零在异地他乡,每天面对的完全是副换了面孔的陌生江湖,况且面对的是个与自己家境有着天地之别的豪门望族,那种寄人篱下的滋味或多或少都能使人产生酸楚和自卑的心理。

待李商隐成年后,令狐楚更是对他礼遇有加,甚至还特意让他与诸子交游。

不过因为李商隐的敏感特质,以及令狐绹是个黑白分明和刚性十足的主子,因此李商隐每天都只能步步为营和谨小慎微的得过且过着。

二十岁那年,李商隐陪同令狐公子同时进京赶考,不料结果令狐绹高中,而李商隐却名落孙山。至于二人的真才实学,究竟谁高谁低,文史可鉴。更何况晚唐的科举考试,更多的是要看家世背景,而当时令狐楚正在任吏部尚书。

后来第二次科考时,犹未中。但因为当时的科举考试还属于半开放式的,许多考生都可提前向主考官托人推荐或自荐。因此,直到第三次科考时,得益于令狐绹的极力推荐,结果李商隐才有幸中了个进士。

李商隐最后十首诗(都说李商隐的诗隐晦难懂)(5)

然而不幸的是,就在他考中进士还没几个月,平时对他的才学极为倚重的令狐楚竟因意外而突然离世了。其子令狐绹不得不返回老家守丧三年,此时俨然失去了经济来源的李商隐又该何去何从呢?

但偏偏就在李商隐为生计发愁之际,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因为仰慕李商隐的盖世才情,遂主动向他伸出了橄榄枝,还特意招为幕僚。让人羡慕不已的是,王茂元为了笼络李商隐加入李党,甚至还把女儿许配给了他,而李商隐也由此深陷到了愈演愈烈的牛李党争的泥潭之中。

但因为王茂元是李党的重要成员,而令狐家则是牛党的领袖,加上晚唐政坛上“牛李之争”的激烈,已达到了路人皆知的地步。

要知道李商隐可是平时令狐楚最为倚重的文人,而且父子俩都对李商隐有知遇之恩,单就这点情份而言,李商隐理应是牛党的铁杆粉丝才对。可就在令狐楚尸骨未寒之际,李商隐不仅投靠了牛党,而且还成了人家的女婿,明显具有脚踏两条船的意味,性格黑白分明的令狐绹又怎能咽下这口气呢?

李商隐作为当时文坛上不可多得的天才,难道真的对党派之间的利益之争置若罔闻,甚至不以为意吗?但根据其诗中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远大政治抱负来看,李商隐显然是以匡扶江山社稷的儒士自诩。

李商隐最后十首诗(都说李商隐的诗隐晦难懂)(6)

虽看似人之常情但也无可厚非,只是李商隐向来以为官场上的规则是:我就是我,凡事只能服从内心的声音。但他却殊不知,其实官场上的真正规则是:既然你是我的人,你凡事都应该听我的。既然王茂元跟李商隐确实是惺惺相惜,彼此欣赏,按理说又何尝不可呢?

由此可见,李商隐跟人交往时,往往看重的是对方的品性和志趣,而非对方属于哪个阵营或哪个党派。换言之,李商隐在交往中,不计个人得失荣辱,属于典型的性情中人。

但令狐绹就不同了,他向来恩怨黑白分明,既然他和父亲都曾大力举荐李商隐,所以李商隐此举无疑算得上是背信弃义和忘恩负义的小人之流。其父死后,作为牛党的高层人物,他不得不恶狠狠的告诫牛党的同行们:李商隐此人绝对不堪重用。后来李商隐的种种官场经历也都证明了令狐绹确实所言非虚。

李商隐虽暂时考中了进士,但在来年本就可以轻松通过的吏部考核中,竟然没顺利通过,相当于没通过公务员复审,而且压根没资格被授予任何官职,可见其后半生潦倒不堪不是没有原因的。

李商隐最后十首诗(都说李商隐的诗隐晦难懂)(7)

若干年后,据《旧唐书》记载,令狐绚后来当上了宰相,但一直都对李商隐秉持着“恶其无行”的态度。然而,李商隐为了引荐自己而不惜屡次向令狐绚“陈情”时,令狐绚每次既不搭理也没表态,直至两人绝交为止。可见许多貌似光鲜亮丽的背后往往以千疮百孔为代价,特别是那些看似已走到尽头的感情,似乎还存着千丝万缕的不舍。

对于骨子里敏感的李商隐而言,他仍铭记着昔日的情谊,偶尔想起来时还附着浅浅的笑意。若是再有机会,他定会在与令狐绹的谈笑间,以及酒杯上解释自己尴尬的处境,以表明自己对昔日情谊的无比牵挂和珍视。

只可惜再也没机会珍视了,因为令狐绹已早已是万人之上的当朝宰相,而李商隐仍是个郁郁不得志和终日落魄的文人。即使还能解释清楚,那在他人看来,多少都有些阿谀谄媚之意,这显然与文人的秉性不符。

再后来,李商隐的仕途越发暗淡,雨也凄凄,风也凄凄,只能被迫沉沦为别人帐下终日郁郁不得志的幕僚。

李商隐最后十首诗(都说李商隐的诗隐晦难懂)(8)

由此不难解释,为何在李商隐的众多无题诗中,特别是像在什么“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锦瑟无端四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等诗句中,处处流露着对暗淡仕途的无限感伤之情。再加上他的情路坎坷,以及晚唐的衰败等等,都对他隐忧之美的创作风格产生了重大影响。

情感上的春风得意:只是薄命红颜与失意才子的相互成全

对于许多古代文人才子而言,虽然在官场上失意了,但不代表在情场上也同样失意。终其短短的46个春秋岁月,李商隐算是经历了不少女人,当中既有柳枝姑娘、宋氏姐妹等良家妇女,也有“官妓”、“妓席”、“歌妓”等应酬女郎。如果他的人生中少了这些女人的陪伴,也许后面都不会再出现那么多的“无题诗”了。

李商隐早年间曾自比为卫玠、潘安等人,足见其敏感多情、才华过人,期间虽经历了多次爱情,但结果都以惨淡而终。这也使得他的很多诗都充满了幽隐无奈、缠绵悱恻、凄美动人等悲剧性的唯美色彩。

公元835年,23岁的李商隐上玉阳山学道时,有幸邂逅了宋华阳,当时宋华阳不仅聪慧多情,况且还那么年轻貌美,于是两人很快坠入了情网中,不料天意弄人,结果来得匆匆去也匆匆。

李商隐最后十首诗(都说李商隐的诗隐晦难懂)(9)

自离开玉阳山后不久,李商隐便独自来到了洛阳的堂弟家中,此时他遇到了正值情窦初开和明艳动容的柳枝,柳枝当时才17岁,而李商隐已23岁了。柳枝不但率真热情,还天姿巧慧,尤其对李商隐写的诗歌着迷。以诗为媒,二人很快擦出了爱情的火花。

于是柳枝为了把心留给李商隐,干脆将衣带绾结,隔墙投赠给李商隐,双方还约定了再次见面的日期。不料李商隐却因令狐绹在皇上面前对自己的大力举荐,遂只能急赴长安应举,后来两人终未能再见面。

直至他日后再返回洛阳时,才得知柳枝已嫁给了东诸侯。于是李商隐因为抑制不住内心的感伤,遂提笔写下了《柳枝诗》五首……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除了柳枝外,正如诗句中所说的那样,许多诗作的背后还藏着其他不为世人所知的欢场女子。或许只有身在富贵温柔乡里,方能躲避各种现实里的沉痛打击。

于是失意落魄的李商隐才得以在人来人往中,物色出同样跟自己处于漂泊命运的红颜,进而找到了所谓“相逢何必曾相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知音感和沧桑感。这也使得他的爱情诗明显区别于那些艳情诗,忧伤中总透着淡淡的唯美。

李商隐最后十首诗(都说李商隐的诗隐晦难懂)(10)

重要的是,李商隐的温柔乡里并没有官场上的装模作样和阿谀奉承,有的只是底层里的真性情和善良的灵魂。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即使现实再残酷,甚至可将温柔乡里的美梦轻易击碎,但在蓬草般飘零的日子里,诗人仍甘心执迷于依恋,甚至醉生梦死。

话虽如此,但李商隐并非江湖上风流倜傥的滥情诗人,他的一生都在追求真爱中度过,正如前文所述,最终他还是找到了漂泊已久的感情归宿——即王茂元特别赏识其才,加上李商隐与自己的女儿互为爱慕在前,王茂元才顺水推舟的将女儿许配给了他。

况且自结婚后,王氏与李商隐向来恩爱有加,相敬如宾,足见感情笃深。对于男权至上的古代社会而言,他们的爱情显然是个另类,同时表明了他只是纸上风流而已。

虽然仕途屡屡不顺,但李商隐还是拒绝了岳丈的各种生活贴补,甘愿携妻子继续过着清贫乐道的简朴生活。加上妻子的不离不弃,甘愿每日为他洗尽铅华,操持家务,使两人走得更近了。

李商隐最后十首诗(都说李商隐的诗隐晦难懂)(11)

然而,美好的婚姻生活总是短暂的,为了维持生计,李商隐于839年再次参加了授官考试,而后当上了官职不大不小的秘书省校书郎,就此开启了四处奔波的漂泊生涯……

就在那年,他正从桂林赶回家,途中借道巴蜀时,不巧天上下起了连绵大雨,使得行程被耽误了不少,他不得已只好暂居蜀地。期间,他收到了千里之外的妻子寄来的信,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深情寄语令他无比动容。于是他提笔回了一首诗,即后来的那首千古名篇《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此诗看似平淡无奇,但只有细读后才发现,原来它还饱含着细水长流般的深情爱意。面对那场淅淅沥沥的巴山夜雨,诗人不由的想起了夫妻昔日“共剪西窗烛”时的温馨浪漫场景,使得劳顿的愁绪在顷刻间都被化解掉了。

即便千百年之后,读者依然能跨越万水千山,跨越时空长河,进而真切感受出剪窗烛时的岁月静好。再蓦然回首,才知道在诗人冷冷清清的孤影背后,既有着才命两相违的无奈,也有着敏感多情的愁绪。

但世事难料,世事无常,李商隐自离家那年开始,因为常年奔波在外头,直至夫人因突患疾病而离世时,两人始终都未及再见面。

李商隐最后十首诗(都说李商隐的诗隐晦难懂)(12)

丧妻对李商隐而言,无疑是一种挥之不去的锥心之痛,并且使得他在官场上屈身纵横多年所积累的满腔热血,此时也因夫人的突然离世而迅速冷却。

公元858年,46岁的李商隐毅然辞职回到了老家郑州。某个晚上,他拖着沉重的病体,艰难地坐到书案前,仿佛在静思着什么。恍惚中,他的耳畔忽然响起了阵幽怨瑟声,时而渐消渐无,时而渐渐明晰……于是,他想起了那些曾经走近他生命里的美丽女子们,沉思中落笔成诗:

琴瑟无端五十铉,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只是才刚写完《锦瑟》后不久,病情日趋恶化的李商隐,突然紧紧闭上了那满怀隐忧的,以及看透世间苍凉的双眼……

虽空怀报国大志,但由于屡遭打击和排挤,无奈只能卖身投靠,成为了郁郁不得志的终身幕僚。期间还遭逢了许多令他抱憾终身的凄美爱情,情路艰难坎坷,挚爱早逝……导致他想说的话,始终都没言明。即使他把他的经历说得很美,但世人仍不知其所以然。

遂只将曾经那些令他抱憾终身的情思,以及对时局的忧愤化作隐优之美的诗句,世人读懂的那一面,看似尽是美丽;但世人读不懂的那一面,尽是忧伤。而那样凄美而隐晦的深情爱意,只属于李商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