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到大,国人们接受的都是正统教育,追求真理、真相、真情、真爱、真性情。但不幸的是,在越来越开放的当下各种思想风云际会,几乎每一种思想都有反对的声音。而不同的人际关系和职业使这些问题更加复杂,人们总是以不同的方式优先考虑自己的价值观。

所以,相同的问题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与此同时,各种的“碰瓷”,“卖惨”,以及郭美美,林生斌等一些经典“反面教材”的出现,让人们对做人的标准产生了怀疑,陷入一种优柔寡断和不安全的状态。因此,很多人面对这种“真理的不确定性”而选择了沉默。

然而,一旦他们感觉自己被违背自己的意愿说服了,他们就会毫无疑问地要求真理和确定性。这种沉默和不一致表明,并非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有合理的基础。那么我们怎么去判断一件事情是否合理呢?对此,战国末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子看得最为透彻。

帝王术的经典书籍(它是真正的帝王之术)(1)

《韩非子·备内》里写到:故舆人成舆,则欲人之富贵;匠人成棺,则欲人之夭死也。非舆人仁而匠人贼也,人不贵,则舆不售;人不死,则棺不买。意思就是说造车的人都希望人富裕,做棺材的人都希望人早死。

这不是因为造车的人仁厚而做棺材的人险恶,而是因为人们没钱就买不起车,不早死就不会买棺材。一切都是利益使然,无关道德与否。看完韩非子的这一番解说,再回头看看郭美美和林生斌等人的行为,是不是觉得合理了很多呢?因此,《韩非子》所讲述的不仅是帝王之术,也是我们工作和生活中的经世致用之道。

韩非子

韩非子年轻时曾和李斯一起在荀子门下习得了“帝王之术”。后来,二人又背弃了荀子所遵从的儒家思想,变成了与儒家思想对立的法家思想的实践者。毕业之后,李斯去了秦国,而韩非子则回到了家乡郑国。

帝王术的经典书籍(它是真正的帝王之术)(2)

不论学识与智谋,韩非子都在李斯之上,但由于先天口吃的毛病,他无法成为像李斯一样“靠嘴吃饭”的游说者。因此,他只能潜心于文章,以此来实现富国强兵,造福于民的理想。然而,当时的韩国内政混乱,权臣当道,已经陷入了岌岌可危的境地。

身为韩国诸公子之一的韩非子为救国家于水火,曾数次给韩王上书谏言。但每一次都如泥牛入海了无音讯。万般无奈之下,韩非子开始感叹命运的不公,将自己所有的郁闷都写进了《孤愤》之中。正所谓“冥冥之中自有天意”,不久之后,韩非子的著作传到了咸阳。

帝王术的经典书籍(它是真正的帝王之术)(3)

嬴政读完之后拍案叫绝,赞赏不已。可能当时他还以为此书是古人所为,就感叹道:寡人若能与此人交往,死无憾矣。当时已在秦国身居高位的李斯见了嬴政的状态想笑又不敢笑,就对他说道:此人就是我的同学,韩国的韩非子。

秦王听后欣喜若狂,当即就下令出兵韩国,务必得到此人。 为了平息事态,韩王安只得将这个没什么大用的公子以使者的身份派到了秦国。

韩非之死

在韩非子入秦之前,另一位韩国人郑国应邀来到秦国,帮他们修建当时最大的基建工程——郑国渠。活虽然干得很漂亮,但所消耗的人力,物力都很巨大。因此,就有大臣怀疑郑国是韩国派来的间谍,目的就是消耗秦国的财力和时间,以使他们无暇攻打其他的诸侯国。

在收到大臣的奏疏后,嬴政顺势下了一道逐客令,由此引发了一场秦国历史上最大的“排外浪潮”。后来李斯写了一篇著名的《谏逐客书》,列举了很多外国移民对秦国做出的巨大贡献,并详细阐明了其中的厉害关系。最终,成功地打消了秦王的顾虑,促使他收回成命。

帝王术的经典书籍(它是真正的帝王之术)(4)

事情虽然过去了,但后遗症却不是一时三刻就能消除的。因此,嬴政并没有马上重用韩非子,而是让他继续著书立说,以便考察他的忠诚。不想如此一来便给了李斯等人可乘之机。李斯和韩非虽是同学,但二人的出身和抱负截然不同。

此时秦国问鼎天下的战略已初步成型,而李斯也已经从一个青涩的政法大学毕业生逐步成长为一个深谙官场套路和现实政治的老油条,所谋者无非是巩固自己的高官厚禄。再加上自己的才学本就不如韩非子,因此,他出于本能地将韩非子当成自己潜在的政治对手。

不久之后,一直在赵国境内作战的秦军,在都城邯郸被赵将李牧杀的大败。无奈之下,秦王只得召集群臣商议下一步的作战方略。当时在场的所有大臣都主张弃赵攻韩,唯有一人提出了不同意见,他便是韩非子。《存韩》一篇就是他给秦王的具体建议。

帝王术的经典书籍(它是真正的帝王之术)(5)

深谙谏言之道的韩非的这一举动在后世人看来大多无法理解,也许这就是作为韩国贵族的使命与无奈吧。盛怒之下,嬴政将韩非投入狱中。仅一天之后,李斯就联合姚贾等人向嬴政进言道:韩非终会为韩而不为秦。久留归之,则是养虎遗患。不如留下他的著作,杀之。

秦王听完之后深以为是,便同意了他的主张。李斯当即就遣人给韩非送去毒药,令其自裁。韩非临死前想再见嬴政一面而未得,便饮恨而亡。从此与李斯这个老同学阴阳两隔,只能在阴冷漆黑的地府里独自慨叹一声“既生瑜何生亮”了。

《韩非子》

在多日之后的一个深夜里,嬴政忘完政事后不自觉地又捧起了韩非的书。他越读就越觉得人才难得,便命人去狱中赦免他。谁知,此时韩非已死去多日了,这也为日后李斯的腰斩埋下了伏笔。韩非虽然死了,但他留下的著作《韩非子》却为嬴政构建一个完整的权力体系。帮他在日后统一了六国,并深深地影响了封建王朝达2000多年之久。

帝王术的经典书籍(它是真正的帝王之术)(6)

韩非子之所以被称为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是因为他继承了荀子的哲学和政治学说,进一步发展成为“刑名法术”之学。同时,他也崇尚老子的黄老之学。但他又抛弃了老子的无为思想,辅以法,术的内涵,主张刚强有为。

在此基础之上,他又吸收了荀子的性恶论,并承袭了春秋以来的法家学说。以慎到的“势”为体,以商鞅的“法”和申不害的“术”为用,构建了一个“法,术,势”相结合的完整的思想体系。下面我们就分别介绍一下。

自人类出现以来,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生存的问题。而随着以物易物的原始贸易和第一张“原始票据”的产生,人类的生活水平便出现了分化,并导致了阶级的诞生。相应的,人们的行为和思想也开始变得不同。这一切都是利益驱动的,与善恶没有必然的联系,更不是教化能改变的。

帝王术的经典书籍(它是真正的帝王之术)(7)

因此,韩非子认为,与其徒劳无功地用儒家思想去劝导人们的善恶美丑,不如兴法令,立规矩。限制人们的行为,告诉人们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那么既然要实行法治,就要严格执行,“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其目的是去“五蠹”,防“八奸”。

官员在百姓眼中是政府的代表,也是政策的具体执行者。控制好了官员就可以让他们在处理“民事”时做到“有为”,官员们都“有为”了,皇帝就可以“无为”。那么要想达到真正的无为而治,就必须要有一套针对官员的隐秘的法规,也就是术,大致分为七条。

一是众端参观,就是在朝廷中树立不同的派别。这样他们就会出于不同的利益而把朝廷最真实的状态反馈给皇帝。同时,也没有时间和力量去研究“造反”等事情,也即是所谓的制衡;二是必罚明威,三是信赏尽能。这两条的意思就是赏善罚恶,该赏的决不能失信,该罚的决不能手软。

帝王术的经典书籍(它是真正的帝王之术)(8)

四是一听责下,大致就是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意思;五是疑诏诡使,就是故意发出错误的指令来考验下属的忠心。指鹿为马就是最好的例子;六是挟知设问,就是明知故问的意思,看看下属是否说实话;七是倒言反事,与疑诏诡使大致相似。

势指的是威慑,具体的表现形式就是君主集权。把生杀予夺和财政大权掌握在皇帝手中,这样就能保证“法”的推行。反之,再好的政策也得不到推行,再高明的理论也没有人相信。这一点,美国总统们理解得就很透彻。

除此之外,我个人认为“势”还有其他两层意思。一是势利小人的“势”,也就是利益。皇帝通过“打赏”,分封和“世袭”等手段,用共同的“势”将官员,贵族和相关者笼络在一起,形成一个既得利益群体——阶级。

帝王术的经典书籍(它是真正的帝王之术)(9)

二是趋势的“势”,就像今天的“先富带动后富”。假如你所在的公司从事的是夕阳产业,连年亏损,而且领导者还是一个思想保守,没什么战绩的人,你会安心工作,坚决服从他的领导吗?那么如果你在阿里工作,领导你的是马云,你还会整天想着跳槽吗?

结语

综上所述,法是法律和规矩,是摆在明面上,人人必须遵守的东西;术是官场“潜规则”,是见不得光的政治手腕;而“势”则是维系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保障。有观点认为,虽然韩非子用他的惊世之书帮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开创了万世基业,但也正是由于其法度过严,“潜规则”不够隐晦而导致秦朝二世而亡。

帝王术的经典书籍(它是真正的帝王之术)(10)

对此,我实在不敢苟同。韩非子曾生如夏花之绚烂,但又如同昙花一现般凋零。他虽然为秦始皇一统天下提供了理论基础,却不是具体执行者。《韩非子·心度》一篇就详细阐释了民心与法度的关系,指出立国治民的正确道路是:使外敌无法扰乱我,国内禁绝一切违法活动,君主崇尚自强。

怎奈我读懂了你的“心怀不轨”,你却没读懂我的“矜持”。尽管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和个人经历的原因,《韩非子》的确有些“阴谋论”的味道,但我们不妨也学学韩非子的做法,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使其成为我们工作和生活中的经世致用之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