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即曹操、曹丕、曹植)之外,还有“建安七子”,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简述建安风骨的含义及特征?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简述建安风骨的含义及特征(什么是建安风骨)

简述建安风骨的含义及特征

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即曹操、曹丕、曹植)之外,还有“建安七子”。

“七子”之称最早见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

可惜的是,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冬天,北方发生疫病,当时为魏王世子的曹丕,在第二年给吴质的信中说:“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除孔融、阮瑀早死外,建安七子之中剩下的五人竟然全部死于这次传染病。

“七子”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他们与“三曹”一起,构成建安作家的主力军。他们对于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曾作出过贡献。“七子”的创作各有个性,各有独特的风貌。孔融长于奏议散文,作品体气高妙。王粲诗、赋、散文号称“兼善”,其作品抒情性强。刘桢擅长诗歌,所作气势高峻,格调苍凉。陈琳、阮瑀,以章表书记闻名当时,在诗歌方面也都有一定成就。总体来讲,“七子”的诗歌一是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的苦难,二是抒写个人的抱负和遭遇。他们构成的建安文学的作家群,塑造了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光辉的时代,在诗歌创作上,打破了汉代四百年的沉寂局面,五言诗开始兴盛,七言诗也已出现。之后反反复复,直到四百年以后陈子昂的革故鼎新,为盛唐诗词开辟了一条健康发展的道路。因此,我们说,建安文学,建安风骨功不可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