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凯迪

公元660-668年,朝鲜半岛上爆发了场旷日持久的灭国级大战,曾经在东北亚称雄六百年之久的百济与高句丽两国一朝尽灭,而制造这一军事奇迹的则是唐高宗李治时期的大唐军队。李治为什么可以完成超越父亲唐太宗的军事壮举呢?

唐朝灭高句丽真实(十天灭百济国再灭高句丽)(1)

苟延残喘的两国

早在唐朝进兵两国之前,高句丽与百济两国的国力衰微之势已经人尽皆知。当时的朝鲜半岛上,百济国国力虚弱,自当年新罗攻占其核心的汉江流域之后,百济其实已经成为偏居西南一隅之地的小国,再加上百济武王横征暴敛,大建宫室,国内局势早已糜烂不堪。

因此,到公元660年之际,新罗联合唐朝军队东西夹击,新罗破黄山防线而保卫百济都城,唐水军则沿白江逆水而上,双方在百济都城下会师,最终在10天之内消灭百济国,百济故地因而成为唐朝的熊津州都督府。早已是风中残烛的百济终究难以抵挡大唐的雷霆一击。

丧失了百济作为南方重要援军的高句丽面临着南方唐罗联军的全力北进,北方同样保持着唐朝军队的强大压力。早在唐太宗攻打辽东时期,高句丽军队主力就在安市城之战中折损大半,随后又遭遇到唐朝连续不断的袭扰与试探性进攻。高句丽军队在唐朝大军到来之前就已经疲于奔命,耗损严重,再加上面对双线作战的压力,因而十分容易顾此失彼,丧城失地。

强大的唐罗联军

另一方面,从唐太宗时期开始,唐军就始终保持着对于朝鲜半岛的海上与路上压力。公元645-660年期间,唐朝军队几乎保持着每一年到两年时间就向朝鲜半岛派遣军队扫荡的惯例,苏定方、程名振与薛仁贵等大将在辽东半岛与鸭绿江畔轮番出击,将高句丽人的民间力量与军事机动性消耗一空。更为重要的是,高句丽人彻底丧失了辽河天险,甚至连鸭绿江都成为唐朝军队任意出入的领域,赖以生存的国防纵深彻底消失。

唐军不但在战略上灵活自如,占尽天时地利,而且在战术上充分发挥了步兵与骑兵协同作战的力量,唐军阵营中充斥着包括契丹骑兵、回纥精骑在内的游牧民族军队,军队协同作战水平极高。新罗军队虽然军队素质不如唐军,但是由于临近战场,对于高句丽与百济的土地极度渴望,因而在战争中对两国的军队起到了一定牵制作用。

唐朝灭高句丽真实(十天灭百济国再灭高句丽)(2)

公元667-668年,唐朝军队如秋风扫落叶般将盘踞在辽宁与吉林东部的高句丽根据地连根拔起,彻底将鸭绿江北扫荡一空。最后,唐军各路会师平壤城下,最终迫使最后一任高句丽君主高藏王开城投降,再加上663年唐朝将领刘仁轨对百济复国运动的彻底镇压,唐王朝实现了连灭两国,占领大半朝鲜半岛的丰功伟业。

唐朝灭高句丽真实(十天灭百济国再灭高句丽)(3)

图/白村江海战

参考文献:1.朝鲜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