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沙尘暴(读史专栏作者)
1
据《新唐书》记载,唐朝名将薛仁贵虽然祖上阔过,曾祖父薛荣祖父薛衍父亲薛轨,相继在北魏、北周、隋朝当过官,但他自己却是个种田的。
原因是父亲早逝导致家道中落。
中国农民历来都很苦,地位也很卑微,始终被人瞧不起,但在薛仁贵妻子柳氏眼里,这个男人是个人杰,总有出头之日,只是没有找到正确的方向和道路。
所以,当唐太宗李世民亲征辽东,招募能征善战的人才时,妻子劝他去投军。
她对丈夫说,所谓时势造英雄,一个人再有才干,也要有合适的机遇,如今皇上招募将领,你应该抓住这个机会,争取立功扬名。
而那时,薛仁贵想的却是迁葬先辈的坟墓,大概是想迁到风水好的地方,通过这个改变人生命运。
薛仁贵便去见将军张士贵,成了他麾下一个兵。
据《旧唐书》记载,薛仁贵崭露头角,是在贞观十九年三月的安市城战场上,激战中,郎将刘君邛被高句丽军围着打,无法突围,眼看就要遭包饺子。
薛仁贵拍马一个冲锋,冲到敌人面前,人们还没看清怎么回事,高句丽一个将领的人头就到了他手里,悬挂在马上。
这简直是神一般的操作,敌人吓得目瞪口呆,急忙撤军,刘君邛得救,“仁贵遂知名”。
2
这个华丽登场,虽然使他名声鹊起,但那时的薛仁贵,仍然是小兵一枚。
直到三个月后,也是在辽东战场,身着白衣的薛仁贵拍马挺抢,怒吼着冲入敌阵,把敌人冲得七零八落,唐军趁机掩杀,斩首两万多级,附近两城军民全都弃城而逃,他才引起李世民注意。
李世民问那个穿白衣服的是哪个,战后特别召见了他,“赐马两匹、绢四十匹,擢授游击将军、云泉府果毅,并赐生口十人”。
所谓“生口”就是俘虏,赐给他做奴隶。
那一次,虽然最终因辽东道行军大总管李勣胡说八道,说什么破城之日屠城,导致敌人齐心协力死守,而没有拿下安市城。
又值天下大雪,粮草供应不上,不得不撤兵,但李世民的心情却很不错——薛仁贵的脱颖而出,让他比灭了高句丽还高兴。
在班师路上,李世民对薛仁贵说:“朕不喜得辽东,喜得卿也。”
当初随李世民出生入死、替他打下江山的很多将领都老了,他的革命队伍急需补充新鲜血液,薛仁贵的出现,可谓正是时候。
回朝后,李世民立即提拔薛仁贵为右领军中郎将,将把守玄武门的重任交给他。
李世民的眼光确实不错,他看中的这个人,不但武艺出众,责任心也是无人能及,他的这个安排,至少救了他儿子李治,也就是唐高宗一命。
3
《旧唐书》和《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九·唐纪十五》都记载了这件事:公元654年润五月初三的晚上,人们都进入了梦乡,突然天降暴雨,山洪暴发,如下山猛虎一般,冲到了玄武门。
水火无情,逃命要紧,守卫玄武门的其他将士,眼看大水像一堵墙那样冲来,本能地四散而逃。
众所周知,玄武门是皇宫太极宫的北宫门,这些人是天子的保卫人员,危急时刻,这些保卫人员却只顾自己逃命,简直是莫大的讽刺,所以薛仁贵怒了。
可是那些怕死鬼都逃了,他也没办法。
但他不能逃,因为他明白,他如果也只顾逃命,皇宫里的人就完了,所以他冒死登上门框,使出吃奶的力气朝皇宫大喊,洪水来啦!洪水来啦!
得到警示的唐高宗李治急忙转移到高处,没多久,他的寝宫就被大水淹没了。
事后,李治对薛仁贵说:“赖得卿呼,方免沦溺,始知有忠臣也。”并赐御马一匹。
据《资治通鉴》记载,那次大水,淹死卫士等三千多人。
如果没有薛仁贵冒死示警,李治肯定会成为那三千多人中的一个。
而薛仁贵那一声喊,也为他今后的命运,埋下了一个好的伏笔。
4
作为唐朝著名的传奇将领,薛仁贵最精彩的一笔,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三箭定天山”,也叫“三矢平虏”。
据《新唐书·薛仁贵传》,本来回纥素来和唐朝是好哥们儿,原首领婆闰还曾两次出征西域,帮唐朝平定了突厥阿史那贺鲁叛乱,为唐朝统一做出过重要贡献。
然而,婆闰去世后,继位的儿子比粟毒对唐朝态度大变,后来竟然发动叛乱。
公元661年,比粟毒纠集回纥、同罗、仆固等九姓铁勒叛乱,唐朝在当地的统治机构燕然都护府遭到严重威胁。
唐高宗李治立即组织力量镇压,任命右屯卫大将军郑仁泰为主帅,薛仁贵为副将,赶赴天山(今蒙古杭爱山)平叛。
临行之前,李治仿佛有意让薛仁贵露一手,在喝饯行酒时对薛仁贵说,朕听说古代箭术好的人,可以一箭穿透七层铠甲,朕想知道你能射透几层,这样吧,也不叫你射七层,射五层怎么样?
铠甲准备好后,薛仁贵举箭便射,轻松穿过五层铠甲,看那样子,别说古人射的七层,估计十层都没问题。
薛仁贵神力仍在,李治又惊又喜。
第二年,郑仁泰和薛仁贵率领平叛大军直扑天山,等着他们的,是九个部落联盟的十多万人。
5
如果以为九姓铁勒是乌合之众那就错了,实际上形势对唐军并不利,一是因为他们远道而来,人疲马乏,二是叛军早就占据了有利地形,以逸待劳。
公元662年三月初一,两军遭遇,战斗爆发。
出来挑战的,是对方的几十员骁勇骑士,极其嚣张,唐军出来应战的,是薛仁贵一个人。
既然是骁勇骑士,每个人肯定都有两把刷子,然而,这些所谓的骁勇之士,在薛仁贵面前简直就是娘炮,只配上综艺节目。
几十人围着薛仁贵一人打,竟然无法伤他一根毫毛。
薛仁贵才懒得跟他们玩呢,拔出箭来,连发三箭,箭无虚发,一箭一个,三个敌人应声落马,像睡着了一样,吭都不吭一声。
这个神操作,对敌人的震慑作用,无法用文字形容,十万人的队伍顿时大乱,薛仁贵趁机指挥大军掩杀。
还没杀过瘾呢,敌人就不玩了,赶紧投降。
这么多降卒(有说十万,有说十三万),如何处理是个大问题。
考虑到铁勒人经常骚扰边境,时间长达数十年,边民不得安宁,朝廷焦头烂额,再加上这么多降卒留在军中,绝对是一大隐患。
薛仁贵和郑仁泰一商量,用欺骗手段让他们交出武器后,全部就地围杀、活埋。
据说直到今天,蒙古杭爱山那个地方,薛仁贵活埋降卒的遗迹仍在。
6
薛仁贵此举,无疑犯了大错!
擅自杀降,实乃背信弃义之举,对今后的战争极为不利,唐军在战场上势必遭遇更加顽强的抵抗——反正是一个死,与其投降后被杀,不如和你拼命,说不定还能捡条小命,即便死了也是一条好汉!
关键是,擅自杀降,违背了朝廷的民族政策!
这个问题就大了。
唐朝本来是一个多民族组成的国家,如果因此而导致其他少数民族离心离德,反叛迭起,薛仁贵的罪就大了。
所以班师回朝后,薛仁贵遭到弹劾。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么大的问题,唐高宗竟然以功抵过,对薛仁贵不予追究。
中国自古有句俗话,叫“杀降不祥”,后来的事实证明,薛仁贵杀降果然不祥,导致九姓铁勒更加激烈的反抗。
李治不得不派铁勒贵族出身的契苾何力去安抚,后者以铁血手段杀了一批酋长,铁勒九姓才老实了一点,两年后又叛,李治再派郑仁泰率军平叛。
唐高宗李治如此处理薛仁贵,显然是法外开恩。
然而,假如没有当初玄武门洪水中他的冒死救主,仅凭战功,恐怕他的面子,不会有这么大。
李治可不糊涂,明白拿国家法度做人情的后果,不过对于救命恩人嘛,一切都好说好商量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