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攻①乎异端②,斯③害也已④。”

【注释】

①攻:有二解。一、治、专攻,即学习研究。何晏、皇侃、朱熹等均持此说。二、攻击。程树德、李泽厚、杨伯峻等均持此说。

中庸的本质(你真的了解中庸吗)(1)

②异端:有二解。

一、异端学说,即不同于自己的学说或不正确的学说。旧注多持此说。

二、小道,即“小道必有可观“之农工等小道。钱坫、程树德持此说。

三、另一端。从这头看,那头是异端;从那头看,这头是异端。钱逊、钱穆等持此说。

③斯:有二解。一、代词,这。二、连词,也就。

④也已:有二解。一、语气词,无意义。“斯害也已“意为“那就有害了”。二、也就停止了。后解释“已“为“止”“消失”。“斯害也已“意为”那祸害也就没有了”。

中庸的本质(你真的了解中庸吗)(2)

【译文】

孔子说:“研究那些异端学说,这是有害的啊。”

【导读】

这句话歧解纷纷,莫衷一是。有几种译法:

一、研究那些异端学说,这是有害的呢。朱熹《集注》云:“范氏曰:‘攻,专治也,故治木石金玉之工曰攻。异端,非圣人之道,而别为一端,如杨墨是也。其率天下至于无父无君,专治而欲精之,为害甚矣!’”旧注多持此说。

二、攻击不同于你的异端学说,那反而是有危害的。程树德、李泽厚持此说。这种诠释则体现了宽容精神。

三、攻击那些异端学说,祸害就可以停止了。文选德持此说。

四、专门向一端用力,那就有害了。这是指做事情离开了中道,而致力于两端或某一端。钱逊、钱穆、萧民元等持此说。

中庸的本质(你真的了解中庸吗)(3)

旧注多偏向第一种,今人多偏向二、四两种理解,尤其是第四种。

若作第四种理解,则本章所说的乃中庸之道,即做事不要偏执一端,否则会有害,如《中庸》云“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释家也有中道思想,早期经典中指修行时既不要片面追求苦行,也不要放逸享乐,八正道才是中道;到大乘佛教时,龙树等将其发挥到哲学层面,认为其是诸法实相。

龙树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中庸的本质(你真的了解中庸吗)(4)

子曰:“中庸①之为德也,其至②矣乎!民鲜久矣。”

【注释】

①中庸:中,正。朱熹《集注》云:“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

“庸”字有多解。

一、平常。朱熹《集注》云:“庸,平常也。”

二、常。何晏:“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德。“(见邢昺《注疏》)

三、用。杨朝明《论语诠解》指出,中庸即用中。

②至:极,最高。

中庸的本质(你真的了解中庸吗)(5)

【译文】

孔子说:“中庸这种道德,可以算是至高无上了吧!人们缺乏这种道德已经很久了。”

【导读】

中华民族向来有尚中的传统。中庸,也是儒家的重要思想之一。

《论语》中明确言及“中庸“一词的,仅此一章。《礼记》中有《中庸》一文,相传为后来的子思所作。中庸是儒家最高的德行标准。

中,在于恰当,不走极端;庸,则意味着其平常可行。

中庸是不偏不倚的平常道理,但又是一种极高的人生境界。中庸,也是士君子追求的目标。

孔子说的“文质彬彬”“博之以文,约之以礼”“过犹不及”“《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等,都是合乎中庸之道的。

中庸的本质(你真的了解中庸吗)(6)

子曰:“不得中行①而与之,必也狂狷②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注释】

①中行:言行不偏不倚,符合中庸之道。朱熹《集注》云:“行,道也。”中行,即中道。

②狂狷:狂,轻狂激进、积极进取之人。狷,性情耿直、洁身自好之人。

【译文】

孔子说:“我找不到奉行中庸之道的人和他交往,只能与狂者、狷者相交往了。狂者激进敢为,狷者对有些事是不肯干的。”

中庸的本质(你真的了解中庸吗)(7)

【导读】

朱熹《集注》云:“狂者,志极高而行不掩。狷者,知未及而守有余。”

“狂”与“狷”是两种对立的品质。狂者是激进的人,敢作敢为;狷者是耿直的人,不愿合污。

中行者则奉行中庸之道,不偏狂,也不偏狷。孟子认为,孔子弟子中的琴张、曾皙、牧皮等人,都是狂者。

中庸的本质(你真的了解中庸吗)(8)

来源 |《新编<论语>导读》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