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安史之乱时期杜甫的事迹(安史之乱中杜甫被俘)(1)

这首五言律诗作于至德元年,这年五月,杜甫携家带眷从奉先到白水去。可是因潼关很快失守,白水也难避乱安身,他便把家眷安置到了鄜州。六月,唐玄宗李隆基因避“安史之乱”而出京西逃。七月,新皇唐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为至德。八月,杜甫只身从廊州投奔灵武,不顾家室安危,意欲请缨报国。可是不料中途被安史叛军所俘,押到长安。诗人身陷京都,家居鄜州,欲归不得,故作此诗


首联“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身在长安,心已飞向鄜州。表明虽然两地相隔,却隔不断家人彼此心驰神往的亲情。诗人身在长安,却没从此地落笔,而是视点在彼,从对方著笔,想象妻子彼时彼地的活动情况如何,真是视角独特,令人耳日一新。难怪纪昀评日:“人手便摆落现境,纯从对面著笔,蹊径自别。"(《(瀛奎律髓〉刊误》)。

本来这情是由己而发,但因自己思念起妻子,推已及人,便忖度妻子也在思念自己,意即你也思念,我也思念。所以,今夜之月,你我都是“独看”,又与结句“双照”遥相呼应。含蕴之美,令人玩味。


安史之乱时期杜甫的事迹(安史之乱中杜甫被俘)(2)

领联“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由“闺中”妻子转而想象到”儿女幼小无知,不谙世故的情态。尽管诗人无比怜爱儿女,可儿女都不懂得思念父亲。这一反差,虽可以理解,它不也会令诗人信感伤情?颈联"香雾云餐湿,清辉玉臂寒。”仍是想象之间,视点又由儿女转到妻子身上。意谓在同一片月光下,此刻妻子也在不避湿寒侵袭,久久地思念自己。表现了夫妻之间的知己知彼和心心相印的动人情景。

结联“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这是盼望,也是预想,意谓但愿彼此都平安无事,将来终会有团聚一起痛定思痛那一天的,只是不知“何时”罢了。


安史之乱时期杜甫的事迹(安史之乱中杜甫被俘)(3)

在兵荒马乱中,一家人两地分离,生死未卜。诗人身陷贼中,不能奔赴国难。因此,他慨叹乱世,希翼太平,怀念妻儿,思家心切,这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但这一切发为吟咏时,诗人偏不从自己如何思念妻子写起,而是写家人如何对月思念自己。诗篇突出的艺术特点,在于诗人展开形象思维,完全借助想象的翅膀,由此及彼,由彼及此,感情逐步升腾,明月作为焦点,竞使两地不分,溶而为一了。写得如此深婉,刻骨铭心。


故浦起龙评曰:“心已神驰到彼,诗从对面飞来,悲婉微至,精妙绝伦,又妙在无一字不从月夜照出也。”((读杜心解》)

安史之乱时期杜甫的事迹(安史之乱中杜甫被俘)(4)

吴瞻泰更具体分析说:“怀远诗说我忆彼,意只一层;即说彼忆我,意亦只两层。唯说我遥揣彼忆我,意便三层。又遥揣彼不知忆我,则层新无最矣。此公陷贼中,本写长安之月,却偏陡写邮州之月,本写自己独看,却偏写围中独看,已得遥揣神情。三四又脱开一笔,以儿女不解亿,衬出闺中之独忆,故“云餐湿”、“玉臂寒”而不知也。沉郁顿挫,写尽围中深情苦境。“((杜诗提要)》)

蒋衡还就此说:“古人善用反笔。善用旁笔,故有隐笔,有奇笔,今人曾梦见否?(《杜诗纪闻》)

写得如此深婉,刻骨铭心。这确实是一首构思新颖,想象丰富,描写细腻,脍炙人口的佳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