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差异及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论东西方文化差异⑴)(1)

论东西方文化差异⑴——文化的形成与本质

作者:萝纸臆

注:本文为“论东西方文化差异”系列文章中的第一篇,对此话题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在合集中阅读其他文章(陆续更新)。

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相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是明显的。

为什么东西方文化会出现这种差异?这种差异是如何形成的?

对此问题,今天的任何人都无法给出“真实”的答案。因为,“真实”早已经消逝于遥远的历史长河,并且其源头遥远到根本没有任何“信证”可考。

所以,要想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只能是基于合情合理,结合今天的“结果”与历史上的部分“过程”,做逻辑上的推论探讨。

在笔者看来,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是人性的一体两面。

西方文化更重人的自然属性,偏个人主义。

中国文化更重人的社会属性,偏集体主义。尤其是中国人关于“天下”的集体主义认知,是全世界所独有的。

从这个结论出发,下面我们就从“人性”的角度,分别就中西文化差异的形成原因、表现分析与利弊比较,抛砖引玉,供感兴趣的朋友们参考。

▶文化的形成

科学儒家主义认为,一种文化的形成,有其必然性,也有其偶然性。

总体而言,文化的形成大体出于四源:基因为根,人聚而生,地理为养,因人而变。

1、基因为根。

关于文化,定义有很多。

但是,不管如何定义,文化都是人的文化,是人的行为的结果。

而人的行为,如果追根溯源,都是由人的基因所衍生的。

所以,无论文化如何千变万化,其根都在基因。

2、人聚而生。

文化虽以基因为根,但却是在群体生存的基础上产生的。

如果,一个人从生下来就不与任何其他人接触,单独生存,是不可能产生文化的,有的只可能是动物意义上的“习性”。

所以,文化是社会的产物,是人与人之间互动的结果,不是简单的基因外化。

文化,会影响社会的发展变化;社会的发展变化,也会赋予文化不断衍变的时代烙印。

3、地理为养。

人不是凭“空”存在的,是生活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的。

所以,地理因素,对于文化形成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关于这一点,西方有“地理决定论”,中国也有俗语“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未来,人类或许能够征服宇宙。

但即使这样,人类的文化也依然要受“环境”的影响。

因为,目前,我们还无法想象,人类该如何脱离“空间”概念而存续——即使是神话与宗教,以及最大胆、最荒诞的幻想,也无法脱离。

4、因人而变。

文化不是静止的,是动态发展的。

虽然,受基因、群居、地理等客观因素中的共性因素影响,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存在总体上的客观规律性与历史必然性。

但是,即使是在同样的地理环境中,不同人所组成的不同群体,也不可能发展出完全相同的文化。

因为,文化是人与人之间互动的结果。只要不是所有人的基因都是完全相同的,就不可能出现完全相同的互动结果。

另外,虽然文化是社会产物,是群体互动的结果。但是,群体中的每个人,对一定时期内的文化形成与发展,所起到的作用却是不相同的。

一方面,人类群体的构成是层级化的组织结构模式,这就决定了,层级越高的人,对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就越大。

比如,正是因为汉武帝选择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才导致了儒家文化逐渐成为了华夏文化的核心。

比如,基督教虽然诞生在中东,但正是因为罗马帝国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将其定为国教,并禁止其他异教的传播,才最终形成了今天的西方国家的基督教文化。

另一方面,不同的思想理论、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对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都是不同的,有的影响巨大,有的影响微小,有的影响长远,有的影响短暂。

然而,不管是一种思想的提出也好,还是一个科学的发现或一项技术的发明也罢,其都是由某个人或某一些人,“凭空”或者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完成的。

这,就是文化会因人而变的偶然性。

▶文化的本质

文化,是人类群体生存的产物,不同的群体会产生出不同的文化。

所以,文化的具体表现是数不胜数的。大到不同的国家文化,小到形形色色的家庭文化。

然而,不管文化的具体表现如何繁多,在科学儒家主义看来:

一切文化,从本质上看,都是人性的外化与衍变。

而人性,是双重的。其内核是基于个体生存的先天基因的自发性的自然属性,包裹内核的外层是基于集体生存的后天产生的约束性的社会属性。

并且,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是有机统一的,凡缺一者,均属“非人”范畴——只有自然属性的是动物,只有社会属性的是只在人的理想中存在的“完人”。

所以,如果从人的属性上来区分,我们可以将文化分为自然属性文化与社会属性文化两种类型。

自然属性是基因决定的,基因是个体的,所以自然属性的文化在表现上就是偏个人主义的,更重私权与法律。

社会属性是由集体而生的,所以社会属性的文化在表现上就是偏集体主义的,更重公利与道德。

科学儒家主义认为,当今世界的东西方文化差异,在本质上其实就是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差异。

并且,这种差异直接导致了两种文化在人生追求与治国思想上的不同。

西方文化偏个人主义而重私权,因私权而求保护,因保护而求法律,因法律而重具体,因具体而偏客观与逻辑,此二者之终极即“世界是什么?”——答曰:神学与科学。

东方文化偏集体主义而重公利,因公利而求奉献,因奉献而求道德,因道德而重会意,因会意而偏主观与榜样,此二者之终极即“人生为什么?”—— 答曰:道学与儒学。

西方文化偏个人主义,注重的是个人权利之诉求,这就无法形成关于集体的统一的结果性主张。所以,在集体事务中就只能追求保障个人权利能够得到表达的形式与程序——民主。

东方文化偏集体主义,注重的是集体利益之目标,并且在理论与实践上已经形成了关于集体的统一的结果性主张——民本。所以,在集体事务中更强调“民本”这一结果性主张是否能够得到有效实现,能实现即为善,不能实现即为恶。

科学儒家主义认为,就像人性不能简单地用善恶去评判一样,不同文化间的比较也不能简单地去用优劣区分。

文化之间的比较,如果不加限制条件与衡量标准,很难说谁优谁劣,只能说存在即合理。

如果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是南辕北辙,那么分别认同两种不同文化的人,一定均会觉得对方的某些认知是无法理解的。

文化差异及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论东西方文化差异⑴)(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