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亚热带季风气候

潮汕的纬度较低,北回归线从南澳岛、庵埠、莲塘、河婆等地通过,把全区一分为二,亚热带地区的光热资源丰富,气候温暖,而亚洲大陆东岸的夏季风给潮汕带来丰沛降水。水热结合为农业生产创造有利条件,使潮汕平原土地生产力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平。丰富的水热资源为进一步提高土地生产潜力提供广阔前景。

长夏无冬,秋去春来

潮汕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强烈的热带色彩,但不是真正的热带,这一点从我们的周围可以观察到。漫步在汕头市区海滨路,挺拔的椰子树给滨海城市带来一派热带风光,但却没见到像海南岛那样硕果累累的椰子。椰树是典型的热带植物,它虽然能在潮汕生长,但受温度限制,不能开花结果,个别结了果也是空壳一个。

太阳辐射是地表热量的源泉。由于纬度较低,潮汕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多,加上海拔高度低,所以气温较高。年平均气温21—22℃,一月份最冷气温仍达13—14℃,七月份最热为27.4—28.4℃。虽然与全球同纬度地区比较潮汕冬季的气温偏低。如古巴哈瓦那(北纬23。09’)与汕头纬度相近,一月份气温超过22℃,比汕头高出8℃,这是由于潮汕受到干冷的冬季风影响的结果。不过,从全国来看潮汕冬季气温仍然是比较高的。按气候学的标准来衡量,潮汕没有真正的冬季。气候上划分四季的标准是:候(五天一候)平均气温≥22℃为夏季,≤10℃为冬季,10—22℃为春秋季。根据这一标准,潮汕夏季长达6个月,其余为春、秋季。这就是潮汕气候上“长夏无冬,秋去春来’’的基本特点。正当北国数九寒天,漫天飞雪之时,潮汕大地一片翠绿,生机盎然。潮汕的冬季少有霜日,大部分地方农作物全年生长,群众利用冬季进行冬种,实现一年多造,耕地的经济效益大大提高,特别是冬种蔬菜,经济效益更加可观。所以潮汕的土地人口承载量大大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也就是单位土地面积所能养活的人口比全国高出几倍。

潮汕的冬季温暖,夏季却又少有酷暑。我国的气候大陆性很强,冬夏温差很大,特别是内陆平原和盆地,夏天多酷热天气。而潮汕得大海的“恩惠”,夏季海洋像一台巨型的“空调器”,给潮汕送来清爽的凉风,所以7月中至8月初虽然出现超过35℃的高温,但时间短,一般只一两天。可谓冬季温暖,夏少酷热,气候宜人。2000年汕头与杭州、桂林等8座城市列我国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其中原因之一是汕头的气候优越。

当然潮汕气温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每年冬天,偶有冷空气或寒潮光顾,造成低温或霜冻天气,其出现的概率大约两年一遇。内地和山区冬天冷害稍为严重些,沿海和平原则影响轻微。1955年1月12日揭阳出现潮汕极端最低气温—2.7℃。据记载,历史上潮汕也有过几场冰雪。如明正德四年(1509年)“冬十二月雨雪厚尺计”;清雍正七年(1729年)“春正月大雪”;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冬十二月二十八日起严寒,雨皆成冰,深山穷谷积雪二、三尺许,至明年始消”。可见潮汕历史上有过奇寒天气,这是历史时期全球气候波动的结果。20世纪全球气候处于温暖期,潮汕未出现严寒天气。

降水丰沛

潮汕年平均降水量1350—2200毫米,是全国平均降水的两倍以上,是我国多雨的地区之一。“近山多雨”,山区的雨量更大,大南山、南阳山、大北山区雨量超2200毫米,是广东的多雨中心之一。沿海和平原区雨量较少。潮汕的雨季从3月中旬至9月下旬,长达6个多月。56月是年降水高峰,以端午节前后降雨最集中,常出现大洪水,故称“龙舟水”。7—9月是台风雨季节,台风常带来暴雨,容易产生洪灾,但台风雨对解决秋旱和冬春用水有重要价值。假如过境的台风太少,多有秋旱出现。历史上正面袭击潮汕的台风对工农业和人民生活带来很大危害,是潮汕最严重的农业自然灾害。百年来破坏力最强的两次强台风是1922年“八·二’’风灾和1969年“7.28”台风。1922年8月2日(农历六月初十)的强台风列20世纪全国三大风灾之一,据《潮州志》载,潮汕各县共死亡3.45万人。由于潮汕的降水多集中于夏半年,冬半年降水少,容易发生季节性干旱,包括春旱和秋旱,以沿海地区较常见,如果冬春连旱,对农业会产生严重影响。据汕头市自1880年以来的百余年降水记录,严重的春旱大约5年一遇。在旧中国,每逢天旱,米价飞涨,人心不定。20世纪潮汕最严重的旱灾发生于1943年春夏,称“饥荒年”。一方面农田因干旱缺水无法耕种,另一方面各河流下游咸潮上涌,引起广泛的咸害,出现饿殍盈途、饥民到处抢食的悲惨局面。此次灾荒潮汕饿死45.53万人,仅潮阳死亡达20万之众。

广东潮汕下雪是哪一年(潮汕的主要气候特征)(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