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大时代道德篇(一百零四):君子宁居无不居有,宁居缺不处完。

在北洋史上,皖系、直系和奉系军阀的背后,或多或少都有列强的影子,军阀混战也被称之为“代理人战争”。就连吴佩孚这样的耿直角色,都会被扣上“英美”代理人的帽子,其实列强对吴佩孚的拉拢,更多的是扮演一厢情愿的角色。民国九年,这位敢叫板老师的“秀才”从湖南衡阳前线撤防北归,一一系列通电反皖、摒日的举动,开始被列强所关注。民国十一年,吴佩孚继“安湘、定鄂、驱皖、克奉”之后,形成“吴佩孚即直系,直系即中枢”的庙堂格局。吴佩孚开府洛阳,成为北洋之“陪都”,列强一时也认为吴佩孚是最好的代理人。

吴佩孚大败后去哪了(吴佩孚拒做列强代理人)(1)

吴佩孚

民国十二年,美国驻华公使施坦因卸任后,在归国途中特意赴洛阳访吴,他在与吴氏会谈时强调说:“吴将军抗击在东北有实力之日本,单靠口舌文取交锋,不可能解决所期望的问题。事情非赖唯一实力者,洛阳将军亲自出马不可。” 言外除了有赞吴、拉吴之意,不过是埋汰吴佩孚在第一次直奉战争之前,与张作霖展开的“电报战”,在唯恐北洋不乱,极尽挑拨之能事。但是,吴佩孚却毅然回答说:“中国自有处理中国问题之办法,我对东北之问题自有对策,无需外人出主意。”施坦因最终无趣无获而返。是年五月五日,悍匪孙美瑶策划实施的“临城劫车案”,一千余名土匪劫持包括近二十位洋人“绑票”在内的数百名人质,除了搅得北洋庙堂满地鸡毛,更酿成了“国际共管”危机。

吴佩孚大败后去哪了(吴佩孚拒做列强代理人)(2)

土匪

其后,洋人外交使团见缝插针,十六国公使推波助澜,提出要派遣炮舰和军队,进驻北洋领海、领土,特别要对经济命脉之一的铁路实行“国际共管”等出格无理的要求。八月上旬,所谓的考古学家华肖普博士,持总统哈定之亲笔信,负有“特殊使命”赴洛,往七日之久。在招待华肖普的宴席之上,吴佩孚当场取出其日常悬挂于腰间之白玉一块,面交来访的这位“考古博士”,请其转赠哈定,且使其传意曰:“此白玉据金石学家之鉴定,大约为三千八百年前之旧物,中国文化之渊源,亦如此白玉同其悠久。侧闻哈定总统为赞同国际共管论者之一人,若果信此事之可信,请勿踌躇而好自为之。事若有成,乞将今日所赠之白玉,再还原主为幸!”

吴佩孚大败后去哪了(吴佩孚拒做列强代理人)(3)

吴佩孚

最终,吴佩孚以一种浩然之正气,“敬请列强不要忘记北洋尚有砥柱中流之实力派巨头”,及其“凛然不可侵犯”的死战精神,将不会给“共管论”者带来好的下场。这位考古博士唯取白玉而去。在吴佩孚的授意下,外交总长顾维钧照复十六国公使,驳斥临城劫车案通牒,提出各国要求赔偿损失,累进加偿理由欠明晰,旅客可以取得一部分补偿,但决不认为是北洋中枢的“道歉”赔偿。这一强硬的做派,也让吴佩孚付出代价,第二次直奉战争中败北,除了内部倒戈的原因,还有列强促债的影子在摇曳,以玉明意的背后,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决然。

参考资料:《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菜根谭》、《吴佩孚先生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