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我如何不想你

(1)

那一幕情景,想一想都浪漫:

数九寒天,冰天雪地的长街、公园,大雪淅淅沥沥,时缓时急。远雪路滑,天空阴暗,地闪雪光,路上静寂无人,一位长衫中年人,一柄大伞,一脚深,一脚浅,一步高,一步低,来到红梅掩映的陶然亭。

他要赴一场文人的约会。

文人的情怀就是这般执拗而纯真,只要当地和当时,才不辜负千山万水,破除积雪皑皑也要寻觅而来。

一根看不见的心线牵着,惺惺相惜,互为欣赏。从此,一场新文化运动,把三个三十左右的年轻人,紧紧相连,从而开始并肩而战。

我在惊叹陶然亭白茫茫外的仙境之美,点点红梅中,一曲高山流水,迎来三杰,陈独秀、钱玄同和你。

那时的你,也就25、6岁,真是风华真茂,黑边眼睛,难掩书卷之气。

更多的时候,你只是一个倾听者,听陈独秀,他的对中国未来,对开创新思想从容道来。打开一坛微温的花雕,把酒言欢。

不久,在某一个灵光四射的清晨,你,必将倾情开放……

我紧盯着电视屏幕,聆听三杰站坐在那一片多年前历史的土地上,娓娓道来,犹如在我面前缓缓打开一本历史教科书。

很快,你将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在新中国史上绽放光彩。

(2)

最近满屏都在议论,一部精彩的电视剧《觉醒年代》。

于是乎,那些如雷贯耳的大师们,便在我的眼前翩然而过,当年就让无数热血青春醍醐灌顶的人物,如今都已经是高山仰止般地存在。

好崇拜你啊,我家乡的乡贤,刘半农。

你凭借自己的才华,在历史的时间轴上,创造了熠熠生辉的业绩。

刘半农先生,出生于1891年5月27日,今年恰好是刘半农诞辰130周年。

我也是先认识“她”,才知道他----刘半农大师的,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先驱,文学家、语言学家和教育家。

小时候,我们的语文老师曾自豪地告诉我们,这个“她和它”字,是我们江阴的先贤刘氏三兄弟的刘半农先生发明的。

他,还是一位奔放的诗人,听,“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

这首作者真情浓浓铺就而陈的诗,《叫我如何不想她》,令100年后的生辈们仍传唱不已、怀想不已的佳作。

至今家乡保留在的江阴城里繁华路段的刘氏故居,让后辈参加者,肃然起敬。

他的读书处、生活起居处,让我一次次感怀、动容,当年那个胸怀禅意,日后直面人生风风雨雨,静对人生起起落落的先贤,就是在此处,奋发图强的。他日后的辉煌的成就,固然与他的才学、勤奋分不开的。

我在刘氏三杰故居,体会岁月的回声,流连忘返,感悟历史的底蕴,先贤们的点点传承。

你在此地,义无反顾地走出去,去大上海、去北平,去欧洲……你勇敢地从闭塞的小县城,走向大世界。

你凭自己的才华和灵性,成为我国第一位法国国家文学博士。

又通过科学实验,筹建了我国第一个语音乐律实验室,实验标示语言读音。

《扬鞭集》《瓦釜集》《半农谈影》,一部部脍炙人口的作品,犹如一朵朵洁白的栀子花,在枝头静静绽放。

(3)

这就是一个艺术家才华和性灵绝妙融合贯通之后的飞升。

之所以喜欢你,就是你无遮无拦的赤子之心。

把胸怀敞开,捧出一颗滚烫的心。敢爱敢恨,大爱大恨,性情随意袒露,任世人诟病而不闻不问。

鲁导先生在《刘半农君》中说你,优点有三,一是"活泼,勇敢",他例举了"答王敬轩的双鐄信",和"她和它字的创造",说明他在五四时期"很打了几次大仗",是一个"战士";二是"亲近",即胸无城府,令人亲切,喜欢和他"多聊闲天";三是"忠厚",有一次想去看鲁迅,"有谁恐吓了他一下,不敢来了"。至于缺点,主要是"浅",如"到法国留学","据了要津","做打油诗,弄烂古文"等。你的 “浅”。“却如一条清溪,澄澈见底,纵有多少沉渣和腐草,也不掩其大体的清”。

你,就是这么一个,有着拙意和天真的,童真未泯,情意自然而然流露在万千世态面前,在乱世,从未迷失自我的你。

叫我如何不想你、爱你、念你。

你在他乡,对故乡的温婉而多情,怎痴痴地一个“想”字能将息的呢

鲁迅先生说:我愿以愤火照出他的战绩,免使一群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

读到此,忽地,我的心里怔怔地,就要流下泪来。

(4)

电视剧《觉醒年代》我才刚刚看到第6集,网上对此剧评价甚高,我也是怀着对先烈们的敬仰之心,收看此剧,以我微末的眼光,我为我家乡先贤刘半农先生感到自豪。

剧中高山流水的古琴声中,你的那首诗《教我如何不想她》。一次次在我心底涌现。

天上飘着些微云,

地上吹着些微风。

啊!

微风吹动了我的头发,

教我如何不想她?

请告诉我怎么能不想你(叫我如何不想你)(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