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有山有水,有江有湖,中国的地方可是宽漫!自古到今,不知道出过多少奇事。”——董均伦

中国是一个故事大国。我国的民间故事丰富多彩,神话、传说,童话、生活故事等层出不穷。这些故事包含着长期积淀下来的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知识,蕴涵着中华民族的道德情操、人生信念和价值观念。

许多人是伴随着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故事长大的。“三皇五帝”的传说,“白蛇传”“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等民间故事,有声有色地在老人口中描述。

这些经典的民间故事,你还记得吗?

田螺姑娘

有意思民间故事有哪些(记忆中的民间故事)(1)

晋朝时,侯官县有个名叫谢端的孤儿,很小父母就去世了,好心的邻居收养了他。谢端忠厚老实,勤劳节俭,到了十七八岁的时候,不想再给邻居添麻烦,就自己在山坡边搭建了一间小屋子,独立生活了。因为家中一贫如洗,所以他一直没有娶妻子。邻居们很关心他,帮他说了几次媒,都没有成功。

禹为鲧(gǔn)之子,又名文命,字高密。相传生于西羌(今甘肃、宁夏、内蒙南部一带),后随父迁徙于崇(今河南登封附近),尧时被封为夏伯,故又称夏禹或伯。他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者,同时也是奴隶社会的创建者。

尧在位的时候,黄河流域发生了很大的水灾,庄稼被淹了,房子被毁了,老百姓只好往高处搬。 尧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商量治水的问题。他征求四方部落首领的意见:派谁去治理洪水呢?首领们都推荐鲧。

尧对鲧不大信任。首领们说:“现在没有比鲧更强的人才啦,你试一下吧!”尧才勉强同意。

鲧花了九年时间治水,没有把洪水制服。他就偷了天上的土那种土,叫息灢能自生自长,天帝知道了,大怒,命令火神将鲧处死,鲧临死前嘱咐儿子“一定要把水治好”。

禹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他带领群众凿开了龙门,挖通了九条河,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他和老百姓一起劳动,戴着箬帽,拿着锹子,带头挖土、挑土,禹脚长年泡在水里,连脚跟都烂了,只能拄着棍子走。

经过十年的努力,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种庄稼了。

禹新婚仅仅四天,还来不及照顾妻子,便为了治水,到处奔波,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进去。第一次,妻子生了病,没进家去看望。第二次,妻子怀孕了,没进家去看望。第三次,他妻子涂山氏生下了儿子启,婴儿正在哇哇地哭,禹在门外经过,听见哭声,也忍着真心没进去探望。

当时,黄河中游有一座大山,叫龙门山(在今四川)。它堵塞了河水的去路,把河水挤得十分狭窄。奔腾东下的河水受到龙门山的阻挡,常常溢出河道,闹起水灾来。禹到了那里,观察好地形,带领人们开凿龙门,把这座大山凿开了一个大口子。这样,河水就畅通无阻了。

大禹治理黄河时有三件宝,一是河图;二是开山斧;三是定海神针。传说河图是黄河水神河伯授给大禹的。

梁山伯与祝英台

有意思民间故事有哪些(记忆中的民间故事)(2)

越州上虞县有一女子祝英台,喜欢吟读诗书,一心想出外求学,但是当时的女子不能在外抛头露面,于是就和丫头银心乔装成男子,前往越州城读书。二人在半途遇见了也要前往越州念书的鄞县书生梁山伯及书僮士久,梁山伯和祝英台二人一见如故,遂结伴同行,前往越州。

在越州三年期间,梁山伯和祝英台形影不离,白天一同读书、晚上同床共枕,祝英台内心暗暗地爱慕梁山伯,但梁山伯个性憨直,始终不知道祝英台是个女的,更不知道她的心意。有一次清明节放假、二人去镜湖游玩的时候,祝英台借景物屡次向梁山伯暗示,可是梁山伯完全无法明白,甚至取笑祝英台把自己比喻成女子,最后祝英台只得直接地向梁山伯表示,梁山伯才恍然大悟。可是这件事全被在一旁偷看的马文才得知,马文才也知道祝英台原来是个女的。后来家人写信催祝英台回家,临走前,祝英台留一封信告诉梁山伯「二八、三七、四六定」,意思是要梁山伯十天后去祝府提亲,但是梁山伯却以为是三个十天加在一起,所以一个月后才去提亲,等到梁山伯欢欢喜喜赶到祝家时,才知道马文才已经抢先一步提亲、并且下了聘礼,梁山伯只得心碎地离开,祝英台沿路相送、难舍难分。

梁山伯回家后,相思病重,写信向祝英台表示病情无望,同时希望祝英台能前来探望一番,祝英台则回信告诉梁山伯,今生无缘,只希望二人死后可以一起安葬在南山。后来梁山伯病逝,祝英台假意应允马家婚事,但是要求迎亲队伍必须从南山经过,并且让她下轿祭拜梁山伯。当祝英台下轿拜墓,一时之间风雨大作、阴风惨惨,梁山伯的坟墓竟然裂开,祝英台见状,奋不顾身地跳进去,坟墓马上又合起来,不久,便从坟墓里飞出一对形影相随的蝴蝶。

黄香温席

有意思民间故事有哪些(记忆中的民间故事)(3)

黄香小时候,家中生活很艰苦,9岁时,母亲就去世了。黄香非常悲伤。他本就非常孝敬父母,在母亲生病期间,小黄香一直不离左右,守护在妈妈的病床前,母亲去世后,他对父亲更加关心、照顾,尽量让父亲少操心。

冬夜里,天气特别寒冷。那时,农户家里又没有任何取暖的设备,确实很难入睡。一天,黄香晚上读书时,感到特别冷,捧着书卷的手一会就冰凉冰凉的。他想,这么冷的天气,爸爸一定很冷,他老人家白天干了一天的活,晚上还不能好好地睡觉。想到这里,小黄香心里很不安。为让父亲少挨冷受冻,他读完书便悄悄走进父亲的房里,给他铺好被,然后脱了衣服,钻进父亲的被窝里,用自己的体温,温暖了冰冷的被窝之后,才招呼父亲睡下。黄香用自己的孝心,暖了父亲的心。黄香温席的故事,就这样传开。街坊邻居人人夸奖黄香。

夏天到了,黄香家低矮的房子显得格外闷热,而且蚊蝇很多。到了晚上,大家都在院里乘凉,尽管每人都不停地摇着手中的蒲扇,可仍不觉得凉快,入夜了,大家也都困了,准备睡觉去,这时,大家才发现小黄香一直没有在这里。“香儿,香儿。”父亲忙提高嗓门喊他。“爸爸,我在这儿呢。”说着,黄香从父亲的房中走出来。满头的汗,手里还拿着一把大蒲扇。 “你干什么呢,怪热的天气,”爸爸心疼地说。 “屋里太热,蚊子又多,我用扇子使劲一扇,蚊虫就跑了,屋子也显得凉快些,您好睡觉。”黄香说。爸爸紧紧地搂住黄香,“我的好孩子,可你自己却出了一身汗呀!” 以后,黄香为了让父亲休息好,晚饭后,总是拿着扇子,把蚊蝇扇跑,还要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使劳累了一天的父亲,早些入睡。

9岁的小黄香就是这样孝敬父亲,人称扇温席的黄香,天下无双,他长大以后,人们说:“能孝敬父母的人,也一定懂得爱百姓,爱自己的国家。”事情正是这样,黄香后来做了地方官,果然不负众望,为当地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他孝敬父母的故事,也千古流传。号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高山流水

有意思民间故事有哪些(记忆中的民间故事)(4)

伯牙从小就酷热爱音乐,他的老师成连曾带着他到东海的蓬莱山,师傅说是找仙师,便走了许久。伯牙见老师还不回来,就沿着一条小路找师傅,发现了一个美丽的地方,便弹出一首好曲。这时师傅突然出现,说:“仙师被你找到了!”大自然的壮美神奇使他从中悟出了音乐的真谛。他弹起琴来,琴声优美动听,犹如高山流水一般。虽然,有许多人赞美他的琴艺,但他却认为一直没有遇到真正能听懂他琴声的人。他一直在寻觅自己的知音。

有一年,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遇风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风浪渐渐平息了下来,云开月出,景色十分迷人。望着空中的一轮明月,伯牙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他弹了一曲又一曲,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的时候,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伯牙正在猜测岸边的人为何而来,就听到那个人大声地对他说:“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个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这里听到您在弹琴,觉得琴声绝妙,不由得站在这里听了起来。”

伯牙借着月光仔细一看,那个人身旁放着一担干柴,果然是个打柴的人。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于是他就问:“你既然懂得琴声,那就请你说说看,我弹的是一首什么曲子?”

听了伯牙的问话,那打柴的人笑着回答:“先生,您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只可惜,您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

打柴人的回答一点不错,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请他上船来细谈。那打柴人看到伯牙弹的琴,便说:“这是瑶琴!相传是伏羲氏造的。”接着他又把这瑶琴的来历说了出来。听了打柴人的这番讲述,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接着伯牙又为打柴人弹了几曲,请他辨识其中之意。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打柴人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打柴人说:“这后弹的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

伯牙听了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眼前伯牙抚琴雕塑的这个樵夫,竟然听得明明白白。没想到,在这野岭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于是他问明打柴人名叫钟子期,和他喝起酒来。俩人越谈越投机,相见恨晚,结拜为兄弟。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

和钟子期洒泪而别后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么也不见钟子期来赴约,于是他便弹起琴来召唤这位知音,可是又过了好久,还是不见人来。第二天,伯牙向一位老人打听钟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诉他,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临终前,他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伯牙的琴声。

听了老人的话,伯牙万分悲痛,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古曲《高山流水》。弹罢,他挑断了琴弦,长叹了一声,把心爱的瑶琴在青石上摔了个粉碎。他悲伤地说:“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这琴还弹给谁听呢?”

两位“知音”的友谊感动了后人,人们在他们相遇的地方,筑起了一座古琴台。直至今天,人们还常用“知音”来形容朋友之间的情谊。

两人千古传诵的诗篇: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有意思民间故事有哪些(记忆中的民间故事)(5)

除这些经典民间故事外,还有一些网友分享了流传在自己家乡街头巷尾、田间地头、农家院落的那些民间故事......

@陈大欣

奶奶给我讲过一个故事,话说有人捡到了一片桂花树的叶子。这片叶子可不简单,是月亮上的桂花树上掉下来的。放在米缸里面,米缸就满了;放在柴房里面,柴房就满了……总之那个人是不愁吃喝了。但是这片桂叶,怎么填都填不满人心。他把桂叶放进了盐里面,当时盐是特别值钱的。结果盐把桂叶腌黄了。

@媛眉

印象最深的是长发妹吧,她发现了泉眼,但是不能告诉别人否则会遭受惩罚。但她实在不忍心就告诉了大家,然后她就被妖怪抓走了,让她牺牲自己,否则就叫全寨人活不成。于是长发妹向老神仙求助,告别时,老神仙让长发妹剪掉头发,接到的一块石头上去代替长发妹受过。后来长发妹用这个石头骗过了妖怪并且打败了它,于是石头上的长发变成了一条瀑布,村里的人过上了好日子。

@_Sssarah_

从小就听爷爷讲张清丰的故事:“张清丰啊,从小就聪明好学,不过可惜家境不好,只能在学校窗户底下偷偷听老师讲课。后来,父亲得病去世,留下他跟母亲相依为命。清丰就以卖烧饼为生,每天头炉烧饼一定要孝敬母亲,从不外售。有人出高价强买,清丰一定会说:’山高高不过太阳,人大大不过爹娘。头炉烧饼敬奉老母为表孝心耳,岂为钱哉!’ 后来当地官员知道这件事之后,就想把张清丰举为孝廉。但因为不想将年迈的老母亲放在家里,他就放弃了进宫做官的机会。再后来啊,一位大官僚就跟朝廷上书,这座县就以孝子张清丰命名,这一命名就是1000多年,而清丰县就是中国唯一 一个以孝子名称命名的县。”

@ZOE

传说潮汕人的风水神-虱母仙何野云死后,被任命为榕江水神,他决心除霸惩强,救济贫民,管好榕江。何野云首先观察了榕江地形,安顿水族,任命狮、象把守榕江江口,又命大象镇守双溪嘴,把榕江整理得有条不紊。

不久,人们就发觉一个奇怪的现象,财主、豪绅的船只常常在双溪嘴沉没,而关埠石井村前石井岩三峰古寺却每日都从石缝里流出大米来。因而就有了“双溪嘴沉船,石井岩出米”之说。原来,凡是过往的船只,何野云都要调查一番,凡运载的是不义之财者都没收。特别是掠夺敲榨农民而得来的大米,帆船运载到双溪嘴,何野云就令镇守的神出鬼没龟将其翻沉,并将大米储积起来,每日计算着从石缝流出,以赈济濒临死亡的贫苦村民。

@番薯

我的外婆总能说出一些很有意思却又深藏着处世做人道理的民间故事,这也是我童年最美好的回忆。说是很久以前屎壳郎(不知道你们那儿叫什么)就是把粪便收集起来搓揉成一个圆球滚来滚去的家伙。这个家伙那时候可不是这样的,大小是天庭的一个官,管些人间杂事,这不有一回玉帝下旨命他前往人间,授意大概是人以往以后三天吃一顿,三四月蜕一次皮,至此达到重生,蛇一天吃三顿,寿尽则死。这个糊涂的仙官就这么风风火火下人间去啦……他召集生灵,这么说道,“玉帝传旨,尔等凡人一日三食,寿尽则死;蛇则三日一食,蜕皮重生。”自此以后人间便按此运作。才过几月,恶臭冲天,玉帝不堪忍受,拨开云雾一看,因为人一日三餐次数过多,人间污秽遍地,人也因为环境不洁而染病,玉帝怒了,召来这个糊涂的仙官,但因为人间已按此运作,无法更改,玉帝便贬他下凡做了最臭最累的活——滚粪球。在娱乐之余,这个故事也给小小的我留下了影响,就是凡事都要认真对待。

民间故事的“失落”与传承

我们的社会发展得太快,环境变化太剧烈,原来讲述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随着城镇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普通话的推广,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审美趣味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农耕社会产生的这些故事,逐渐失去了它原有的讲述环境和讲述条件。加上生活节奏的急促,很多人无暇听故事,也不太愿意讲故事,也不会讲故事了。

民间故事是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需要去打捞属于自己的“故事”,不能让它就这样不断地远离我们的生活。

在过去,民间故事的传承是代际传承,现在这种传承被削减了。

记忆中的民间故事,你愿意成为传承的一部分,把民间故事讲下去吗?

现在你的身边可能坐了父母、爱人、孩子或朋友,不妨将这些故事发送给他们,同时也可以介绍一下你记忆深处的那些民间故事......


内容来源:光明日报、光明网等

本期编辑:刘嘉丽 程晓亚

,